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孔子关于人性本质理论(1)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华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孔子关于人性本质理论。儒家之所以不朽,在于成功地铸造了君子人格,并赋予君子治国、平天下的重责。如果我们说孔子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心灵,阐发并规范了中华民族子孙的人生价值和意义;不会有很多人反对。实际上,这种具有圣化色彩的君子人格,孕育并格定了中华民族的灵魂,擎起了中华民族的背脊。至今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的高歌依然萦回中华大地的上空。
    我们从人性论中寻求君子的人生意义,试图使君子具有完整的世欲化的人格。从而揭示儒家学说是一部政治谋略的本质。并揭示一种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前进的内生机制。
    众所周知,世界上的古老文明,其兴虽勃然,但其亡亦勿勿,唯中华文明永生不灭。其中的奥妙,众说纷纭;但我们不能否认,这归功于独特的中华文化,即儒家文化。儒学不是宗教,没有超自然力的上帝,即没有从外界寻求人类善行的依据。而宗教正是这样。比如基督教认为人负罪而来,唯有在今生依照圣训,依照上帝的宗旨而行,才能得到拯救。则信徒的人生意义由上帝格定了。
    而儒学却从拓扩人生的意义上,从作为个体所能感受到祟高的体验上,从自我修心养性上,来塑造君子人格。所以华裔子孙都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总的来说,儒家贯通作为个体的人的主观人生价值和作为整体的国家、民族、天下的功能性价值。即个体和整体的意义归一,个体的人生意义和民族、国家、天下的利归一。因此和谐和太平是儒学的必有之义。
    但今天充溢于中国人民心中的不再是那种浩然正气了.特别是官僚阶层,在他们大腹便便里充溢的是金钱美女的恶臭之气。具有君子人格的士大夫阶层不再存在了。其中的原因不能不令我们反思。在儒学里,一个腐败的政府没有生存的依据,天命不为所归,人民也绝对不允许!不过,这些大官贵人的确太可怜了,不识真正的人生意义所在,或者说,他们把人生意义定义于畜性上,而不在人性上。我们不知道那些灵魂已失落徒具行尸走肉之徒,有何面目面对祖宗!
    (一)
    孔子关于人性的论述不多,仅有《论语.阳货》中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之说。因此后人认为:孔子的人性论是无善恶论。但细心读《论语》,人们又发现:君子和小人是一对经常出现的概念,并且他们被赋予不同的行为偏好,犹其关于君子的界定和定义,既具体又丰满。似乎孔子把人类划分为君子和小人两个群体。因此孔子的人性论应有丰富的蕴含,但这一点恰恰被人们忽略了。
    那么究竟如何?下面我们进行深入的探索,弄清楚孔子人性论的真实意蕴。并揭示存在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一种重要的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发现的内生机制。
    首先,我们来看孔子在《论语》中对君子的定义。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
    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
    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
    显然,孔子认为君子的最高目标是“安百姓”,即“使百姓安居乐业”;但又认为,这并非易事,尧舜也做不到。因此,孔子认为:使百姓安居乐业是君子的最高理想,但实现理想还需要手段。显然,孔子认为“修己”是君子实现理想的手段。至于怎样修己,孔子在《论语》中有详尽的论述。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论语.宪问》)
    用现在汉语可表述为,孔子说:“君子的道德有三项,我还做不到。仁爱的人不会忧愁,智慧的人不会被迷惑,勇敢的人无所畏惧。”子贡说:“老师在讲自己啊!”
