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直译]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丑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困难和容易之间相辅相成,长和短互相比较才能表现出来,高和低之间也能够互相充实,音乐与歌声能够互相调和,前面和后面是互相连接着的,这些都是永恒不变的道理。正因为如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参与其中,即使有所施为也不强调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居功自傲。正是由于不居功自傲,所以圣人就无所谓失去的东西。 [意译] 自从我们人类摆脱了蒙昧状态,有了智慧和产生了分别心之后,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事物之所以美好,那是因为能够认识分别什么是丑陋的事物;都知道善良的东西之所以善良,那是因为能够认识分别什么是丑恶的事物。所以“有”和“无”是对立统一而又互相依赖、互相转化的,困难和容易也是相辅相成、互相转化的,长和短是互相比较才能够区别清楚的,高和低是相反相成并能够互相补充搭配的,音乐与歌声是互相和谐共鸣的,前面和后面是互相连接不可分割的。事物的对立统一、相辅相成,这是天地间永恒的真理。所以修炼得道的圣人,就用顺其自然的无为之法来对待万事万物,不注重用语言说教的方式来施行教化天下百姓。修炼有成的圣人,听任天地万事万物自然发展而不会加以干涉,即使是有所作为,但却不会强加自己的意志,而是因势利导,功成业就之后也却不会居功自傲。正因为圣人虽然功成业就,但却从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丰功伟绩反而不会失去。 [悟解] 第一章和第二章是全书的总纲,如圣人一样修道和治国这是贯穿全书的主线。 第二章主要是通过矛盾的对立统一来阐述无为的重要性。这一章,表面看来不是写修行,但实际上还是在写修行。我们知道,每个修行家其实都是大思想家、大哲学家,他们所能达到的思想深度,不是我们常人所能理解的。从修行的具体实践来讲,修行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矛盾双方对立统一不断转化的过程,把握不住火候和尺度,就不可能取得成功。 按照古人的宇宙观,我们的宇宙不仅仅是现实的物质世界,还包括天堂与地狱这些非现实的世界,我们人的生命也不止一次,而是轮回流转的;人死之后,好人上天堂享受天福,坏人下地狱甚至变成畜禽受到折磨。按照道教和佛教的生命学说,人的灵魂才是生命的主人,而人的肉体只不过是灵魂暂时寄居的客店,人生之时灵魂投胎,人死之后,灵魂和肉体分离,完成了一次生命的轮回。灵魂在地狱接受审判,根据其德行善恶,确定其是否进行第二次轮回,有的人上天堂,有的人下地狱,有的人重新投胎转世。所以,在佛家和道家看来,人活着的意义是为了摆脱轮回的苦难,能够往生到更高的生命层次数去。人只有明白万事万物,包括生与死是互相对立统一又互相转化的道理,才能明确修行的目的和意义。 老子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语言来阐述矛盾的对立统一与无为呢?老子所处的时代正是东周末期,是诸侯割据群雄混战的年代,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作为悲天悯人的大德,看到人间到处战火纷飞,百姓妻离子散、骨肉分离,老子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既不能施展自己的理想抱负,也没办法传道解救众生的苦难,所以他只能选择归隐。那么,造成诸侯争霸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诸侯们的贪欲太大,是有为而治的结果。因为有为而治,就会造成统治者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这又反过来助长了贪欲。因此,老子在这里从矛盾的对立统一阐述了无为的重要性。老子推崇的圣人是谁呢?从中国的历史看,从老子道家学说的传承来看,老了所推崇的圣人非黄帝莫属。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也是一位大修行家,是道家学说的祖师爷,传说黄帝用有为的方法治理天下,而天下却越来越难治,他修道后采用无为的方法治理天下,而天下大治。最后黄帝修行得道,白日乘龙飞升,连他的侍从、鸡犬都白日升天,这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来由。老子的理想社会是黄帝时代无为而治的社会,在那样的社会里,帝王百姓无所作为顺其自然,悟道修行尉然成风,高真大德辈出,得道之人众多,整个社会都无为大治。而比老子稍后的孔子,则向往西周文明礼仪的社会。 在第二章里,老子首先从美丑善恶来阐述对立统一,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就是人们摆脱了愚味、产生了智慧的结果。因为人类有了智慧,有了七情六欲,就产生了分别心,就要分辨美丑善恶,在这分辨美丑善恶的思维过程中,这才发现了对立统一规律。接着,老子从几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原理,主要就表现为互相转化、相辅相成、互相依赖、互相补充、互相调和和不可分割等特点。