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原文]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①。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②。善有果③而已,不敢④以取强⑤。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⑥则老,是谓不道⑦,不道早已⑧。 [直译] 依照“道”的原则辅佐君主的人,不以兵力逞强于天下。穷兵黩武这种事必然会得到报应。军队所到的地方,荆棘横生,大战之后,一定会出现荒年。善于用兵的人,只要达到用兵的目的也就可以了,并不以兵力强大而逞强好斗。达到目的了却不自我矜持,达到目的了也不去夸耀骄傲,达到目的了也不要自以为是,达到目的却出于不得已,达到目的却不逞强。事物过于强大就会走向衰朽,这就说明它不符合于“道”,不符合于“道”的,就会很快死亡。 [意译] 善于运用“道”的原则辅佐君王治理天下的人,不会依仗强大的军队强行征伐扫荡天下,穷兵黩武事情虽然能够得逞一时,但最终必然会得到报应。强大军队征伐扫荡过的地方,老百姓必定会流离失所,以致土地荒芜、荆棘横生。每次重大的战争发生之后,由于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受到战乱的影响,一定会出现灾荒之年。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只要达到取胜的目的也就可以了,并不会因为兵力强大而要逞强好斗。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达到了取胜的目的却不会自我矜持,取得了胜利也不会到处夸耀吹嘘,战胜了敌人也不会骄傲自满,打仗所取得的胜利实在是出于不得已,即使把敌人打败了也不会逞强玄耀。如果事物达到最强大的时候就迅速走向衰老,这说明它是不符合天地大道的,不符合天地大道的事物,就会很快死亡。 [理解] 老子在本章中主要是阐述得道之人的战争原则。下面我们分层进行解悟说明: 第一层,就是“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几句话。老子首先提出了其前提条件,那就是能够运用“道”来辅佐君王治理天下的人,能够达到这种境界的人自然就是修行得道之人,自然就是深得天地大道的人,至少是深得兵家之道的人,这样的人才真正知道战争的本质和危害,深知战争是迫不得已的事情,是政治斗争的最后解决手段。因此,深知兵道的人不会轻易发动战争,不会依仗武力四处征伐扫荡、到处开疆拓土。因为,他知道用武力并不能够真正征服天下,更不能够得到天下百姓的民心,不管是国内战争还是侵略战争,都会受到天下百姓的反抗,甚至会被天下百姓所推翻。在这里,我们必须弄明白的问题是,既然深知兵家之道的人不会穷兵黩武,不会轻易发动战争,那么他会在什么样的状况下才会发动战争呢?发动什么样的战争才符合“道”呢?这是所有兵家和战略家都毕生研究的大问题,我们只能作个简单的推测。通常,发生战争的情况大致有这样几种:一是起义造反。国家的统治集团已经非常腐败,国内百姓民不聊生,已经完全失去了民心。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的老百姓就会起来反抗,努力推翻腐朽没落的统治集团。这是改朝换代的主要原因,也是符合“道”的战争。二是侵略战争。主要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造成外敌入侵,不管情况如何,这都是不符合“道”的战争。三是统一战争。主要是在各部落、民族日益融合和统一是大势所趋的情况下而发生的战争,比如秦始皇统一六国,晋朝结束三国等战争,这也是符合“道”的。四是掠夺战争。主要是人口和资源的掠夺控制,最典型的就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来所进行的侵略战争和殖民战争,包括美国对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侵略战争。这种战争是不符合“道”的。五是兼并战争。主要就是历代开疆拓土所进行的战争,这种战争很难说是否符合“道”的要求。六是恐怖战争。这是近年来新发展的战争形式,这是绝对不符合“道”的要求的。对于以上这些战争形式,深知兵家之道就要想尽办法使之符合“道”要求,也就是在发动战争之时要找借口,要占领战争道德的制高点,要使之师出有名。因此,古代发动战争征伐敌人便要发布檄文,列举敌人的各项罪状,让天下百姓都知道和赞成征讨敌人。现代西方国家发动侵略战争也要寻找借口,也要加以美化,比如美国以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侵略伊拉克,以本拉登藏身为由侵略阿富汗,都是最典型的事例。 