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老子》: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北京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二)“圣人不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一个人如何避免成为金钱财富的俘虏?老子认为,应该保持平凡,坚持朴实;减少私念,降低欲望。(“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十九章》)
    在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的大千世界,如果不能保持一种平凡朴实的心态,其思想和精神世界就必然会偏离正轨。庄子说得好:“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也”。寥寥数语,道出了欲望与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乃至与其人生观的关系。
    为什么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呢?老子认为,缤纷的物欲世界使人目盲,靡靡的音乐使人思想麻木,鲜美的滋味使人每天想念,纵马打猎行乐使人心性浮躁发狂,稀有难得的货物使人行为不轨。(《老子·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庄子也认为,那些贪财、追名、迷权者,整日战栗不安,悲苦不堪,还无休止的追求,这算是被大自然所刑戮的人。“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操之则慄,舍之则悲,而一无所监,以门规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庄子·天运》)。这是说,把贪图钱财看作是正确的人,不会让人利禄;把追求显赫看作是正确的人,不会让人名声;迷恋权势的人,不会授人一点小权利。掌握了利禄、名声和权势,以唯恐丧失而整日战栗不安,而放弃它们又悲苦不堪,舍不得,心中一点鉴别力也没有,还在不停止、无休止的追逐。最终,利禄、名声和权势将会变成工具而杀戮了自己。
    所以,老子提倡,“圣人”不要多积蓄,自己的财富要用来济众,完全为人民;给予别人越多,自己越感富足充裕。按天道行事,就是利于万物而不为害;按圣人之道行事,就是只施济于民众,而不与相争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八十一章》)。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名人要人的清正廉明美德,值得后人学习,它是中华民族精神优良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发扬光大。 
    著名史学家司马光(1019~1086)进士出身,官至御史中丞、尚书左仆射,除主编历史巨著《资治通鉴》(294卷,300余万字)名世千古外,还以勤奋工作,生活简朴而传为美谈。他为了实现著书立说以资治国借鉴,近20年不分日夜,废寝忘食,经常抱病工作。朋友劝他说“宜少节烦劳”。他回答说:“死生命也”。这种置生死于度外的精神,使《资治通鉴》的主要助手范祖禹、刘恕、刘攽和司马康深受感动。司马光生活节俭纯朴,“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从不购买并穿戴华贵衣服以摆阔显赫地位。
    为了教育培养儿子崇尚俭约的美德,司马光以家书的体裁写了一篇论俭约的文章。其中详细列举历史上的史事以为戒。他说:西晋时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准生活豪侈冠于一时,“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因此,历史上有“富不过三代”之说。司马光文中“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两句话,已经成为人们传诵的名言。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历任校书郞、著作郎兼任侍讲,也以博通古今和为人廉洁而称誉于世。
    这里,我要着重讲一下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的故事。司马光以石崇的史实来提醒儿子,是有其典型意义的。
    石崇这个人聪颖,有悟性、才气,能办事,但品德低下,贪污、受贿、吃喝、嫖赌、抢掠,五毒俱全。他在出任荆州刺史时,劫掠客商,积财无数。据史书记载,石崇的财产丰饶山积,居室屋宇宏伟富丽。他的后房的姬妾就有数百人,个个穿着都是丝绸绣花的长裙拖地,戴的都是黄金翡翠等珠宝耳环首饰。他家的丝竹管弦乐队选尽了当时的名家,一日三餐都是山珍海味。
    石崇有一个与皇亲贵戚王恺等人“争豪斗富”的癖好。他经常与王恺等人以生活的奢侈、靡费比高低。王恺用蜂蜜涮锅,石崇就用蜡烛当柴烧;王恺用紫色的丝绸布做了40里长的步障,石崇就用锦缎做50里的步障与他匹敌;王恺用红色脂玉石末作涂料,石崇就用香料椒末涂抹屋内墙壁。贪财、斗富,石崇为自己埋下了杀身之祸。
    石崇被杀时年仅52岁,连同他的母亲、兄长、妻室、子女共15人全部被杀害。有关部门在查抄石崇家产时发现,在册的水磨房有3011处,奴仆800多人,其他的珍宝财物、田产房宅不计其数。直到晋惠帝永宁元年平息赵王司马伦叛乱后,才重新下诏改用对九卿的礼仪改葬石崇,从而得到平反。
    石崇因贪财而丧命的教训,印证了老子“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这句话的因果关系,和“少私寡欲”的正确性。无数事实说明,一个人的私念越少、欲望越低,就能朴实俭约,看淡一切金钱名利,内心世界就能平静似水,精神境界就越高尚。这正如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所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孙中山(1866~1925)是民主革命的先驱,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自由,奔走呼号,艰苦卓绝地奋斗了40余年,功勋昭著。但他一生廉洁奉公,清正耿介,从未追求过高薪厚禄,从未给自己和亲属置办过任何家产,私谋过任何特权,真正实现并承诺了“天下为公”的誓言。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由于胡汉民(广东都督)要随孙中山北上南京供职,广东都督的职位空缺。当时不少广东绅商、百姓联名举荐孙中山的大哥孙眉出任此职,并要求孙中山委任。
    孙眉多年来一直扶持其弟弟的革命活动,数次捐献巨款支援起义,为民主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出任广东都督一职,也无可厚非。但孙中山得知后,立即致书广东各界团体及其兄予以劝阻。孙眉听从孙中山的劝告,没有出任广东都督一职。
    1925年2月24日,孙中山病危时留下一份《家事遗嘱》:“余因尽瘁,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3月11日,孙中山在遗嘱上签字,第二天便溘然长逝。孙中山留下的遗产只有生前的一些衣物、2000余册书籍,以及华侨为他捐资购买的一所住宅,竟此而已。因而,后人评说:中华民国的缔造者,实际上是“没有存贮私产的平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