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王治与策略 良 仆 仆臣是帝王的耳目。忠良的仆臣有满足民意的精微德行,忠良的仆臣有辨明是非的精微能力。仆臣,忠良的仆臣常以切肤之痛的言词劝谏帝王,劝谏帝王要把宠爱贯鱼般之宫女的花言巧语,视为坚如顽石的果子而不食;要听取大众的舆论,派遣仆臣设庐于四方,迎候贤士来京进言献策。 古文 仆1。仆臧2以足蔑3,仆臧以辨蔑。仆,仆臧以肤4,贯鱼5以宫人6宠,石7果不食;得舆8仆庐9。※ 注释 1仆—仆臣也。《周礼·夏官》中有大仆、祭仆、田仆,“大仆,掌正王之服位,出入王之大命,掌诸侯之复逆。”此处从《汉竹书》。 2臧—音赃。《尔雅释诂》:“臧,善也。”此处从《汉帛书》。 3蔑—音灭。精微也。《尚书·君奭》:“无能往来,兹迪彝教,文王蔑德降于国人。传以此道法教文王以精微之德。” 4肤—皮肤,刺痛皮肤表示决心。此处从《汉帛书》。 5贯鱼—鱼儿衔尾而过。《北史·后妃传序》:“宫闱有贯鱼之美。” 6宫人—王建《宫词》:“宫人早起笑相呼,不识阶前扫地夫。” 7石—《汉帛书》为“石”,《汉竹书》、《传世本》作“硕”。硕通石,谓坚硬。 8舆—众人的,舆情、舆论。《晋书·王沉传》:“自古贤圣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此处从《传世本》。 9庐—古代沿途迎候宾客的房舍。《周礼·地官·遗人》:“十里有庐,庐有饮食。”此处从《传世本》。 ※ 本篇《汉竹书》命为“僕”,《汉帛书》、《传世本》命为“剥”。 职 责 “讼,犹责也”,即职责。对守卫城洫虽保住了安宁,但长期无所事事,很少有言上呈,不胜任职责的臣仆,将他委任逋迁异地,其邑人三百户的税赋作俸食不变,以养老臣旧德。 对从事王朝公务而无成绩,不胜任职责的臣仆;对不回复诰命违反安全职责的臣仆。则赐给他们嵌有铜镜的鞶腰带,责其从早至晚三次解脱鞶鉴,照照自己是否尽职。 古文 讼1。洫2宁3,不永所事,少有言,不克4讼,归5而逋6,其邑人三百户食7旧德8。 或从王事9无成,不克讼,复即命10;渝11安讼,或赐之鞶带12终朝13三褫14之。※ 注释 1讼—职责。《论语·公冶长》:“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注讼,犹责也。” 2洫—城池也。《诗·大雅》:“筑城伊洫。”此处从《汉帛书》。 3宁—安也。《书·康诰》:“裕乃以民宁。注行宽政乃以安民也。”此处从《汉帛书》。 4克—能够,胜任。《书·尧典》:“克明俊德。”此处从《汉帛书》。 5归—委任。《后汉书·顺帝纪》:“今刺史二千石之选,归任三司”。李贤注:“归犹委任也。” 6逋—逋迁,迁往异地。《国语·晋语》:“辱收其逋迁裔胄而建立之,以主其祭祀。”此处从《汉帛书》。 7食—俸禄。《论语·卫灵公》:“君子谋道不谋食。” 8旧德—指有德望的老臣。《晋书·何曾传》:“可谓旧德老成,国之宗臣者也。” 9王事—王即国王,王事,王朝之事即国事。 10复命—《韻会》:“反命也”。《周礼·天官》:“诸臣之复,注复报也,反也,疏谓群臣受王命,使臣行之,讫反报于王也。” 11渝—改变,违背。《诗·郑风·羔裘》:“彼其之子,舍命不渝。”此处从《传世本》。 12鞶带—古代皮做的束衣带。《左传·庄公二十一年》:“郑伯之享王也,王以后之鞶鉴予之。”此处从《传世本》。 13终朝—《诗·庸 风》:“崇朝其雨。传崇,终也。从旦至食时为终朝。” 14褫—《韻会》:“解也,脱也。”此处从《传世本》。 ※ 本篇《楚竹书》、《汉帛书》、《传世本》命为“讼”。 损 益 损益法可以量其数、衡其德。