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帝王都明白“劳于求人,逸于治事”的道理,无不把“求贤”作为第一要务。如禹从民间访求到舜,经过多番考察后把天下交给舜;舜起用高阳氏才子八人和高辛氏才子八人,天下大治;汉高祖刘邦一生最大的本事就是知人和用人,他重用萧何和张良,“拔韩信于行伍,纳陈平于亡命”,无论打天下还是守天下,都得力于大批有才能的臣下的帮助和启发;汉文帝多次下诏诸侯公卿“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汉武帝初即位就“招选天下文学材智之士,待以不次之位”;三国时期,曹操曾三次发布《求贤令》,不拘一格起用人才;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历史故事更是家喻户晓。 唐太宗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他深知为君“清静无为”和“求贤”的重要性,他曾经对侍臣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木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又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联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唐贞观年间,有一天唐太宗发现时任宰相的房玄龄和杜如晦事务繁多,没有时间访求人才,便批评他们说:“公为仆射,当广求贤人,随才授任,此宰相之职也。比闻听受辞讼,日不暇给,安能助朕求贤乎!”于是下诏书:今后凡是琐碎事务一律交给左右丞处理,只有重大事情才可找房玄龄和杜如晦处理。 杨坚处理琐事废寝忘食 当然并非所有帝王都知道人君南面术的关键是“劳于求贤,逸于治事”,如隋朝的开创者隋文帝杨坚就不懂治道。史籍记载,隋文帝勤于政事,“每旦临朝,日昃不倦”,常常废寝忘食。礼部尚书杨尚希对隋文帝说:“周文王以忧勤损寿,武王以安乐延年。愿陛下举大纲,责成宰辅。繁碎之务,非人主所宜亲也。”治书侍御史柳彧也上疏谏隋文帝切勿“亲裁细务”,但隋文帝始终改不了喜欢处理小事的习惯。 南北朝时齐明帝萧鸾常常“躬亲细务”,南康王侍郎钟嵘上书道:“古者,明君揆才颁政,量能授职,三公坐而论道,九卿作而成务,天子唯恭己南面而已。”齐明帝看了不但不接受意见,还责怪钟嵘多管闲事。 隋文帝和齐明帝身居帝王之尊,但处事“抓小放大”,其政绩当然不会好,隋朝两世而亡,齐明帝死后没几年齐朝也就灭亡了。 启示 上之人明其道 下之人守其职 《管子》说:“上之人明其道,下之人守其职,上下之分不同任,而复合为一体。”意思是说做领导要明白“劳于求贤,逸于任使”的道理,做部下要各守其职,上下齐心协力,就会成为一个富有活力的整体。 《淮南子》说:“君臣异道则治,同道则乱。”更加明确地指出君臣之道不能混为一谈,人君如果不明上下之分,不抓大事抓小事,必然会导致混乱。《尚书》所记载的“虞廷之歌”也表述了同样的意思:“元首丛脞哉!股肱惰哉!万事堕哉!”所谓“丛脞”就是指琐碎无大略,“股肱”是指辅佐之臣。这首歌说元首如果躬亲细务,做臣下的就会懈惰,这样的话万事都会堕废。虽然这是古代的经验教训,但对于现代社会的领导者来说,仍借得借鉴。钟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