    可见,孔子赋予君子仁、智、勇三达德。而仁是《论语》的核心概念,也是人类的最高品格。人们常说人格力量,即人格具有征服力,能振撼人的心灵,使人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敬服、屈服、服从。孔子所定义的君子具有这种力量,也凭这种力量,实现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在《论语》中,孔子对君子赋予多维度的人格。三达德属于最高级层,君子还有更多的道德品质。下面便是其中的两则引文。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朱熹注:义者制事之本,故以为质干。而行之必有节文,出之必以退逊,成之必在诚实。即君子行事必须以正义为原则。而礼貌、谦逊、诚实是成事的三大道德力量。至此孔子已赋予君子七大德。即仁、智、勇、义、礼、逊、信。
    孔子也特别重视日常生活中的自省。
    孔子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大意可表述为:“君子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有九种思虑:视时,考虑看清楚没有;听时,考虑听明白没有;面色,要时常保持温和;态度,以恭敬为宜;言语,以忠诚为要;做事,要严肃认真;遇到疑难,要虚心请教;生气时,要考虑是否会引起麻烦;见利,要取之有道。”
    这是孔子对君子日常行为的规范,似乎太过严格了,所以后来学者称之内圣。
    从上分析,可以看出儒家的内圣外王的清楚脉络,即内圣是手段,外王是目的。换言之,“修己以安百姓。”但君子的人生意义正蕴含于内圣之中。则内圣的角色只在内圣和外王的关系中才显现。详见下文分析。
    (二)
    以上论述了孔子所定义的“修己“的真正内蕴。下文试图揭示君子的人生动力,即君子的人生依归。
    通读《论语》,可知孔子既对君子作完美的铸造,又把君子和小人当作对立的人格加以阐释。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
    朱熹注:怀,思念也。怀德,谓存其固有之善。怀土,谓溺其所处之安。怀刑,谓畏法。怀惠,谓贪利。郡子小人趣向不同,公私之间而已矣。
    君子指士大夫;小人指庶民。显然,孔子认为君子的志趣在于公益,而小人只追求私利。但作为动物之灵的人类,总有人生观和价值观,即总有作为自我人生意义的体验。那么君子的志趣在于公益,是手段,还是目的呢?为什么君子能被赋予完美的人格呢?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是天赋的,还是有其人生动力呢?孔子对这些关键性的问题未作回答。则孔子未能对君子的出身作出令人信服的解说。下文我们尝试根据孔子的学说,进行猜想和推理,来焊接这断裂的一环。我们有如下的思考。
    1、既然,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意味着人生伊始,浑然一体,本无区别。那么是否也意味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是后天学习和被陶化冶炼而成?回答是肯定的。因为教化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概念之一,所以这种推论不悖于孔子思想的宏蕴。即君子并非天赋,而是后天修己所致。
    2、如上文所述,君子以“安百姓”为人生目标。即君子的人生追求并非自私自利,而是致力于惠及万物,泽被天下。显然,君子具有最美的人性,最伟大的人格。但君子作为个体自我的人生意义的体验,何所依归呢?即君子的精神支柱是什么呢?
    众所周知,基督教的人生依归是天堂,佛教的人生依归是来生。如果君子没有人生依归,君子的人格仅是启发和再现人生之善,那么世人人都能成为君子了,朗郎乾坤之下,人人都是圣人,罪恶不生。可惜这不是现实。当今之世,贪欲横流,达官贵人何曾有一丝善念!
    显然,君子修己并非易事,君子具有七大德也并非一日之功。必须有最珍贵的补偿必须有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圣洁的社会氛围。
    3、既然,君子也有人生依归,那么依归何处呢?儒家学说有一大理论支柱是“正名”理论。《春秋》被公认为为正名而作。后人又从《春秋》中归纳出人生追求的最高境地:立德、立功、立言,称之三不朽事业。但立德、立功、立言之所以不朽,正在于有永恒的载体。自从孔子作《春秋》之后,每朝每代都为前朝修史,为前朝立德、立功、立言者立传,以个传记的形式记录前朝的历史。从此便有留取丹心照汗清之说,即希望名留历史。中华民族永生不灭,原因在于每朝每代都有一大批具有伟大人格的君子。由此可以理解每朝都极其重视修史的原因了。史书的作用出乎常人之意表。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自然而然的结论:小人求利,君子求名。这里的小人指普通百姓,没有贬义。而名由立德、立功、立言所演生,并非一般意义的名。
    行文至此,我们似乎焊接上了这断裂的一环,还能为君子作了高尚的补偿。即揭示了君子的人生依归。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