如用二簋食品供享用,是已成的事实,需迅速酌情分配,但又不得增加或减少簋数的话。给三人则少一簋而损一人,给一人则多一簋,可另给一人交为朋友。以此考验前者可得而未得的,是否疾厚而憎恨?考验后者不可得而得的,是否侥幸而狂喜。 又如用一件大物,大至值十朋之龟,因不能分开使用,由侯王享用这帝赐之物。侯王将其用于公益工程事业,费用实行布告公示,其数目精细到一粟一圭。实行布告公示,侯王从为家,迁而为国,从惠心勿用,转而惠而不费。惠,就是我们的德行,要做到莫贪益,只有时刻敲击那立志为公的心,切勿动摇而持之以恒地为之奋斗。 古文 损1。曷2之用二簋3可用享4已事,遄5酌6损之,弗7损益之。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损其疾8,使遄有喜9。 为大作10或益之十朋之龟11弗克违12,弗损益之。王用享于帝,益之用工事,中行告公用圭13,中行告公,从为家迁国,惠14心勿问。惠我德,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15。※ 注释 1损—损益,即增减、兴革。《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之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2曷—若,如。 3簋—音鬼。古代食器,圆口圆足,用以盛食物,盛行于商周时期。此处从《传世本》。 4享—通飨,用酒食款待人。《左传·定公十年》:“齐侯将公戍。”此处从《传世本》。 5遄—同速。《诗·庸 风·相鼠》:“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此处从《传世本》。 6酌—酌量,分配。《左传·成公六年》:“子为大政,将酌于民者也。” 7弗—不要。 8疾—憎恨。《论语·泰伯》:“疾之以盛。”《新唐书·独孤及传》:“使大议有所壅,而率土之患,日甚一日,是益其弊而厚其疾也。” 9喜—喜爱、欢喜。《荀子·赋篇》:“喜湿而恶雨。” 10大作—大个,整体。《经》作“益”的开头。 11十朋之龟—朋,古代有的地方以贝壳为货币,五贝为串,两串为朋。值十朋之龟是笔大财富。 12弗克违—不能分割,此处从《传世本》。 13圭—音归。古代的重量单位。《后汉书·律历志》:“量有轻重,平以权衡。”李贤注引《说苑》:“十粟重一圭,十圭重一铢,二十四铢重一两,十六两重一斤。”此处从《传世本》。 14惠—仁慈。《孟子·离娄下》:“惠而不知为政。”《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15恒—恒心,持之以恒。《论语·子路》:“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 “损益”本为一体,是卜筮者将其分为“损”、“益”两篇。《汉竹书》、《汉帛书》、《传世本》均以“损、益”命之。 辟 疆 部队的将帅老了,统率出征的军纪不好,但仍应留在师中,这是国王三思后作出的决定。国王赐命成建制的师团及其车马,依照军功左次分封疆土,使其开田地、辟牧场。老帅们执行其言,先行的是整齐的队伍,后继的是整齐的车马,他们去成就大君的命令,开辟疆土,启邦承家。 古文 师1丈人2,师出以律不臧3在师中。王三赐命4:师或舆5尸6,师左次7,田8有禽9。执言,长子率师,弟子舆尸10,大君11有命,启12邦13承14家。※ 注释 1师—《释名》:“人也注谓人众为师。”《周礼·地官》:“五旅为师注二千五百人”此处从《传世本》。 2丈人—《正譌》:“丈借为杖行之杖,老人持杖,故曰丈人。” 3臧—《集韻》:“音赃”。《尔雅释诂》:“臧,善也。” 