第二层,即是“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几句话,这层主要是对第一层的意思进行深化说明,即是进一步说明深得兵家之道的人为什么不会轻易发动战争的原因:那就是战争会让老百姓流离失所,以致造成田地荒芜,荆棘丛生,甚至还会造成疾病流行,哀鸿遍野。考察整个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从中国几千年的战争历史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恶果:一是人口基本没有增长。秦汉以后到明清近两千年的历史中,中国的人口长期保持在五—六千万左右,这就是长期战争的结果,如果是人口正常生长的话,其数字恐怖远远超过现代。二是社会倒退。从中国历史看顾,几乎每次重大的社会动荡都会造成历史倒退,比如秦朝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已经相当发达,国力也相当强盛,但经过秦末战争的扫荡,汉初之时我国的社会经济和综合国力已经十分贫弱,生产力也十分低下,甚至长期受到匈奴的威胁欺凌,只能够采取和亲政策以求得苟且偏安。三是对科学文化的摧残。历次重大的战争对科学文化的扫荡摧残是十分巨大的,仅就文物古迹而论,比如项羽一把火烧掉阿房宫、八国联军烧圆明园等等都造成了巨大的文化浩劫,其损失是无法估量的。这是古代战争所造成的重大恶果,如果是现代科技条件下的高科技战争或者核战争,所造成的恶果根本就无法想象。如果发展到星际文明所发生的战争,那结果就会更加惨烈。因此,深得兵家之道的人是不会轻易发生战争的,即使要发动战争,也会千方百计控制战争的规模,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真正的兵家,不一定要通过战争来解决问题,许多问题往往是通过其他方式来解决,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采取战争的手段。比如通过谈判的方式解决争端,通过使用间谍搞乱敌人内部,通过收买代理人控制敌国的政治经济等等,这样便有可能以和平的方式实现战争才能达到,甚至可以达到战争也不能达到的目的。在现代科技条件下,控制领土和资源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因此可以通过自由贸易规则、操纵控制金融市场和股市,操纵控制国际流通产品的定价权,操纵控制国际话语权,操纵控制卫星通讯网络以及进行经济制裁等等措施,就可以比较轻易达到自己的目的,甚至可以完全达到战争也不能达到的目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的所作所为就是极其典型的例子,它通过和平的方式成功的肢解了苏联,清除了军事上的最大战略竞争对手。通过广场协议,迫使日元不断升值,让日本经济持续多年低迷,成功解除了经济上的最大威胁。通过发动反恐战争,绑架整个世界,成功的掌控住战争道德制高点,进一步控制和左右国际石油生命线。美国的这些做法都是极其高明的,可以说是深得兵家之道的经典。 第三层,就是“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几句话,主要是阐述深得兵家之道的人取得胜利之后的态度行为。第一是不要自我矜持。因为取得胜利并不是一个人的功劳,上有国君的全力支持,下有将士的奋勇拼命,自己只不过走到粘合剂的作用,所以深得兵家之道的人不要把功劳算在自己的头上,不要自以为了不起,更不要认为自己为国家和人民建立了盖世功勋。第二是不要到处夸耀吹嘘。因为他知道战争取得胜利其实只不过在头个回合占了上峰,最重要的是如何治理好新开拓的疆土,如何才能够让被占领土的人民诚心归顺,从内心深处心悦臣服。因此他不要到处建立什么凯旋门、纪念馆之类的东西,更不要采取各种方式让别人歌功颂德。第三是不要骄傲自满。因为他知道敌人的武装力量虽然已经消灭,但敌对势力并没胡消失,总会采取各种办法和措施进行破坏反扑,因此必须及时清除残敌工作,防止敌人反扑,巩固战争成果,这样才能够取得战争的彻底胜利。第四不要为战争的胜利而感到高兴。因为战争是政治斗争的最后手段,是迫不得已而进行的较量,虽然取得胜利,但也要付出极大的代价,特别是天下百姓饱受苦楚,社会经济受到摧残,因此要全力抓好战后重建事宜,尽量减少战争损失,让百姓早日过上幸福安宁的日子。第五是不要穷兵黩武,不会骄横跋扈。因为深得兵家之道的人懂得兔死狗烹的道理,在取得胜利之后不要贪权念位,不要贪图享受,而要自动交出兵权急流勇退,以便很好的保全自己。历史上这样的事例多得数不胜数,我们用不着多加举例。 第四层,就是“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几句话,主要是阐述事物强大之时而迅速衰老甚至死亡的现象,并不符合自然规律和天地大道。我们都知道,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都是渐进式的,特别是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表现得更加明显,如果动植物在最强壮的时候迅速衰老死亡,那就只有病死和横死的可能,如果是其他事物碰到这种情况,那一定是遇到重大变故和不可抗力因素。