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汤之问棘”,这是从《列子?汤问篇》来的。前面那几个例子,“朝菌,蟪蛄,冥灵,大椿”,也是从《汤问篇》来的。“汤”,就是殷汤,商朝开国的君主。“棘”,即《汤问》中的夏革。“革”和“棘”两个字是相通的。这个“棘”当时是“汤”的大夫。 “汤之问棘”这段文字,和前文是重复的。那为什么又要引这一段呢?因为前文是从《齐偕》上来的,是说怪事的书。怕人家不相信。于是在这里说了这样一个典故。然后前面说得比较含糊的地方,在这里就说得比较明白了。比如说“北冥”,什么意思?这里就说了:北是方向,是极北的地方,“冥”是那个海的名字,叫“冥海”。这个“冥海”因为极大无比,也称为“天池”。其中有条很大的鱼,叫鲲。这个鲲大到什么程度呢?横着去看,就有数千里,长的话就没有人知道有多长了。然后又有只很大的鸟,叫“鹏”,鸟背像泰山那么大,两只翅膀像遮天的云朵一般。攀着羊角一般的旋风盘旋而上九万里。这里“羊角”,就是旋风。你看羊角上一圈一圈的纹路,就和旋风一样。“绝云气”。“绝”在这里是“穿越”的意思。就是在云气之上。而这里的“云气”,就是前文说的“野马”。还背负着青天。然后往南飞,飞到南冥这个地方。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庄子马上又举了个以小笑大的例子。这一回是说“斥鴳”。“斥”在这里是沼泽的意思。“鴳”读“燕”,是一种小麻雀。这个小鸟嘲笑“鹏”,说:它这是要到哪去呀?我跳起来往上飞,不过“数仞而下”。古代八尺曰仞。“数仞”,也就不过十几米。这样就可以在蓬蒿之间翱翔了。这个小沼泽,就是飞得到的尽头了。它是要飞到哪去呀?言下之意是:你飞得再远,还能飞出这沼泽去? 这里的“斥鴳笑之”和前面的“蜩与学鸠笑之”,结合起来看,就看得很清楚了。这个是和“鹏”的一个对比。以“斥鴳”、“蜩与学鸠”之小,比“鹏”之大;以“数仞而下”之低,比“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之高;以“榆枋”、“蓬蒿之间”之近,比“北冥”往“南冥”之远;以“时则不至而控于地”之用时短,比“去以六月息者”之用时长。所以后面点明:“此小大之辩也”。辩,就是比较的意思。 这个“小大之辩”,其实点明了整篇文章成文的文法,是通篇的关键。“鹏”与“鴳”、“蜩”、“鸠”之比,“冥灵”、“大椿”与“菌”、“蟪”之比,彭祖与世人之比,包括后面宋荣子、列子与姑射山神人之比,都是“小大之辩”。而庄子向往的,很明显,是“大”。“小知不如大知,小年不如大年”嘛。那么最大的是什么呢?最大的莫过于“道”。事实上老子在道德经里就有这样的话:“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所以“大”是“道”的一个很突出的特性。庄子之所以说“小大之辩”,其重点,仍是在一个“道”字上面。这里所谓的“道”,便是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具体来说,就是姑射山那位神人。所以本文的着眼点便是那位神人,或者说那位神人才是本篇《逍遥游》的主人翁。因为只有他(她)才真正达到了“逍遥”这样一种状态。那么前文说的“鹏”,“冥灵”、“大椿”,包括彭祖、宋荣子、列子这些人,都是姑射神人的陪衬;而“鴳”、“蜩”、“鸠”,“菌”、“蟪”,都是姑射神人的反衬。最后所引惠子与庄子两人的辩论,可以说是“大”字的余波,借以点明“逍遥者无用”这样一个观点,从而引出“无为”这个要旨。看清楚了这点,再来读这篇《逍遥游》,那就能感觉到这篇文章成文之妙。前后脉络气势,皆成一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