其中:“有无之相生也”,阐述对立统一的事物是可以互相转化的;“难易之相成也”阐述天地万物都是相辅相成的;“长短之相刑也”阐述对立统一的事物是互相依赖的;“高下之相盈也”阐述正反两方面的事物是互相补充的;“音声之相和也”,阐述任何事物都是可以调和的;“先后之相随”阐述,对立统一的事物是不可分割的。接着,老子第一步说明,事物的对立统一,是天地万物永恒的真理。我们作为修炼之人,不管在任何时候都要很好的把握这个永恒的真理。由于把握宇宙的对立统一规律,是修炼的关键所在,所以老子才会阐述得这么具体。因为如果没有把握好对立统一规律的话,就没有办法真正修炼到高深的境界。按照今天的话来讲,如果我们没有掌握辩证法的话,我们就无法用来指导具体实践。 阐述完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表现之后,老子以圣人为例,进一步阐述在修炼的过程中,应当怎样处理生活与修炼的关系。在这里,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理解: 第一种理解,是从得道的圣贤君王如何治理国家来进行解释。修炼得道的圣贤君王,他会采取无为的办法来治理天下,对于天地万事万物将任其自然发展而不加以干涉阻止,他即使是有所作为,也不会强加自己的意志,而是把握住事物发展的规律趋势加以因势利导,所以圣贤的君王功成业就也不会居功自傲。而是归功于天下百姓。正因为圣贤的君王功成业就却从不居功自傲,所以他所建立的丰功伟绩人们永远都不会忘记,历史将永远记载。结合《道德经》的主旨来进行分析,老子的本意在这里并不是讲圣贤的君王如何治理国家,而是用圣贤君王如何治理国家来比喻应该如何修道。对于修炼的人来讲,天地是大宇宙,人体是小宇宙,治理国家和自身修炼的道理其实都是一样的。 第二种理解,是从修炼方面来进行解释,作为修炼的圣人,在生活中应当处于无为状态,对物质欲望应该无所追求,因为他要专心于修道,所以他不能够贪图享受。正因为如此,他对天地万事万物都不会干涉,而是任其自然发展,即使对涉及自己利益的事情,也不会加以思考和阻拦,一切都听天由命,一切都顺其自然。这样的修道圣人,对于自己的弟子,也不注重用语言来加以教导,而是注重用实修办法来进行教育。在修炼进入万念纷呈的状态时,对于所经历体悟的境界不能够加以干涉;即使是在修炼的过程中出现一些意外,而需要加以调整自己的心态之时,也是悄悄的进行,不能够影响在功能境界中的修炼。按照这样的办法进行修炼,虽然取得一点成功,但也不能够沾沾自喜,更不能够自以为了不起,因为修炼的功夫是永远没有止境的。正因为修炼有成而不骄傲自满,所以他在修炼过程中所得到的功德才不会失去。 [注释] ①恶已:恶、丑。已,通“矣”。 ②斯:这。 ③相:互相。 ④刑:通“形”,此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 ⑤盈:充实、补充、依存。 ⑥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 ⑦圣人居无为之事: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居,担当、担任。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 ⑧作:兴起、发生、创造。 ⑨弗志:弗,不。志,指个人的志向、意志、倾向。 第三章 [原文] 不上贤①,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②,使民不为盗③;不见可欲④,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⑤,实其腹,弱其志⑥,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⑦、弗为而已⑧,则无不治矣⑨。 [直译] 不推崇有才能的人,致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致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致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才就不会不太平了。 [意译] 不推崇重用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能让天下百姓不为此而互相竞争攀比与争名夺利;不看重珍爱难以得到的珠宝财物,就能让让天下百姓不为财宝而去偷盗抢劫;不显现炫耀引起人们产生贪欲的各种事物,就能让天下百姓的心不会被贪欲迷乱。正因为如此,圣人治理国家,就要让老百姓的心灵空虚清明无所贪求;充实填饱老百姓的肚子,就能削弱他们为生存为财物而奋斗的心志,想办法增强健壮老百姓的筋骨体质,通过这些办法就能经常让老百姓处于不胡思乱想,不争名夺利,没有心计智巧,没有各种欲望的状态。若能如此,那些有才智、有心计的人就不敢趁机起事并扰乱国家。如果能够按照无为的原则来教化百姓治理国家,那么天下百姓没有教化不好的,国家没有治理不好的。 [理解] 第三章主要是阐述无为而治的理想境界。 老子认为,无为是圣人修身治国的根本。首先就是要采取无为而治的方法教化天下百姓,要让老百姓经常处于无情无欲的状态。这又从几方面来讲,第一是不重用有才德的人,为什么不重用有才德的人呢?因为有才德的就必须施展自己的才干和抱负,这就容易激发人们的互相竞争攀比,甚至会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重用有才德的人,就会形成有为而治的局面,人们就会为了追求政绩和功业竭尽全力,甚至因此而逆天行道。第二就是不看重金银财宝,不追求物质利益,因为重视财物和追求物质利益,就会让人们生起贪心,就会视金钱财宝为第一,就会为得到金银财宝挺而走险,甚至杀人放火。如果天下百姓都视钱财如粪土,那谁还会去偷盗抢劫、杀人放火呢?