4命—使也。《左传》:“民不堪命”。 5舆—《蔡邕独断》:“天子所御车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舆注舆,车也;乘,载也。”此处从《传世本》。 6尸—陈也。《左传·庄公四年》:“楚武王荆尸,授师孑焉,以伐随注谓陈师于荆也。”此处从《传世本》。 7左次—级别次序。《礼·曲礼》:“祥车旷左疏旷空也。车上贵左,仆在右,空左以拟神也。” 8田—《玉篇》:“土也,地也。”《正韻》:“土已耕曰田。”此处《楚竹书》作“畋”。 9禽—《白虎通》:“禽,鸟兽总名。言为人禽制也。” 10长、弟—《吴语》:“孤敢不顺从君命长弟许诺注长弟犹云先后也。” 11大君—《仪礼·子夏传》:“君至尊也。注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皆曰君。”天子曰大君。 12启—《玉篇》:“开发也”。此处《汉帛书》。 13邦—《说文》:“邦国也。”《孟子》:“大国地方百里,次国地方七十里,小国地方五十里。”此处从《楚竹书》。 14承—继也。《诗·小雅》:“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疏新故相承,无凋落也。” ※ 本篇《楚竹书》、《汉竹书》命为“币”,《汉帛书》、《传世本》命为“师”。 过 错 民众对小吏大吏的功过,有如识别飞鸟之遗音,能判断刚过的为雄鸟,正遇的是雌鸟。民众虽不能亲身触及国君,但常遇其臣仆,他们时刻提防官吏所造成的伤害,对官吏的行为存有戒心。 密云不雨的一刹那,自我西郊的数方里,如此时空的偶合,真会像某公射中穴孔一样的发生么?遇上官吏的一次小过错,对于民众来说,却如同飞鸟陷入罗网,是场大灾难。 古文 小吏大吏1,飞鸟遗之音2,飞鸟以过其祖遇其妣3。不及其君,遇其臣4,过防之从戕5之,过遇之必戒。 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公射6取彼在穴7。遇过之,飞鸟离之,是谓灾眚。※ 注释 1吏—大小官吏的总称。《国语·周语上》:“百吏庶民。”韦昭注:“百吏,百官也。”此处从《汉竹书》。 2飞鸟遗之音—遗,遗留。飞鸟遗留的音声。 3祖、妣—对宗族内男、女的尊称。《诗·周颂·丰年》:“丞畀祖妣。”这里指雄鸟、雌鸟。 4君、臣—君,国君;臣,仕于公为臣,即为国君办事的官吏。此处从《传世本》。 5戕—杀害、残害。《左传·宣公十八年》:“邾人戕 子于 。”此处从《传世本》。 6射—射箭。此处从《汉帛书》。 7穴—洞孔。《孟子·滕文公下》:“钻穴隙相视。” ※ 本《汉帛书》命为“少过”《传世本》命为“小过”。 斥 礼 周天子设宴,按礼仪由饮食官以牲畜肉填实鼎煮熟,止沸后,请诸侯王、王后及嫡长子出席,但妾生之子不得参与。 面对填实的鼎,某侯王说:“我的王后有疾而无子,不能陪我即席。妾有子不能入席,有如鼎耳闭塞不能入铉,有如不食美味的野鸡油,有如大雨方过仍亏水;侯王无后如大鼎折断了足,所盛的纯美食物倾覆了,鼎用黄金为其耳,用金铉或玉铉举鼎,又有何用呢?” 古文 鼎1。鼎填止出,不得妾2以其子。鼎有实,“我仇3有疾,不我能即。鼎耳革其行塞,雉膏4不食,方雨亏;鼎折足,覆5公 饣6其形渥7,鼎黄耳,金铉8鼎玉铉。”※ 注释 1鼎—古代炊具,圆形,三足两耳。《周礼·天官·内饔》:“内饔掌王及后、世子(嫡长子)膳羞之割亨煎和之事,办体名肉物,办百品味之物。王举,则陈其鼎俎,以牲体实之。造百羞、酱物、珍物以俟馈。共后及世子之膳羞。” 2妾—偏房小妻,《谷梁传·僖公九年》:“毋以妾为妻。” 3仇—配偶正妻,曹植《浮萍篇》:“结发辞严亲,来为君子仇。” 