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寓德育于学科教学的逻辑辩证与哲学构成(1)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论文联盟 佚名 参加讨论
人类发展的独特性在于人既是实然性也是应然性的存在。道德思维是一种从“实然”到“应然”的跨跃,它教会人们选择道德价值趋向,重塑伦理精神,再建人类本真的精神家园,实现自主和超越。以学科教育为基础的德育本质上是一种开放性体系,是一个双向重构和渗透性的过程,它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所有环节,存在于各门学科教育之中。“寓德育于学科教学”是教育界普遍关注的课题,本文就学科教学与德育的逻辑辩证关系,以及各科教学渗透德育的方法和规律性做一些初步的探究。  
    1 德育与学科教学的逻辑辩证关系  
    1.1 学科知识与德育因素  
    关于学科教学和德育的辩证关系,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可见,学科教学和德育互为目的和手段,互相依存和制约。  
    学科知识,不等于德育因素,反之亦然。学科知识与德育因素是两个独立的异同概念,但又同处于统一体中,既不能使知识教学离开思想道德而存在,也不能使思想道德游离于知识教学之外,是对立的统一体。学科知识蕴含着思想德育因素,而思想道德教育因素依附于学科知识,并由学科教学表达出来,即所谓“文以载道”。教学中,应该正确认识学科知识与思想道德的逻辑辩证关系,把教学和德育和谐、自然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形成道德信念。  
    1.2 学科教学与德育渗透  
    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道德教育,实践“智德合一”,必须要研究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德育因素,找寻知识与德育因素的联结点,以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法。  
    有些学科(如政治、语文、历史等)知识明显含有德育因素。就语文而言,字词以及句章都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也是与德育因素的联结点,教学中应抓住语言文字、篇章结构等表达手段渗透德育因素,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对难懂的文章、句段,要抓住文字剖析,从语法结构入手,正面阐述,引导学生认识其中的思想理论,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积极的思想教育。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含有德育因素,但并不明显。以化学来说,学科知识与德育因素的联结点主要通过实验。实验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形成实践第一的观点;在观察中,认识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以及内因外因、质量互变的关系,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此外,还可以我国化学工业发展历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还有一些学科包容一定的德育因素,但需要比较、分析才能使德育得到强化,如地理、音乐、美术等学科。以地理为例,地理概貌、自然资源、经济状况等内容虽有一定的德育因素,但要突出爱国主义教育,还需通过比较和分析。如某些矿产资源,只有在与他国比较中才能感到祖国的物博。在讲到资源开发、科技发展等内容时,需要从历史、现实的分析中找到弱于发达国家的根原,从改革开放、经济倍增的发展中看到希望。经过辩证分析,使学生认清责任,增强信心,受到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音乐、美术等科,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受到思想感情陶冶。体育学科在严格的组织训练中,增强纪律和集体主义观念。  
    1.3 教师修养与德育效应  
    在实践探索中我们认识到,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决不仅仅是方法和技巧问题。加强教师自身的修养是提高德育效应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提高德育效应的基础。教师要胜任教学,必须对所教学科有系统、广博的知识,在政治、历史、哲学等方面有良好的修养,才能全面地掌握教材,挖掘知识中的德育因素。另一方面,教师的政治信仰是提高德育效应的关键。教师必然以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设计教学,必须对社会发展具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对教材中思想、道德因素坚信不疑,把自己的政治观点统一到国家的教育方针上来,这是能否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德育的关键所在。再者,教师的感情因素是渗透德育的媒介。在教学中要渗透德育,引起学生思想感情的变化是至关重要的,必须遵循知情意行的心理规律组织教学,不仅以理服人,更要以情感人。教师必须通过感情的传输使師生思想得到沟通,且不仅认识情感的感染性,以情动情,而且要善于运用情感的信号功能,通过动作表情发挥出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震作用,避免空洞说教导致的逆反心理。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以真情实感去影响感染学生,只有学生的感情上发生变化,才真正达到教育的效果。  
    2 寓德育于学科教学的哲学构成  
    陶行知指出:“德育与智育对立,是品德教育最大的不幸”。学科教学是德育最基本的载体和途径。“寓德育于学科教学”,必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与教学活动等方面做好融合。美国德育采用了全方位的渗透方式,尽管各州各校的德育课程及相关大纲和教材不尽相同,但包含着一些共同的基本内容,例如对美国的宪法、三权分立政治制度和《独立宣言》作为最高经典的传播和灌输,融合了基督教的自由、平等、博爱等世界观、价值观,这是美国德育的精髓。德育目标呈多元化、多样性的特点,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更多强调个性,强调健全人格和个人完善,其政治性要求寓于学校德育目标之中。基本内涵可概括为: 力图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国精神、守法精神,具有健全人格和积极进取精神的美国公民。  
    德国学校德育的根本目标是要培植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灌输爱国主义教育。为实现学校德育目标,德国把思想行为教育作为一个综合工程看待,强调将德育贯穿于一切教学工作之中,除宗教、伦理课外,道德观念教育渗入所开设的社会学科之中,如地理、历史、教育、社会、劳动、家政、经济等学科,还要求其他课程也应担负德育任务。比如,通过劳动课来培养个人的品德修养和劳动习惯,通过教育课来培养集体观念、协作精神,通过经济课来培养社会和职业道德品质。而在培养人的尊严、责任感上,德国学校采取的学科德育渗透,使得受教育者对工作、祖国表现出由衷的热情和献身精神,爱国主义、民族认同感亦表现得十分突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