不知从何时起,吐槽竟成了“流行”,对电影吐槽、对别人的言行吐槽。这不,就连高考试题,也被拿来吐槽。 尽管2017年高考已经过去了十几天,但有关高考试题的讨论和“吐槽”,热度依然没有消退。 针对山东卷24小时不打烊书店的作文题目,有网友吐槽,“山东的永远是鸡汤,出题老师每年都爱心满满”“这是要提醒我们人丑就要多读书吗?”针对上海卷以“预测”为主题的作文题目,有网友吐槽“出卷老师:你就说你们能不能预测出今年作文题目是预测!”针对全国卷“中国关键词”的作文题,有网友吐槽“集所有押题热点于一身的全国卷”…… 面对如此吐槽,一方面证明了每年的高考,尤其是高考作文试题都是公众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一方面却也让人心生忧虑:如此吐槽,立足消解、而非建设,于考生答题、中学教学、试题命制实则无益。 虽然全社会都是高考的直接或间接参与者,有评价与讨论的自由,但仔细想想看,对于高考命题来说,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是考生、教学老师以及选拔人才的高校,没有人比他们更能设身处地地体会试题、分析试题,并提出建议和意见。其他人,不身处于考场中,不身处于实际的中学教学过程,不身处于高校选拔人才的环境,是无法完全体会他们的切身感受的。 在快速阅读时代,“自黑”、吐槽、讽刺,似乎成为吸引眼球的最佳方式。于是,在全社会的灼灼目光中,高考试题成为大家嬉笑调侃的对象。但其实,高考命题本是一件极其严肃、严谨、科学的事情,应该放在学术层面和人才选拔与育人的高度去打量。调侃、讽刺,甚至是情绪化的评判,与高考本身的严肃性也并不相符。 高考是让社会阶层有序流动、让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最重要的通道,也是高校人才选拔的重要途径,每一次高考试题的命制,每一次高考命题的改革,都事关高校人才选拔与评价的方向,事关基础教育的教学导向。在网络时代,看似无意义的讨论,一不小心会因为参与人数的众多而变得“有意义”,将会对高考命题带来怎样的影响,后果无法想象。 期待更多人能够以严谨、严肃的眼光看待高考试题。期待更多人能够以建设之心善待每一个在高考考务工作中付出过辛勤努力的工作人员。期待在吐槽时,网友们都能三思而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