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科技与灾害 三材 人们为什么夜猎在田?是天边夕阳若燃。 大地为什么山摇海啸?是潜龙跃在深渊。 苍天为什么晴阴风雨?是亢龙飞腾在天。 群龙为什么没有首领?是运动终日乾乾。 古文 潜龙1勿用,见龙2在田,终日乾乾3,夕惕若4,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5有悔,群龙无首。※ 注释 1潜龙—龙,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潜,没水,深也。苏轼《赤壁赋》:“舞幽壑之潜蛟。”本篇以“见龙”、“潜龙”、“飞龙”分别比喻人、地、天“三材”,用诗歌体歌颂宇宙的三个构件,从整体结构分析,句子有乱简现象,需作调整。 2见龙—见,同现,显现,以“现龙”喻人。 3乾乾—不息也。《后汉书·左雄传》:“陛下乾乾劳思,以济民为务。” 4夕惕若—按该诗章句及节韵规律,应为“夕阳若燃”,是因“阳”误释为“惕”,又脱“燃”字所致。 5亢龙—亢,高也。《庄子·人世间》:“与豚之亢鼻者。”亢龙,高飞之龙以喻天。 ※ 本篇《汉帛书》命为“健”《传世本》命为“乾”。 观 星 归妹嫁与帝乙为妾。她一条腿能行远路,一只眼能看细微的物件。归妹本是嫁与帝乙为妻的,而成了其妾,是她为了观察星斗,超过了约定的婚期,推迟了出嫁的时间。 帝乙—归妹之夫君—的领袖才能,不及其妾的领袖才能优良。归妹能预测月儿几时最明亮,女宿星何时顺承戴筐星,多少年不会出现像杀羊溅血般的扫帚星。 古文 归妹1。归妹以娣2,跛3能履4征5,眇6能视幽7。归妹以嬬8反归以娣,归妹愆9期迟归有时。帝乙10,归妹其君之袂11不若其娣之袂良。月几望,女12承13筐14无实15,士16刲17羊无血。※ 注释 1归妹—归,依归也,嫁也。《礼·礼运》:“男有分,女有归。”归妹,出嫁之女,这里假借作人名。 2娣—旧时指同夫诸妾。《诗·大雅·韩奕》:“诸娣从之。〈毛传〉:诸娣,众妾也。”此处从《传世本》 3跛—瘸了一条腿。 4履—行走也。《诗·小雅·小旻》:“战战竞竞,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此处从《传世本》。 5征—远行、长行。《诗·小雅·小宛》:“我日斯迈,而月斯征。”此处从《传世本》。 6眇—一只眼睛。 7幽—细微也。《尔雅释诂》:“幽,微也,疏幽者,深微也。” 8嬬—《博雅》:“妻谓之嬬”。此处从《汉帛书》。 9愆—音衍。《说文》:“过也。”此处从《传世本》。 10帝乙—帝乙(公元前1191—前1155)商代国王,纣王之父,在位时国势衰落。 11袂—《集韵》:“音机”《王篇》:“袖也”。《释名》:“袂,掣也,掣开也,开张之以受臂屈伸也。” 12女—《星经》:“星名,须女四星,主布帛为珍宝藏。一名婺女(又名‘女宿’)十二月旦在北,二月旦中。又织女三星,天女也,主苽果丝帛。” 13承—顺承。《诗·大雅·抑》:“万民靡不承。” 14筐—星名《前汉天文志》:“斗魁戴筐,六星曰文昌宫。注似筐故曰戴筐。” 15实—容受。《庄子·逍遥游》:“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16士—《白虎通》:“士者,事也,任事之称也。” 17刲—音亏。《国语·楚语下》:“诸侯宗庙之事,必自射牛刲羊击豕。” ※ 本篇《汉帛书》、《传世本》命为“归妹”。 妇 道 妇女是非凡的人群,老大的去世,幼小的又来到人间,不断地繁衍壮大。他们最初过着拔茅茹胃的采集生活,从承袭生食到改为熟食,那时因自然资源所限,往往挨饥受冻。他们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进而采用耕种土地、罗网鸟兽的方法去获取食物。