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以处下谦退为最高的处世之“德”。凡是与此不合的都在他的批评之内。 那么如何才能保持谦下呢?如何才能在内心中引起一种持久的认同和信仰呢?答案即“自然”。但“自然”在什么意义上才是“谦下”的意思呢?于此,我们就不能从逻辑上来类推自然与谦下的关系了。换个角度,老子是如何看待现实世界的呢?他认为现实世界不好。那么他是如何分析其根源的呢?他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现行的生活准则有根本的问题,说到根本,就是现实的“欲望”太浓。若继续依照现有的这个准则推行下去,那么天下就会更坏了。若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就只能否定现行的这套规则了,即“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推行新的活动准则自然就会恢复到“小国寡民”,“民复结绳”,“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天下之所以这么乱,原因就是争得太厉害,从对立的角度来看,能够救这个弊端的恐怕就只有“不争”与“退让”,就只有“虚静”不动了。因此,“谦退”、“不争”等顺理成章就是“自然”的内涵,从而与“道”通有一气之灵。 (李俊 单位:人民大学国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