第三是不炫耀让人们产生贪欲的事物,比如炫耀名誉和身份地位等等,如果让人们为名誉和身份地位而迷乱了心智,这就会让天下百姓争名夺利沽名钓誉了。老子从以上三个方面阐述了有为而治的害处,这也正是黄帝以后多数君王的治国之道,但是他们采取有为而治的方法治理国家,天下都有没有实现大治,反而越发混乱,夏、商、周几个朝代都是如此,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更是诸侯混战,灾祸连年。在老子看来,以上这三个方面的东西,是有为而治的具体表现,用这种方法不但治理不好国家,也是修身养性的障碍和大忌。这既是讲治国,也是讲修道。 圣人怎样治理国家呢?老子认为,圣人就是要通过教导人们修道的方法来实现国家的无为而治。要实现天下无为而治,首先要老百姓无为而安,要引导老百姓自然无为修大道。其方法步骤:第一是要让老百姓,也就是要让每个修道之人的内心清虚空灵,无所欲求,这是修行的首要条件,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安静下来精神集中才能做得成功,修道就更是如此,唯有心无所求才能入静进而入定。第二就是让老百姓吃饱肚子。在这里的实其腹,除了吃饱肚子以外,从修道的角度来讲,就是要修练意守下丹田,要使下丹田气满充足,这是修行与修道的基础。第三就是要让老百姓和每个修行之人的消弱竞争志向,只有消弱对世俗的向往和志向,安心于修行与修道,老百姓才能不为世俗的虚名薄利而互相竞争投机钻营,才能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第四就要让老百姓通过修行而强身健体,安享天年。修行能够强身健休,而身体强健又能促进修行。 通过以上的修行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大家都安然于修行,经常处于没有思想欲求,没有感情欲望的状态中,不为世俗利益而互相竞争,天下自然就无为而治了。当然,要达到这种高层次修行状态,那是非常困难的,而每个人都能达到这种高层次的状态那更是难上加难。因为达到这种高层次的状态后,修行的快乐不是世俗的快乐所能相比的,并且最重要的是修行人的宇宙观会因此而发生彻底的改变,不会再把世俗的利益和享受当成人生追求的目标,而会把证悟成就大道作为追求的最大目标。自然,这是老子的理想社会和理想境界,在现实世界中是很难实现的。 如果天下百姓都能够达到这种境界,那么投机智巧之人也就失去了市场,他们也就没有办法鼓动诱惑老百姓,也没有办法趁机作乱了。 为什么要说这段话其实讲的是修行呢?作为一个大成就者,老子当然明白:如果不是通过修行而达到那样的境界,是很难有办法实现:“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的,因为世俗之人,心灵空虚了反而会更加胡思乱想,饱暖之后更会纵情淫欲,没有远大志向反而会更加贪得无厌,身体强壮了反而会更加争强斗胜胡作非为,这样就更不可能经常处于无情无欲的状态中,反而会为情所困、为欲所惑,成为物欲的奴隶。只有修练功夫之人,才能够达到这种境界。 综合以上的分析,第三章虽然表面上讲的是圣贤君王治理国家的方法,但其实却是在阐述如何修真炼道,因为主要内容还是阐述圣贤的君王应该如何推广全民修炼,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才能够真正建立无量功德并成就最高道果。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不管是佛教修炼,还是道教修炼,在修炼成功之后,都还有一个宏道传法和建功立业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广积阴功、普渡众生,其目的就是要让三界十方的众生都能够脱离六道轮回,成就无上正果。这方面,佛教强调得更加突出,道教虽然没有过分渲染,但也十分注重积累阴功。为什么要普渡众生呢?因为按照佛教和道教的观念来看,宇宙天地间的生灵分为很多层次,我们人类和飞禽走兽就在不同的时空层次之中不断的轮回转世。今生我们能够得到稀有的人身,如果我们不知道修行的话,如果我们不知道提高我们的生命层次的话,那么我们在下一次轮回中就将会坠落到低等级的生命体系中,甚至会坠落到地狱里面长期受苦。所以,我们今生得到宝贵的人身,最紧要的任务就是加紧修行,以免来生坠于恶道,受尽无边的痛苦而永远没有出头之日。作为一个得道的圣贤君王,更应该普度众生,更应该宏扬无上道法,让天下百姓都能够享受到修行的快乐,让天下百姓都能够跟着修炼并且获得解脱。如果天下百姓都修炼有道,大家的德行都十分高尚,国家那里会治理不好呢? 这样看来,老子的理想社会就是政教合一的大同理想社会,君王就应该是修行最为高深的宗教领袖。在这种政教合一社会体系里面,特别利于宏道传法,也特别利于修炼。西藏原来就是政教合一的社会,佛法就特别兴盛,并且涌现出不少的大成就者。但是,西藏政教合一社会,与老子心目中的政教合一社会还是有差别的,从中国历史和老子的本意来看,老子所推崇的政教合一社会非黄帝时期的社会莫属,当时除了黄帝以外,还涌现出了一大批修行得道的高人,比如宁封子、广成子、容成公等,可见当时修真炼道还是相当盛行的。 [注释] ①上贤:上,同“尚”,即崇尚,尊崇。贤: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②贵:重视,珍贵。货:财物。 ③盗:窃取财物。 ④见(xian):通“现”,出现,显露。此是显示,炫耀的意思。 ⑤虚其心:虚,空虚。心:古人以为心主思维,此指思想,头脑。虚其心,使他们心里空虚,无思无欲。 ⑥弱其志:使他们减弱志气。削弱他们竞争的意图。 ⑦敢:进取。 ⑧弗为:同“无为”。 ⑨治:治理,此意是治理得天下太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