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经》(《庄子》)是一部奇书,古称“三玄”之一,其要旨与外儒内法的统治术格格不入,所以历来都没有被统治者奉为经典。对中国思想史稍有常识的人都应当知道,连《孟子》都要到宋代才正式确立了经典的地位,何况玩世不恭、大搞解构的《南华经》?时人误以为《南华经》为历代所推崇的经典,可以说是一种根本性的谬误,这和误将“茴”字写成“回”,性质完全不同。当然,如果照现代的标准,《南华经》无疑堪称经典,既是学术经典,也是思想典籍。可是历史就是历史,在王朝历史的语境中,能够被历朝历代奉为经典的,只能是四书五经、十三经这类被纳入主流意识形态的典籍。 孔孟着眼于建构,庄子着眼于解构,这是他们的根本区别。从深层指涉来看,解构(deconstruction)实在是一个很沉重、甚至很沉痛的概念。真正的解构主义者,绝不是“啥也不干,专门挑刺儿,没有任何对行为的指导能力”的主,不光庄子不是,王朔也不是。昆德拉所谓“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恰恰是解构主义者们忧伤而深沉的感触。他们看到了既有建构(有形或无形)的“伪与偏”,所以要拆解。拆解之后呢?像荀子一样继续在尘世建构秩序,还是像庄子一样索性遁入无竟之域,不陪你玩了? 面对礼崩乐坏的野蛮世界,面对“管晏之功”和“齐桓、晋文之事”为世人所津津乐道的时代,孔子和仲尼之徒们希望建构起一个超越于权术和霸术的人文秩序,所以他们提倡礼乐教化,提倡仁心王道,提倡君子人格,提倡圣人境界。但在庄子看来,那都是骗人的玩意,尘世中的经营,都脱不了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追逐,尘世中的种种思想流派,都不过是各师成心的狭隘之见,不能揭示普遍的真理。(后现代主义的最深刻处,也不过如此。)所以他说,“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所以他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所以他说,“丘与汝,皆梦也”。也就是说,圣明如孔子,也不过是一梦中人。 孔孟的仁心王道之说,固然是在经营一个大梦。庄子的无己无名、无待而游之说,又何尝不是一场大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