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是指马克思在对特定历史时期生态环境问题探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要求的思想。它主要研究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以及受人与自然关系影响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与自然的本源问题;二是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根源问题;三是克服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途径等。 一、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对人类实践活动的科学把握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实践“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从而也是整个社会关系生成、演进的基础和根据。实践内在地包含着的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实践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马克思的生态伦理思想是以现实生活中的人为出发点,一方面,它深刻分析了人的双重属性;另一方面,从实践的角度分析了人与自然之间伦理关系的实现形式。 (一)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逻辑前提 马克思指出:“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马克思把“现实生活中的人”作为人类一切活动的前提,其生态伦理思想作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映,自然也是以“现实生活中的人”为逻辑起点,实质是在探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 (二)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对人的双重属性的科学解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在自然界中具有双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其一,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建立在对人的自然属性的把握基础之上。“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马克思把自然界看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来源和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深刻揭示了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前提,而人的其它属性则是建立在人的自然属性基础之上的。其二,马克思的生态伦理思想是对人的社会属性的确切把握。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活动虽然是建立在人的自然属性基础之上的,但是人的自然属性决不是人的本质属性,人与自然之间的本质关系在于人的社会属性,即人的社会性或社会关系。人只有是真正的社会存在物,人的自然属性才具有真正属人的意义和价值。 (三)对人与自然伦理关系实现形式的科学解读 马克思认为,人的社会生活的本质在于实践,而劳动是人以自身的实践活动来引起和调控“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来解释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其生态伦理思想作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映,深刻地揭示了人对自然的生态伦理向度归根结底在于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形成的基础和形式,作为人的基本感性活动,是人变革自然的基础,是人与自然产生伦理关系的根本前提。离开实践去谈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问题,只能是机械的、空洞的。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对生态问题产生根源的深刻剖析 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前瞻性地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给环境造成的危害,为我们认识生态问题、克服生态问题、构建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指导思想或理论基础。 (一)生态问题产生的认识根源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形成的自然观“是对自然界的真正的蔑视和实际的贬低”。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表面上在于人们蔑视自然规律、过度开发自然,但从认识层面来看,实质上是由于人们对人与自然本真关系的认识失误所致。而这些失误主要源于:第一,人们对自然事物认识的有限性。唯物史观认为,人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的认识是受限制的,人的认识不是绝对的,即人的认识具有相对性和有限性。第二,人类主宰世界的观念。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形成的自然观强调人对自然的控制和索取,忽视对自然的有效保护,最终导致了人的片面发展和自然的深度破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的主体性能力的不断提升,人类征服自然、控制自然的能力显著增强,这在客观上强化了人类主宰自然万物的传统理念,从而更加漠视自然基础的规律性和约束性。 (二)生态问题产生的制度因素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是生态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资本主义造成了人的自然观念、生产观念的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利润既是社会经济活动的手段,又是经济活动的目的,而自然界只是资本推动生产所需资源的来源地。为了利润,资本主义可以采取一切方式和手段去变革自然,而不考虑自然的合理保护。第二,资本主义造成了人的消费观念的异化。资本主义的局限使得人们把消费当作快乐和幸福的源泉,甚至把幸福和消费相等同。这种消费观在现实生活中起到了驱使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作用,强化了人们对大自然的变革,进一步加剧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第三,资本主义造成了人的科技观的异化。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人增强了变革自然的力量,拓展了人的主体性;另一方面,人类通过技术对自然的变革却引发了一系列未曾预料的后果——技术的异化和自然的破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