4雉膏—雉,野鸡,膏,如脂如膏。雉膏,野鸡油。 5覆—倾覆。 6饣—鼎里的食物。 7渥—音握。浓郁。《楚辞·九叹·惜贤》:“芳郁渥而纯美。”此处从《传世本》。 8铉—举鼎的器具。状如钩、铜制。使用时,以之提鼎的两耳。 ※ 本篇《汉竹书》、《汉帛书》、《传世本》命为“鼎”。 相 斥 相互斥责的事,西南东北皆有之,斥责别人的阴私,换来对自己的赞誉,君王与臣仆之间亦讦讦不息。 相互斥责的事,古往今来即有之,斥责引来反斥,再斥责带来连续反斥。大肆斥责,对方不来反斥时,还继续斥责,那么,对方将以矢石来反击。 古文 讦1;西南东北2,往讦来誉3,王仆4讦讦5。非今之古6,往讦来反,往讦来连,大讦不来,往讦来石7。※ 注释 1讦—音揭。发人阴私曰讦。《论语·阳货》:“恶讦以为直者。”《汉书·赵广汉传》:“吏民相告讦”,颜师古注:“相斥曰讦”。此处从《楚竹书》。 2西南东北—古时排列四方的次序习惯。 3往讦来誉—往,去也。《左传·昭公七年》:“取而臣以往,盗有宠,未可得也。”《礼·曲礼》:“礼尚往来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誉,赞誉、声誉。《论语·卫灵公》:“谁毁谁誉。”此处从《楚竹书》。 4王仆—王,《正韻》:“主也,天下归往谓之王。”仆,仆臣也。《左传·昭公七年》:“僚臣仆,仆臣台。”此处从《汉帛书》。 5讦计—相斥不息貌。此处从《楚竹书》。 6非今之古—即古往今来。此处从《楚竹书》。 7石—通硕。古代用作武器的石块:垒石、矢石。 ※ 本篇《楚竹书》命为“讦”《汉竹书、《汉帛书》命为“蹇”《传世本》命为“蹇”。 治 狱 随国的官方有谕:出了圜土狱城城门,凡有劳动能力的人,不论是受系累的平民小子,还是被释放的头人丈夫;或是受系累的头人丈夫,还是被释放的平民小子,随国都会按其请求,度地以居民,使之安居乐业。随国还在狱城的盖获卫郭门前及其道路旁立石为碑,已将有关谕旨明明白白地刻于嘉石之上,告知出狱的囚犯及受系累的人,请遵守礼、义、廉、耻“四维”道德,思其文理以改悔。这是国王施行芳德于西山圜土的治狱之策。 古文 随1官2有谕3:出4门交5有功6,系7小子8失9丈夫10,系丈夫失小子。随有求得11居12。随又获13又在道,已明于嘉14,系而敂15之,从乃维16之,王用17芳18于西山19。※ 注释 1随—地名。《左传·隐公五年》:“翼侯奔随。注随晋地。” 2官—《说文》:“吏事君也。” 3谕—《说文》:“告也。”《娄篇》:“晓也。”《韻会》:“及其未悟告之使晓。”此处从《汉帛书》。 4出—《周礼·秋官·大司寇》:“其不能改而出圜土者杀。注出,谓越狱逃亡也。”圜土,《周礼·地官·比长》:“以圜土纳之。注圜土狱城也,狱必圜者,规主仁以仁心求其情,古之治狱闵于出也。又:司圜掌收教罢民,凡害人者弗使寇饰而加明刑焉,任之以事而收教之。疏收教者谓入圜土,见收使困苦改悔。” 5交—《小尔雅》:“俱也。” 6功—事也,通工。《玉篇》:“善其事也。” 7系—牵连。《孟子》:“若杀其父,系累其子弟。” 8小子—平民,晚辈。《论语》:“小子何莫学夫诗。” 9失—《说文》:“纵也。” 10丈夫—成年男子。《谷梁传·文公十二年》:“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 11求得—《孟子》:“求则得之。” 12居—《广韻》:“安也。”《礼·王制》:“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居民,必参相得。” 13获—《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公孟有事于盖获之门外,注盖获卫郭门。” 