但是,这种现象在政治生活中是行不通的,特别是在官场斗争中是行不通的。我们都知道功高震主的问题,如果一个将领开疆拓土战功显赫,他的声望接近甚至超过皇帝,那他的处境就非常危险了,即使他没有夺权的异心,皇帝也始终对他放心不下,如果他不主动放弃兵权贪图享乐,总有一天会大祸临头。所以,老子才在如此告诫深得兵家之道的人要功成身退,否则就有可能在人生最鼎盛最风光的时候遭遇不测之祸。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本章中老子虽然表面上是阐述兵家之道,但实质上却是在劝诫兵家权臣不要贪权恋位,要看破红尘,功成身退,进而修真炼道,这样才算懂得天地大道,也才符合天地大道。 [注释] 1、其事好还:用兵这件事一定能得到还报。还:还报、报应。 2、凶年:荒年、灾年。 3、善有果:果,成功之意。指达到获胜的目的。 4、不敢:帛书本为“毋以取强”。 5、取强:逞强、好胜。 6、物壮:强壮、强硬。 7、不道:不合乎于“道”。 8、早已:早死、很快完结。 第三十一章 [原文] 夫兵者①,不祥之器,物或恶之②,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③,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④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⑤莅之⑥,战胜以丧礼处之。 [直译] 兵器啊,是不祥的东西,人们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君子平时居处就以左边为贵而用兵打仗时就以右边为贵。兵器这个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淡然处之,胜利了也不要自鸣得意,如果自以为了不起,那就是喜欢杀人。凡是喜欢杀人的人,就不可能得志于天下。吉庆的事情以左边为上,凶丧的事情以右方为上,偏将军居于左边,上将军居于右边,这就是说要以丧礼仪式来处理用兵打仗的事情。战争中杀人众多,要用哀痛的心情参加,打了胜仗,也要以丧礼的仪式去对待战死的人。 [意译] 调动军队打仗,是不吉祥的事情,因为人们都不喜欢发生战乱,所以修行得道的君主不会轻易发动战争。德行高尚的君子平常居处的时候以左边的位置为上位,而用兵打仗时就以右边的位置为上位。对于战争这件不吉祥的事情,不是德行高尚的君主所喜欢做的事情,只有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才会发动战争,因此对于用兵打仗这件事情最好是淡然处之,胜利了也不要自鸣得意,如果自以为取得胜利并建立了很大的功劳,那就是喜欢杀人。凡是喜欢杀人的君王,是不可能得志于整个天下,更不可能得到天下百姓的拥戴。所以吉庆的事情以左边为上位,凶丧的事情以右方为上位。因此在安排位置的时候,偏将军要坐在左边的位置,上将军则坐在右边的位置。所谓要用丧礼仪式来处理用兵打仗的事情,是因为战争会造成众多人员伤亡,因此要以悲痛的心情发动战争,即使是打了胜仗,由于双方战死的人员众多,百姓流离失所,也要用丧葬的礼仪处置这场战争。 [理解] 老子在本章中继续阐述道家的战争观,着重强调战争是凶丧的事情,即使取得胜利也应当以丧葬之礼处置战争后事。下面我们逐层进行分析: 第一层,即是“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几句话。对于“兵者”二字,一般都解释为兵器,从本段文字来看,这样的解释虽然也讲得通,不够切合老子的本意。因为在古代,兵器并不真是人们讨厌的东西,甚至有些兵器还是人们非常推崇喜欢的,比如古代不少朝代都比较喜欢佩剑,特别是官僚士大夫喜欢佩剑,甚至佩剑成为一种装饰。再从中国历史来看,宋代之前还是比较豪放尚武的,宋代之后由于统治者大力推崇程朱理学,这才极大削弱了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而且,兵器是人类创造的器物,本身没有什么吉祥不吉祥之分,古代也没有兵器是不吉祥事物的观念。因此,如果把“兵者”解释为兵器就显得比较偏颇,因为人们并不讨厌兵器,而是讨厌战争。从以武证道方面来讲,修炼武术并不是为了打架,而是为了防身自卫,而且武功越高之人越是不喜欢打架,修炼到至高境界甚至宁可让别人打,自己也不会还手。所以,从调动军队打仗的角度解释“兵者”两字,是比较妥当的,也是比较切合老子的本意的,因为人们真正不喜欢的是打仗和由此造成的社会动乱。正因为如此,所以修行有道的国君是不会轻易发动战争的。 第二层,即是“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几句话。这层又分为两个小层,第一小层即是“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这两句话,主要是说德行高尚的君子平常居处的时候以左边的位置为尊位,而用兵打仗时就以右边的位置为尊位。