他们向往幸福、美善的生活,叮咛子孙不要忘记,不要忘记饥寒的苦楚,要承续于种植庄稼、饲养桑蚕的事业。众听所倾,妇女们先下大力劳作,然后获得丰收而喜悦。 古文 妇1之非人,大往小来,拔茅2茹3以其萺4枹5承6枹羞7,有命畴8、罗9,祉10休11妇其亡其亡12,系13于苞14桑15,倾16妇先伓17后喜。※ 注释 1妇—此处从《汉帛书》。 2茅—《说文》:“菅也”,这里指野草。 3茹—食也。《礼·礼运》:“茹毛饮血。”《孟子》“饭糗茹草”。 4胃—《唐韻》:“音胃,草名”。传世本作彙,《唐韻》:“音胃,”《说文》:“彙草”。 5枹—类篇:“音包”,草名,《尔雅释草》:“杨枹蓟”。可食用。此处从《汉帛书》。 6承—继承、承袭生食的习惯。 7羞—熟食,《周礼·天官·膳夫》:“掌王之食饮膳羞。” 8畴—《正韻》:“音酬,耕治之也”。此处从《传世本》。 9罗—《尔雅释器》:“鸟罟谓之罗,注谓罗络之”。《诗·王风》:“雉离于罗”。传世本作离,《扬子方言》:“罗谓之离”。 10祉—《说文》:“福也”。此处从《传世本》。 11休—《集韻》、《正韻》:“美善也,庆也”。《书·说命》:“实万世无疆之休”。 12亡—与忘同,《诗·邶风》:“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13系—《释文》:“繫,本系也,又续也。”《左思魏都赋》:“本前修以作系。”注“系者胤也。”“胤”,《说文》:“子孙相承续也。”此处从《传世本》。 14苞—苞稂。《诗·曹风·下泉》:“冽彼下泉,浸被苞稂。”〈毛传〉:“苞,本也;稂,童梁。” 15桑—《说文》:“蚕食叶”。 16倾—向往也,《陆机文》:“众听所倾。” 17伓—《集韻》:“与伾同”。伾,音否,《说文》:“有力也。”又众也。 ※本篇《汉帛书》命为“妇”,《传世本》命为“否”。 比 艺 朝廷颁有《比法》,乡大夫每三年进行一次大比,考其德行、道艺,从而兴贤者能者,这已形成习俗,无需叮咛,各方国的大夫都会执行的。考瓦艺,把瓦盆盛水,比至终仍水满如池;考木艺,将一木凿孔,另一木作柄,比调其凿内而合之适度;考竹艺,比破竹编筐。又去野外比猎兽,但一无所获。从而作示范,推行国王从三面围猎的办法,让健壮之禽兽从另一面逃脱,此法虽“失前禽”,但收到了优胜劣汰的效果。前来聚会的人,不是奉命接受,而是从考比之中得到启发。考比的成绩,一次比一次优秀,永无第一。 古文 比1,不宁方来,后夫。比之盈缶2,终来有池3;比之自内4;比之匪人5。外比之不获6,显比7,王用三驱失前禽8。邑人9不诫10,比之无首。※ 注释 1比—古时推动生产技术发展的一种方式。《周礼·地官·小司徒之职》:“掌建邦之教法……乃颁比法于六乡之大夫,使各登其乡之众寡、六畜、车辇,辨其物,以岁时入其数,以施政教,行征令。及三年,则大比,大比则受邦国之比要。”《周礼·地官·乡大夫之职》:“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 2盈缶—盈,《博雅》:“满也,充也。”缶,音否。《说文》:“瓦器”,《尔雅释器》:“盎谓之缶,注盆也。”盈缶,盛满水之盆。 3池—《说文》:“治也,〈孔安国曰〉:‘停水曰池’”。此处从《汉帛书》。 4内—《正韻》:“同柄。”《周礼·冬官·考工记注》:“调其凿内而合之。” 5匪—《说文》:“匪,如箧”。《玉篇》:“竹器,方曰匪”。《广韻》:“器如竹箧,今从竹为筐,篚字。”此处从《传世本》。 6获—阜阳《汉竹书》为获,此处《楚竹书》、《汉帛书》、《传世本》均漏该字。 7显比—显,《尔雅释诂》:“光也,示也,又见也。”显比,示范也。 8禽—《白虎通》:“禽,鸟兽总名,言人为禽制也。” 9邑人—《释名》:“邑人,聚会之称也。” 10诫—《玉篇》:“命也,告也。”此处从《传世本》。 ※ 本篇《楚竹书》、《汉竹书》、《汉帛书》、《传世本》命为“比”。 乐 疗 演奏和歌唱于国可为建侯、行师庆功助阵;于民可以治疗疾病。某人患了疟疾,坚持敲石磬作乐。开始不能终日歌唱,演奏亦迟凝些,后由由而进,其声复而大得如常。他不止息朋友盍簮喧闹,专心欣赏有节奏的音乐,终于病而不死。现在他远离病死,可以边奏边唱,疟疾痊愈了。 古文 豫1,建侯行师2,呜3豫。疥4于石5,不终日歌6,豫迟有由7,豫大有得,勿疑8朋盍簮9,疾恒10不死,冥10豫成有愈12。※ 注释 1豫—演奏、歌唱,《书·金滕》:“王有疾,勿豫。”此处从《传世本》。 2建侯行师—建立侯国,行师打仗。 3鸣—发抒,韩愈《送孟冬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4疥—通痎。两日一发的疟疾。《左传·昭公二十年》:“齐侯疥,遂痁。”孔颖达疏:“疥当为痎,痎是小疟,痁是大疟。”此处从《汉帛书》。 5石—石制的磬。《书·舜典》:“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孔传:“石,磬也。” 6歌—唱。《诗·魏风·园有桃》:“我歌且谣。”此处从《汉竹书》。 7迟有由—迟疑。《楚辞·九叹·惜贤》:“默顺风以偃仰兮,尚由由而进之。”此处从《传世本》。 8疑—止息。《诗·大雅·桑柔》:“靡所止疑。”此处从《传世本》。 9朋盍簮—朋友相聚喧闹。盍,音核。杜甫《杜位宅守岁》诗:“盍簮喧枥马。” 10恒—经常的。《论衡·恢国》:“微病,恒医皆巧;笃剧,扁鹊乃良。” 11冥—远离。陶潜《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诗:“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 12愈—病好。《孟子·公孙丑下》:“今病小愈。”此处从《楚竹书》。 ※ 本篇《楚竹书》命为“ ”《汉竹书》、《传世本》命为“豫”,《汉帛书》命为“馀” 改井 人们为了生存聚井而居,四井为邑。只改管辖从属之邑,不改生存环境之井,既无得亦无失。 那年大旱,人们往来于井井之间取水,一到井旁用绳索亦汲不到水,眼睁睁地看着汲索缠绕在作为提水器的陶瓶上。 水井周围的泥土干枯,粮食作物旱死,连栖息在旧井旁的禽鸟也不见了。人们只能去深沟峡谷射猎鲫鱼充饥,随后,顺流而下唯唯相随。他们穿着破旧缕烂的衣服,背井离乡逃散而去。 邑民不耕种粮食而离散的情形,国王为之心痛,决定派人挖深井底,可用以汲水。国王英明的决策,邑民将享受到福利。他们日夜掘井,挖出的泥土堆成一座座椒丘,至凛冽严寒时亦挖掘不止。此后,泉水灌溉着粮食作物,井邑确保丰收,人们再不忧愁寂寞。 古文 井1,改邑2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汔3至亦未繘4井,纍5其瓶6。 井泥7不飤8,旧井无禽,井谷9射鲋10,唯11敝12缕13,井渫14。 不飤,为我15心恻16,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井椒17,井列寒,泉飤井收勿寞。※ 注释 1井—《唐韻》:“穴地出水曰井”。《玉篇》:“穿地取水,伯益造之,因井为市也。”《周礼·地官·小司徒》:“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此处从《汉帛书》。 2邑—《释名》:“邑人聚会之所也”。《史记·五帝纪》:“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为邑。” 3汔—音迄。接近也。《诗·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此处从《传世本》。 4繘—《正韻》:“音聿”。