14嘉—《周礼·秋官·大司寇》:“以嘉石平罢民,注嘉石,文石也,树立外朝,欲使罢民思其文理以改悔。” 15敂—《周礼·地官·司关》:“凡四方宾客敂关则为之告,注敂关犹谒关人也。”此处从《楚竹书》。 16维—《管子·牧民篇》:“国有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此处从《传世本》。 17用—《说文》:“可施行也。” 18芳—《屈原离骚》:“芳与泽其杂糅兮注芳德之貌也。”此处从《汉帛书》。 19西山—随的西方之山。《阜阳竹书》为支山。《史记·匈奴传》:“出陇西,过焉支山注支山在丹州。”丹州治所义川,今陕西宜川东北,春秋战国时为晋地。 ※ 本篇《楚竹书》命为“陵”,《汉竹书》、《汉帛书》、命为“隋”《传世本》命为“隨”。 禁 猎 因猎杀野兽事入狱的罪犯中,有屡上枷刑断其脚趾的,有被狗噬肤割其鼻子的。他们的罪证是:吃其腌的腊肉内遇有毒素;吃其晾的带骨干肉里发现了金属箭头。更为严重的是,用晾的干肉换得黄金的,此人被判终日荷枷,并割其耳朵。 古文 噬嗑1,狱,屡校2灭趾,噬肤灭鼻。噬腊肉遇毒,噬干胰3得金矢4。噬干肉得黄金,荷5校灭耳。※ 注释 1噬嗑—音逝课。咬嚼吞食。此处从《传世本》。 2校—古代的囚具,即“枷”。 3胰—音子。带骨的干肉。此处从《传世本》。 4矢—箭头。 5荷—负荷。 ※ 本篇《汉竹书》命为“噬闸”,《传世本》命为“噬嗑”。 退 秦 郑穆公元年(公元前627年),郑商扬持牛羊緀帛去周王廷贩卖,路过滑邑(在今河南偃师东南)时,远处传来军号声,有人告曰是秦兵来伐,该邑即出兵戎迎敌,但守将伤于前趾,不能胜敌。疾速的军号越来越近,暮夜兵戎至,守将又伤于颧部。郑国危在旦夕。 扬为救祖国,决断独行去秦营。他冒着蒙蒙雨,装作愠怆忠诚之貌,向秦军献上剔了皮的臀部肉和镶了贝饰的緀帛,并且牵着牛羊,伪称是郑国国君知秦师伐郑,特遣其来犒师的。秦将闻言不信,扬行于敌军刀枪如林之中,如走苋陆草丛之地,言行自若,应对如流。秦将终于以为郑已知其谋,遂偃旗息鼓,无号而返。 古文 夬1,扬2于王廷3。号4,有告自邑即戎5,壮6于前趾7,不胜为。惕8号,暮夜有戎,壮于頄9,有君子10夬夬独行,遇雨若濡11,有愠12,臀无肤,其行緀13,且牵羊。闻言不信,苋陆14 夬夬中行。无号,终。※ 注释 1夬—音怪。决断。《说文》:“分决也。” 2扬—春秋时郑国商人。司马迁《史记》述为弦高,应为同一人。其文大意如下:秦穆公三十三年(前627),郑司城缯贺卖郑于秦,约为内应。秦遂出兵伐郑。兵至滑,遇郑商弦高特牛羊将卖给周。弦高见秦师,断然献其牛羊,伪称郑君知秦师伐郑,特遣其犒师。秦将以为郑已知其谋,遂灭滑而返。此处从《传世本》。 3王廷—周王朝所在地,今河南洛阳。此处从《汉帛书》。 4号—战时军队的鼓噪之声。 5戎—军士的代称。《诗·小雅·六月》:“元戎十乘,以先启行。” 6壮—通戕,伤。《左传·宣公十八年》:“邾人戕鄫子于鄫。”此处从《传世本》。 7趾—脚大指。此处从《传世本》。 8惕—疾速。《国语·吴语》:“一曰惕,二曰留。”韦昭注:“惕,疾也。”此处从《传世本》。 9頄—音求,同頯。颧骨。 10君子—此处指郑商扬。 11雺—音蒙。《集韻》:“作雾。或作雾蒙。”此处从《楚竹书》。 12愠—愠怆,忠诚貌。《楚辞·九章·哀郢》:“憎愠怆之修美兮,好夫人之忼慨。”此处从《传世本》。 13緀—音妻。用贝所饰的帛。诗曰:“緀兮斐兮成是贝绵。”此处从《楚竹书》。 14苋陆—草名。此处从《传世本》。 ※ 本篇《汉帛书》、《传世本》命为“夬”(罗俊扬)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