从我国的历史看,对于以“左”为尊还是以“右”为尊的规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时期和时代,存在著不同的规定。周、秦、汉时,我国以“右”为尊,故皇亲贵族称为“右”戚,世家大族称“右族”或“右姓”。右尊左卑表现在建筑住宅上,豪门世家必居市区之右,平民百姓则居市区之左。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至于在交际场合,其座次则以左为尊。因为古人坐北朝南,则左为东,右为西,故座次上以“左”为尊。《史记·魏公子列传》载,信陵君为迎接夷门侯生,大办酒宴会宾客。并“从车骑,虚左”,亲自前去迎接。从东汉至隋唐、两宋,我国又逐渐形成了左尊右卑的制度。这时期,左仆射高于右仆射,左丞相高于右丞相。蒙古族建立元朝后,一改旧制,规定以右为尊,当时的右丞相在左丞相之上。朱元璋建立明朝,复改以左为尊,此制为明、清两代沿用了五百多年,现在我们国内仍然是“以左为尊”。不过,在国际交往中则是“以右为尊”。但是纯国内的交往开会排位大都是左为尊,吃饭排位是则是以右为尊。 在这里,我们要还要弄明白一个以左为尊的问题,我国的面相术、手相术有“男左女右”说法,就是看手相之时,男子以左手为主,女子则以右手为主,为什么如此呢?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习惯使用右手,或者说使用右手的时候比较多,因此受到世俗生活的薰染比较严重,而左手使用较少,所受到的薰染较少,因而还比较圣洁。既然在春秋战国时代以左为尊,所以人们平时排座位的时候即以左边的位置为上位,而有用兵打仗的时候就要以右边的位置为上位。接着,在第二小层中,老子再次强调带兵打仗是不吉祥的事情,不是有道的国君得志于天下的神器,因为有道的国君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是无所作为而天下景从、百姓归心,是不战而胜,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所以有道的国君不会依仗强大的军队称霸天下,而是依靠自己的崇高品德和仁慈博爱感化天下百姓,让天下百姓都自觉的拥戴自己、归附自己。正因为如此,有道的国君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动用战争机器,只要有一丝和平解决的希望有道的国君都不会放弃,都要尽最大的努力争取。有道的国君不轻易发动战争并不是害怕战争,并不是懦弱胆怯,而是担心由此造成天下百姓骨肉分离,经济社会混乱不堪,因此即使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发动战争,他也会想方设法适度控制战争规模,掌握打仗的尺度,尽量减少战争造成的损失。正因为如此,有道国君对待战争的态度是很恬淡的,也是很冷静的,他不会刻意去追求战争,打了胜仗也不会感到高兴,更不会到处吹嘘眩耀。如果一个国君追求打胜仗所得到的高兴和快乐,追求征服敌人所得到的快感和喜悦,那就是战争狂,是喜欢杀人的暴君,这样的人是难以得志于天下的。比如元朝依靠四处征战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是庞大的帝国,但并没有得到天下的民心,老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到处反抗不断,短短几十年便已土崩瓦解。 第三层,就是“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几句话。这层可以分这三个小层。第一小层即“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几句话,意思比较简单,文字也比较通俗,主要是解释说明尊卑的问题。第二小层即“言以丧礼处之”,主要是说明要以丧礼的方式对待战争(约500字无法发贴)。第三小层,即是“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最后几句话,这层再次强调战争造成众多人员伤亡,即使取得胜利,也应当以丧礼的方式对待它。 [注释] 1、夫兵者:一本作“夫佳兵者”。兵者,指兵器。夫,作为发语词。 2、物或恶之:物,指人。意为人所厌恶、憎恶的东西。 3、贵左:古人以左为阳以右为阴。阳生而阴杀。尚左、尚右、居左、居右都是古人的礼仪。 4、恬淡:安静、沉着。 5、悲哀:一本作哀悲。 6、莅之:到达、到场。 第三十二章 [原文] 道常无名,朴①。虽小②,天下莫能臣③。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④。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⑤。始制有名⑥,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⑦。