《说文》:“绠也”,《玉篇》:“用以汲水也”,《急救篇注》:“汲索也”。此处从《传世本》。 5纍—《释文》:“纍,缠绕也。”此处从《汉帛书》。 6瓶—古文作“缾”,汲水器。《汉书·陈遵传》:“观瓶之居,居井之眉。”此处从《传世本》。 7泥—泥土也。《书·贡禹》:“厥土惟涂泥”。 8飤—《正韻》:“音寺”。《说文》:“粮也。”此处从《楚竹书》。 9谷—《说文》:“泉出通川为谷”。《尔雅释水》:“水注溪曰谷,疏谓山谷中,水注入涧溪也。”此处从《传世本》。 10鲋—《尔雅翼》:“鲋,鰿也,今作鲫。”从《传世本》。此处从《传世本》。 11唯—《诗·齐风》:“其鱼唯唯传唯唯出入不制也笺唯唯行相随顺之貌。”此处从《汉帛书》。 12敝—《说文》:“ 也,一曰败衣也”,《玉篇》:“坏也”。此处《楚竹书》作“衲”即破旧衣。 13缕—一条条,千丝万缕。此处从《楚竹书》。 14渫—《集韻》:“音薜”。散也,《汉书·食货志》:“农民有钱粟有所渫。”此处从《传世本》。 15我—国曰我,亲之之词。《左传·隐公八年》:“我入祊”。 16恻—《说文》:“痛也”。此处从《传世本》。 17椒—土高四堕曰椒丘。屈原《离骚》:“驰椒丘且焉止息”。此处从《汉帛书》。 ※ 本篇《楚竹书》命为“ ”,《汉竹书》、《汉帛书》、《传世本》命为“井” 地动 地动的困窘,说来不能不信。那年十月冬至日的清晨,一阵轰鸣,高岸上的株木坠入于幽谷,是次三年不遇的强烈地动。东邻备了酒食,系上朱色蔽膝开祭时,突然,泥石连同蒺藜卷入宫室,从而其妻不见了。西邻徐徐驶来的金车,顿时辕断轮飞,赤色的车帘乃徐徐飞脱而去。那年的祭祀就是在这葛藟丛中,臲卼不安的地动之中进行的。 古文 困1有言不信。辰2,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岁不觌,困于酒食,朱绂3方来用亨祀,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来徐徐,困于金车劓4刖5。困于赤绂乃徐有说6。祭祀困于葛藟7于臲卼8曰动夷9。※ 注释 1困—困窘。《礼记·中庸》:“事前定则不困。” 2辰—通晨。卯、辰二时为晨。《诗·小雅·十月之交》:“十月之交,朔月辛卯……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记录了十月冬至日清晨的地震。此处从《传世本》。 3绂—音弗。古代作祭服的蔽膝。此处从《传世本》。 4劓—音艺。割断。《书·盘庚中》:“我乃劓殄灭之。”此处从《传世本》。 5刖—音月,截断。《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昔卞和献宝,楚王刖之。”此处从《传世本》。 6说—通脱。 7葛藟—葡萄科属的藤蔓植物。此处从《传世本》。 8臲卼—动摇不安。此处从《传世本》。 9夷—平夷,这里指平地,地面。此处从《汉帛书》。 ※本篇《楚竹书》、《汉帛书》、《传世本》命为“困”。 洪泛 涣涣洪水将至,侯王临时在宗庙设祭。洪水像由壮马拯托奔上宗庙的台阶,冲向侯王之身,冲向拜祭的人群。人们逃上山丘,思绪不平地看着汗汗洪水呼啸而来,顿时淹没了王土与居室。一阵泛滥之后,洪水带着灾民的血泪奔向远方。 古文 涣1,王假2于庙,用拯马壮涣奔其阶,涣其躬3,涣其群。涣其丘4,非夷5所思涣汗6其大号7,涣王居。涣其血8去逖9出。※ 注释 1涣—水流盛貌。《诗·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毛传:“涣涣,春水盛也。” 2假—临时。《汉书·平帝纪》:“遗太卜王恽等八人置副,假节,分行天下,览观风俗。”“假节”临时的节符。 3躬—身体。《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躬胝无 ”。