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是自然生命的象征,它无知无识,自然纯真,朴实无华,没有欲望,但它蕴含着生命有无限发展的丰富性和可能性,人生的一切,将从这里起步。可以说,只有从婴儿身上,我们才能看到生命的源泉的完美,人类的真正美德,也将从这里产生。老子之所以认为"圣人皆孩之"(第四十九章),其深意也在于此。婴孩是没有受到任何污染的生命体,是最接近"道"的本体的生命状态,因而,在它身上体现出的"真"的精神,不仅代表着生命的本质,也代表着一种生命的理想,更代表着"道"的本体境界。 人的产生与社会的产生是同步的。生命一旦离开了它的母体--道,进入人的世界,自然生命便转化为社会生命。社会生命是人生的现实过程,在老子哲学里,社会生活的最高精神表现为"和"的精神。 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洞察和批判,是老子对现实生命的关切的一种表达方式。老子看到,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命受到种种诱惑,"五音"、"五色"、"五味"导致了人欲的膨胀,破坏了生命的纯真,人们在你争我斗、尔虞我诈中匆忙地赶路,贪婪地攫取,整个社会处于一种极不和谐的状态: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第十八章) 世风日下,人们的行为彻底背离了"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道",而取而代之以"损不足以奉有余"(第七十七章)的"人道"原则。针对这一社会现实,老子提出"和"是世界的客观规律,他说:"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第五十五章),知道"和"的规律也就是明白事理。老子进一步指出,理想的社会原则应取法天道,天道又取法于"自然",这便是老子的"道法自然"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只要顺应天道,一切任其自然,清静无为,也就没有了纷争,整个社会一片圆融和乐。老子把这一状态描述为"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生活: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八十章) 在这个理想社会里,生命呈现出一片和乐的气象。承继这一思想,庄子把天下和谐称为"与人和"、"人乐",他说:"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谐,谓之人乐。"[4] "和"的精神充分体现了老子对现实生活的批判和对理想生命的向往。但"和"这一理念并非凭空产生,"和"是生命本身所固有的精神。老子认为,道在化生天地万物之后,"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四十二章)万物内涵着阴又包容着阳,阴阳相互激荡而为和,故万物都是在冲和中萌生,在和中长大。和是万物生衍的本性和依据,没有和就没有世界,没有万物,世界也无任何生机可言。"和"是生命和万物固有的精神,在人的原初形态--自然生命那里,"和"的生命精神发展到了极至:"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第五十五章)因此,社会生命的和谐就在于固守自己生命的本性,向着自然生命回归,只要每个人能保持自身生命的和谐,整个社会也会处于一种和谐的境地。 为了保持生命的和谐,老子告诫人们应当"知足"。他特别提醒世人: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四十四章)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第四十六章) 在现实生活中,也只有常常保持"知足"的心境,不走极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十九章),守护着生命的本真,守护着"道",才能实现由社会生命到超越生命的飞跃。 超越生命是人与道同一的生命状态,它指称生命的最高境界--道的境界,故超越生命的精神也就是"道"的境界的精神特征。 超越生命首先表现为一种"静"的精神。老子认为,万物纷纷芸芸,最终都恢复到其本原,"归根曰静,是谓复命。"(第十六章)"静"就是万物回归其本体的一种精神状态。所谓复命即是对生命本体的回归,回到那种无知无欲,自然纯真的"婴儿"状态。当然,这里的"婴儿"只是一个比喻,说明超越的道的境界的本真状态。超越生命不可能是对自然生命简单的回归,而是一种超越的回归,是经历过一番道的修持后的超越的回归,重新回到那真实无妄的道的本体,而非生命的原初。 在自然生命层面,"静"意味着无知无欲,返朴归真。而在社会生命意义上,"静"则意味着"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第六十三章),意味着"功遂身退"(第九章),自然而然。"静"就是对自性的保持,自得自足,它是对流动不居的社会生命的超越。 超越生命还表现为"朴"的精神。"朴"本来是未加人工雕琢的木块,在老子哲学里则代表完整无缺的自然的本体存在,这是道的境界的重要特征。老子经常把"朴"作为"道"的代名词:"道常无名,朴。"(第三十二章)"朴散则为器","朴"的分解就变为诸多的器物,万物经过自身生命的流程,最终还得"复归于朴"(第二十八章),即恢复到最原初的质朴。就这样,万物从道的分化中产生,最终又复归于道的整体--"朴"的状态,它不可能仅仅是回到它原初的生命状态,更不会是对社会生命的回归,而是实现了它自身(包括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的超越,从而实现整体和谐的心灵境界--道的境界。 其实,"静"与"朴"都是"道"的精神特质,但"静"是从生命的现实意义上说,"朴"是从生命的存在意义上说。老子认为:"通常无为而无不为。......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第三十七章)"朴"与"静"统一于道,共同构成人的超越生命精神。 那么,如何实现道的超越境界,领悟"道"的精神实质呢?对此,老子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第四十八章)的命题。与常识相反,老子认为,要实现道的境界,必须逐渐剥离不合于"道"的知识和欲望,以实现向本体世界的回归。在第五十六章,我们还可以看到现实生命向道回归的实践过程:"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尘,是谓元同。"老子认为,只要塞住人们的感官,关闭他的欲门,挫去他的锋芒,就能解脱人们的纷争,消除人我的固蔽,泯灭彼此的界限,就能超越尘世,实现与道同一的理想境界。可见,老子所遵循的不是知性的路径,而是一种神秘直觉的体悟之路,惟有体悟,才能真正领悟到道的境界,领略到道的超越生命精神。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