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⑧。 [直译] “道”永远是无名而质朴的,它虽然很小不可见,天下没有谁能使它服从自己。侯王如果能够依照“道”的原则治理天下,百姓们将会自然地归从于它。天地间阴阳之气相合,就会降下甘露,人们不必指使它而会自然均匀。治理天下就要建立一种管理体制,制定各种制度确定各种名分,任命各级官长办事。名分既然有了,就要有所制约,适可而止,知道制约、适可而止,就没有什么危险了。“道”存在于天下,就像江海,一切河川溪水都归流于它,使万物自然宾服。 [意译] 主宰宇宙天地的大道,它永远处于我们无法形容表述的状态中,它是最质朴纯正的。宇宙天地大道的表现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即使它小得不能够看见,天下间也没有人能够让它臣服于自己。君侯国王如果能够修炼守持天地大道,按照道的原则治理天下,天地间的万物都将自觉的归顺他,天下的百姓更会乐意归附他。天地间阴阳之气互相结合,自然就会降下甘露,天下百姓不必祈求却能够自然均匀的普沾雨露。圣贤大德创立社会管理体制的时候,需要制定各种制度、确定相应名分,任命各级官员;名分制度和相应官职既然确定了,就要建立法律规章和确定其管理权限以便有所制约,这样才能让天下百姓都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各级官员和天下百姓都做事都能够适可而止,都能够遵纪守法和遵守社会公德,整个天下都会太平无事,就没有什么危险了。这种情况就好象天地大道自然存在于天下,也像一切河川溪水都自然归流于大海一样,若能如此天下百姓和万事万物都将自然宾服归附。 [理解] 老子在本间中主要是阐述要按照自然之道管理社会,治理天下。下面我们分层进行分析: 第一层, 即是“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几句话,这层又可以分为三个小层。第一小层,主要是阐述天地大道的特征,老子在这里主要是强调“道”的两个特征,第一个特征是“常无名”,即道永远处于我们无法用语言表述的状态中;第二个特征是“朴”,即宇宙天地大道的最纯正质朴没有污染的,任何人想污染她也污染不了;这两个特征我们在前面都已经解释说明过,与老子的开篇之意是互相关联的,我们用不着多加阐述。第二小层,主要是阐述道的尊贵独立性,道即使微小得不能再微小,但她仍然是特立独行的,任何强大的势力也不能够让她改变,更不能让她屈服。第三小层,主要是阐述修真炼道对于君王的重要作用。从中国的历史来看,历史上“君权神授”的观念根深蒂固,而且从周朝以后,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便自称为“天子”。为什么中国有这样的传统呢?其实这个传统的最根本着眼点,就在于强调尊神炼道的重要性。为什么这样说?第一,尊神敬道是中国的传统,特别是古代先民认为,宇宙万物是都由天帝统治主宰,统治人间的君王就是天帝的使者或者说是天帝的儿子,所以周朝的君王才自称为天子。在古代西方,基督传教也公开宣扬自己的上帝的儿子。在这里我们有个问题要弄明白,为什么周朝的君王敢自称为天子呢?因为周文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大圣人,他被囚禁的羑里的时候,将八卦推演出六十四卦,并发明了后天八卦,同时对易经进行了创新,因此我们今天流行的《易经》又叫《周易》。我们都知道《易经》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它是儒家六经之首,也是道家的重要经典。中国传统术数更是对《易经》推崇备至,认为它是风水堪舆、奇门遁甲等传统术数的理论基础。所以周武王在代商取得天下的时候,才敢自称为天子。第二,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强调命运,即使是孔子这样的大儒也认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即是认为人的一生,都是由命运控制主宰的,都是由上天安排好的,任你后天如何努力,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俗话又说“命里有时终需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既然人的命运是上天安排的,统治天下的君王也自然是上天安排的,因此称之为天子也是合情合理的。第三,只有修真炼道才能够较好的与上天沟通。作为一国之君,如果不修真炼道的话,就不能够掌握和运用天地大道,更不能与天上的神灵与行沟通,这样就难以得到上天的指点,国家也就治理不好,在此方面,黄帝和周文王这两个修炼大家就是最好的事例。由于家天下的缘故,不可能每代君王在修真炼方面都可能取得很高的成就,所以要治理好国家,就必须有修真炼道的高人来指点和辅助,这就是历代国师的来历。