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下称马哲史)的研究聚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与当代中国问题、它的恩格斯起源(P21)、它的新中国发展阶段[2](P25),少有回到苏联东欧哲学界去探寻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作为一门学科自身的发展历程的研究。我们要探讨的是在此流变过程中,从最初的“梦”到苏联东欧阶段“建设、辩护、反思”每一个时期的马哲史所呈现出的不同时代色彩,以及解析为何马哲史层层叠加之后一些本来彼时很清楚的事情到了后世就成了一个疑问等问题。 马哲史不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它的任务在于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诸多基本概念、范畴、原理及其理论体系是在怎样的条件下产生和形成的,又是在怎样的条件下不断地修改、补充、丰富和发展的,是遵循着怎样的规律发展的,等等。它有三种理解范式:一是剧中人实际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发展做了什么;二是剧中人对自己哲学工作的自述;三是围观者的描述,人们通常在后两种意义上去理解什么是马哲史,即人们自然而然地将“马哲史”直接等同于“马哲史著述”。这个意义上的马哲史源头可以追溯到马克思、恩格斯的自叙里,流经苏联理论界演化成为以时为纲和突出经典作家言论的写法,我国马哲史家延续了这种写法并根据当下时代精神综合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思想。 一 从“梦”到“建设” 马哲史的剧中人主要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经典作家,他们的认定在我国是一个常识性知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和发展构成了马哲史的主体部分。马哲史的源头可追溯到马克思的自述里,继而是恩格斯的润色和放大,这个阶段属于“造梦”的阶段。中国马哲史的“前史”记录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四位经典作家的言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和发展体现在自己的著述和施政当中。 首先,马克思的回忆和恩格斯的复述。马哲史作为一种史学,其创建的历史原点可以拆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经典作家及其战友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的追溯式著述——只要人们开始回忆往事,史学就已经展开了自身的构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资本论·第1卷第2版·跋》、恩格斯的《费尔巴哈论》《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等这些著作包含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他们的世界观、历史观形成过程的追溯以及他们的哲学思想同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的联系和区别的自我评论。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里,马克思简要地自述了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和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过程,其中一些具体词句被后世马哲史家直接引用了,比如“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P1-)等等。《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也是类似的著述,只是叙述者换成了恩格斯。恩格斯在此文中将马克思定义为科学家和革命家,为后世的马哲史定性。 马克思、恩格斯对马哲史的贡献在于“定性”,他们决定了按照人物的一生的论述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书写方式,即按照青年马克思如何、中年马克思如何、晚年马克思如何这样的时间顺序写作,迄今都是如此的。 列宁给马哲史的发展做了更多具体的工作,这要细分为其执政和理论著述两方面。执政方面的贡献,指的是列宁在1917年之后在具体执政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然后被后世马哲史家记录了下来;理论著述方面,指的是列宁在自己著述中是如何描述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过程的,比如已能从基本意义上给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分期和定性。这体现在列宁的《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卡尔·马克思》《什么是人民之友》《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和《哲学笔记》等著作也包含了大量关于马哲史的论述,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P111-112)。《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问题,他指出了人们往往忽视这一点,就会“阉割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破坏它的根本的理论基础——辩证法”[5](P98)。《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首先划分了马克思哲学发生和发展的一个小阶段划分,即自《共产党宣言》发表到巴黎公社、巴黎公社到俄国革命(1905年)、俄国革命的发展三个阶段,这给马哲史分期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即根据革命实践的重大节点划分时期[5](P7)。《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简要地定性了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意义,列宁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明确了马克思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5](P)。《卡尔·马克思》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已经是马哲史的写法,除了没有那么丰富的资料和明确的历史分期,其他与当下马哲史并无很大差异。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斯大林最重要的哲学论著,他在这本小册子当中提出了一些当下并不认可的观点,诸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完全适合、取消否定之否定规律等等,这留给后世无穷争论,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是“辩证唯物主义”加上“历史唯物主义”以及“辩证唯物主义”仅仅是方法论[6](P177)等等,甚至连“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当中的“和”能否用“与”来代替也众说纷纭。对马哲史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长达0年的直接实践中,斯大林一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一方面从社会主义运作的实践出发,集中解决涉及社会主义确立和巩固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对这些理论问题的探讨和论述逐步形成了一个专题性理论框架,那就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辩证法的研究。”[7](P10)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