索隐曰:“躬,体也。” 4丘—小山。 5夷—平夷。此处从《传世本》。 6汗—汗汗,水势盛大貌。郭瑾《江赋》:“溟漭渺沔,汗汗沺沺。” 7号—呼啸,戴良《咏彐》:“狂号犬自惊。” 8血—血泪。江淹《别赋》:“沥泣共诀,拉血相见。” 9逖—音替。远。此处从《传世本》。 ※ 本篇《楚竹书》命为“ ”《汉帛书》、《传世本》命为“涣” 亡羊 殷代先祖王亥用车载羊去易国交易。一次,因羊群相互践踏,被踩伤了脚趾的羊儿,猛烈地触撞车厢,以致公羊用角冲破了藩栏。羊群不受束缚地滚下车,有的被压在大车的輹下,有的亡散于易地。 公羊撞开了藩栏,羊群伤的伤,散的散,使得王亥处境两难,既不能后退,又不能前进,这是何等的艰难啊! 古文 大壮1,壮于趾2,羝羊3触4藩5,羸6其角藩决7,不羸,壮于大车8之輹9。亡羊于易10,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11艰12※ 注释 1壮—通戕,伤也,害也。《左传·宣公十八年》:“邾人戕鄫子于鄫。” 2趾—足指曰趾。《诗》:“四之曰举趾。” 3羝羊—公羊。《诗·大雅·生民》:“取羝以 。”毛传:“羝羊,牡羊也, ,道祭也。” 4触—撞。《淮南子·天文训》:“(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 5藩—藩车,有障栏遮蔽的车子。《左传·襄公十三年》:“以藩载栾盈及其士。” 6羸—通累,束缚也。 7决—冲破。《史记·河渠书》:“孝文时,河决酸枣”。此处从《传世本》。 8车—此处《传世本》作“舆”,古时车亦称“舆”,《老子》:“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9輹—《左传·僖公十五年》:“车脱其輹”,杜预注:“輹,车下缚也。”此处从《传世本》。 10亡羊于易—相传殷代先祖王亥曾用羊与易国作交易,一次丧失了羊群的故事。此处《传世本》作“丧羊于易”。 11遂—前进。《淮南子·精神训》:“何往而不遂?” 12艰—艰难。《诗·邶风·北门》:“终寠且贫,莫知我艰。”此处从《传世本》。 ※ 本篇《汉帛书》命为“泰壮”《传世本》命为“大壮”。 丧牛 殷代先祖王亥,来来往往地做生意,此次去易地贩牛,以挽回前次亡羊之灾的损失。这次怀了许多资财,途中又雇得一名贴心的童仆,但旅途遇火灾,童仆因救火丧了命,旅馆对此赔偿了一些铜质的斧头。王亥说:“我心不快,射雉一矢取乐。”谁知丧偶之鸟喙火种焚巢,其巢恰在牛栏之侧,引发大火。旅人先为射雉而大笑,后因受灾而号咷。王亥之牛又丧于易。 古文 旅1,旅旅琐琐2,此3其所取灾,旅即次怀其资,得童仆4,旅焚其次,丧其童仆,旅于处,得其资斧5。“我心不快,射雉6一矢7以誉8命。”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咷9,丧牛于易。※ 注释 1旅—旅行。 2旅旅琐琐—频繁地来来往往。 3此—此次的专指,与前次“亡羊于易”相对应。此次“丧牛”之事,《山海经》·大荒东经》也有记载:“有人曰王亥,两手操鸟,方食其头。王亥讬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杀王亥取仆牛。”同为“丧牛于易”,两经记述不一。 4童仆—年轻的仆人。 5资斧—铜斧本为生产工具。因铜本身具有一定价值,而成为资财,号“资斧”,参与商品交换。 6雉—亦称“野鸡”。 7矢—即箭。 8誉—通豫。欢乐。《吕氏春秋·孝行》:“天下誉。”高诱注:“誉,乐也。”此处从《传世本》。 9号咷—亦作“嚎啕”。放声大哭。 ※ 本篇《楚竹书》命为“ ”,《汉竹书》、《汉帛书》、《传世本》命为“旅”。(罗俊扬)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