我们都知道,历代很多帝王对国师都是非常尊重的,虽然名为君臣,但却有师徒之实。 第二层,即是“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这几句话,这层主要是阐述阴阳结合的妙用。天为阳,地为阴,天地互相结合,阴阳二气交媾,就会产生风雨雷电,甘露就会自然降下,天下百姓都能够普沾雨露,并不会因为你有所祈求而多得,也不会因为你没有祈求而少得。在这里,我们有个问题需要明白的是,那就是祈雨的问题。祈雨是我国的传统民俗,也就是在天气大旱之时举行的求雨活动,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甚至演变成了祈雨节。比如,云南楚雄彝族就以每年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属龙日为祈雨节,彝语称为“门捏底”。 因为在云南一带,季春三月是一年中夭干少雨时节,彝族群众担心四月间小秧栽不下去,就以村落或家族为单位,相约成群,在“毕摩”的主持下,选择寨子附近最高的一座山,到山顶祭天求雨。彝族认为祭天求雨的山越高离行雨的天龙越近,求雨就更加灵验。祭夭求雨仪式是在村寨附近最高的山顶,选一棵大树作为“龙树”,在龙树下摆设祭坛,在祭坛上铺垫青松毛,摆上酒、茶、米、肉等祭品,点起清香,杀鸡宰羊,敬奉“天龙”。 祭祀仪式开始时,“毕摩”要在参祭人员中选出一个强壮的小伙子,让他抹成大黑脸装,扮“龙王爷”的模样。龙王爷腰间挎着一个盛满水的大葫芦攀上龙树,在毕摩念“求雨经”时向下泼洒“雨水”。其它参祭人员跪在祭坛前默念祈雨。“毕摩”手摇冲夭铃,身披法衣,头戴法帽,施展法事,边跳边念“求雨经”。念完一段经,龙王爷就向地面洒些“雨水”。问树上求雨人,雨下得如何?求雨众人答:“雨水太少,庄稼长不起来,请龙王爷多行点雨”。“毕摩”又念一段“求雨经”龙王爷又从树上多洒些“雨水”,再问如何?求雨众人答:“雨下得太多,庄稼受涝,难有好收成”。“毕摩”最后再念一段“求雨经”,龙王爷才均匀地洒下雨水。祈雨祭祀完毕,大家开始吃祭餐,吃完祭餐,众人就启程回家,在回家的路上,“毕摩”手持法器在前边引路,年轻小伙子们则临时扎一乘轿子,把黑脸“龙王”抬回家。一路上毕摩吟唱“鲁更恰②”,认为这样做了,就能把“真龙”接回家,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从古埃及、一些印地安部落(如玛雅文明)等地方,甚至还有求雨舞,也就是为了祈求作物生长需要的降雨而表演的仪式性舞蹈,这种求雨舞现在还在非洲等干旱地区流行。此外,我们还要弄明白呼风唤雨的问题,从修真炼道的角度而言,修行到极其高深的境界,得到极大法力神通的人,确实拥有呼风唤雨的能力。对此,在中国的一些演义小说中有着极其精彩的描写,比如《三国演义》中的张角三弟兄,《水浒传》中的入云龙公孙胜,就是拥有呼风唤雨能力的典型人物。 第三层,就是“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这一层着重阐述要用制度来治理天下。我们都知道,只有建立完善各类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建立一整套的国家机器和官僚机构,才能够有效的治理国家,管理好天下百姓。对于这个问题,大家都很清楚,我们用不着多加阐述。 [注释] 1、无名、朴:这是指“道”的特征。 2、小:用以形容“道”是隐而不可见的。 3、莫能臣:臣,使之服从。这里是说没有人能臣服它。 4、自宾:宾,服从。自将宾服于“道”。 5、自均:自然均匀。 6、始制有名:万物兴作,于是产生了各种名称。名,即名分,即官职的等级名称。 7、可以不殆:不殆,没有危险。 8、犹川谷之于江海:之于,流入;一说正文应为“道之在天下,譬犹江海之与川谷”。 第三十三章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①。知足者富,强行②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③者寿。 [直译] 能知道了解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意译] 能够知道了解别人的长处和短处,并能够正确评价和任用他,这样的人就叫做有智慧的人;能够正确认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并能够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这样的人才叫做聪明人。在激烈的单键中,能够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克制自己弱点的人是坚强的人。知道满足的人才算是富有的人;确定目标之后能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为之奋斗的是有志气的人。不管在何种情况下,始终不动摇或丧失应有原则本分的人,他的名声才能够长久不衰;身体虽然死亡了,但元神真身并没有消亡,这才算是真正的长寿。 [理解] 老子在本章中,着重强调如何正确的认识自己。下面我们分层进行阐明: 第一层,即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一层的意思相对明了,但要做到真正知道别人和正确的了解自己却相当困难,甚至可以说难于上青天。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平时经常说对某某人非常熟悉、非常了解,其实那只是表现现象,那是极其肤浅的。我们往往只是了解他外在的表现,而不了解他本质思想,更不了解他隐秘的感情,对于他前生后世的情况更不了解。同样的,正确的评价认识自己也是相当困难的,也可以说是难于上青天的事情。我们只是基本了解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兴趣爱好,并不知道我们的命运会如何发展变化,更不知道我们怎样才能掌握和控制自己的命运,对于我们今天为什么拥有如此众多的坎坷波折更是不理解,对于我们自己的前世今生自然也弄不明白。既然正确认识别人和准确把握自己如此困难,古人又是通过什么办法来认识别人和把握自己的呢?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来谈谈相术和算命术,其中相术包括面相术和手相术,面相术为中国所独有,主要有麻衣神相和庄柳相法两种,精通面相术之人,可以比较准确的把握一个人的思想感情、兴趣爱好和命运走势。中国历代不少官员都对面相术颇有研究,曾国藩就精于面相术之术,并著有《冰鉴》一书。据说蒋介石对面相术也颇有研究,并据此识人用人。手相术为中外所共有,古代吉普赛人就很盛行看手术,还有些人则专门以看手相为生。算命术中国有多种,但以四柱(八字)算法最为著名,西洋则以星座算法著称。精通算命术之人,能够比较准确的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走势,因此让人们感到颇为神奇。其实,不管是面相术还是手相术,也不八字算命术还是星座算命术,都一个人综合信息的反应,只不过是古代行贤大德找出了其中的一些基本运用规律罢了。我们前面已经阐述过,一滴水就包涵着整合宇宙的信息,因此一个人的手相、面相和出生日期包涵了该人的全部信息,这是毫不奇怪的,但是要真正准确的全部掌握该人的信息,那却是相当困难的;若非修炼到极其高深的境界,或者是对于命相术相当精通,根本不可能达到那样的境界。 第二层,即是“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两句话,这两句话的意思也都相当简单明了。能够打败敌人,当然是充满力量的。能够打败敌人,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武力的方式,就是完全依靠自己的肌体力量或者使用暴力工具战胜敌人。在冷兵器时代,打仗也是一门艺术,古代的战将大都具有极其高强的功夫,中国是武术的故乡,武艺高深之人更是烂若群星,历代名将大都靠自己的一身功夫建功立业。现代科学技术极其发达,更多的强调依靠先进的武器取得胜利。。第二种方式就是利用计谋战胜别人,也就是运用自己的智慧战胜敌人,中国历代国君和军事统帅都非常讲究计谋,涌现出了一批伟大的军事家,比如姜太公、孙子、吴起、孙膑、张良、曹操、李靖、岳飞、刘伯温等等,而且产生了《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兵法》《百战奇略》等等兵法专著,这方面的事例实在用不着再加人列举。第三种方式就是武力与计谋的结合,这是中国历代战争用得最多的方式,通常情况下,即使谋略再高,没有强大的武力作后盾,也是难以取得成功的。总之,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不管是依仗高超的智谋还是依靠高超的武艺或先进的武器,只要能够战胜敌人取得胜利,都是充满力量的。但是,我们战胜敌人并不难,战胜自己才是最困难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要战胜自己,首先就必须了解自己,克服自己的缺点毛病,这样才有可能取得成功。然而,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很多人虽然明白自己有不少缺点和毛病,但总是改变不了,以致最后被自己所打倒。比如贪财好色,最终被金钱美女所击倒,当今的许多贪官莫不如此。比如刚愎自用,自民为是,历史上的一些雄才大略的君王能臣正是由于过分聪明而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结果才弄得国破家亡。比如难倒自大、喜欢俸诚,结果倒在甜言蜜语之下。比如心浮气躁、行事鲁莽,结果倒在敌人的精心算计之下。这样的事例实在是太多了,我们是数也数不清,实在用不着再加以列举了。所以孟子才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其实孟子的这些话对于修真炼道之人来讲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做得更加完满才能够称得上真正修真炼道之人。而作为修真炼道之人来讲,要战胜别人并不强调武力,而是要在修行的境界和层次上超越对手,这样的人智慧园满,法力神通极其高强,这才是老子认为充满力量之人;但要修行到极其高深的境界,如果不战胜克服自己的缺点和不足,那怕是思想最深层次的的缺点和不足,那更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人格完满、道德高尚之人才有可能完全克服人性的不足,才有可能充满极其强大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力量。 第三层,即是“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两句话,着重是强调修身炼道之人在物质追求上要满足于现状,在具体修行上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大家都知道,即使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做成一件事情,也要集中精力、专心致志、持之以恒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在创业的时候,我们所处的条件和环境往往是极其艰苦的,比如一些巨商富贾,他们在年轻的时候有可能当过打工仔,甚至当过乞丐、捡过垃圾,但最终他们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经过不懈的奋斗,终于取得了成功。而修行是一件终身为之奋斗的大事,是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其艰苦条件和所要经历的风雨坎坷更是常人所无法忍受的,而成功的希望也是极其缈茫的,稍有懈怡之心,稍有贪图享受之意,便会前功尽弃。 第四层,即是“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两句话,主要是揭示长生不老的内涵和道理。这两句话的意思和内涵比较难以理解,我们需要认真的分析研究才能够弄懂老子的本意。所谓“不失其所者”,就是不丢失自己原来所拥有的东西,这些东西是什么呢?如果要仔细分析的话,这些东西就多得数不胜数,但结合修真炼道的实际情况,主要有以下这几方面的东西:一是从表面现象来讲,必须品德崇高,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会动摇信念和丧失原则,始终是个品德高尚,操行完满之人;二是修真炼道来讲,不会丧失自己的精气神,要把自己修炼成为纯阳之气,也就是要把自己修炼成为全身都充满纯阳正气之人;第三就是不迷失自己的本性,自己先天所拥有的完美人格没有发生缺失,自己先天所拥有的佛性没有丢失。至于酒色财气、金银珠宝基本自己的肉体,那些东西都是次要的,都是虚幻的。所谓“久”,就是长久的存在,也就是以上三方面内容都没有丢失之人,才是真正的人,才是完满的人,才能够长久的存在于天地之间。所谓“死而不亡者”是什么意思呢?“死”,就是正常的死亡,也就是指人的肉体已经死亡了。但是,我们知道,从佛教和道教的观念看,从中国的传统生死观念看,肉体死亡其实只是新的生命的开始。肉体,只不过是我们灵魂寄居的躯壳而已,并不是我们生命的主人,这个躯壳衰败之后,作为其主人的灵魂就必须搬迁到别的地方去居住。按照轮回转世的观念,参考道教的一些观点,当一个人的生命结束之后,其灵魂要接受审判,根据一个人的善恶好坏,确定此人将来的前途命运。大奸大恶者将被打入地狱受苦,甚至被 打入无间地狱中,永世都不得翻身。恶行稍少一些的,将被打入饿鬼道,终生饱受饥饿的折磨。也有的会被打入畜牲道,变为飞禽走兽,甚至当牛做马以偿还孽债。善行比较多的,有可能再次投胎转世,再次回到人世间来生活。善行再多一点的,则有可能投生阿修罗道,享受比人间更大的福报。善行更大的,有可能升入天堂,享受人间无比比拟的快乐幸福。修真炼道达到相当高深境界的,则有可能直接超越六道轮回,享受永恒不变的快乐。前面六道,无论福报如何,生命长短如何,都有寿终正寝的时候,都还会遭受轮回之苦,只有超越六道轮回才能够获得永生。所以,老子在这里所说的“死而不亡者”,应该是指能够超越六道轮回、再也不会死亡的人,这样的人才有可能实现长生不老,才有可能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辉。这样的人,就是道教所说的“天仙”,“神仙”“真人”,就是佛教所说的“佛”“菩萨”“罗汉”。 [注释] 1、强:刚强、果决。 2、强行: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3、死而不亡:身虽死而“道”犹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