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浅谈国学经典对人文教育的影响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论文联盟 佚名 参加讨论

    
    可曾想过,从小就朗朗上口的《唐诗宋词三百首》《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究竟有何作用?仅仅是为了扩大我们的知识面吗?还是有别的用处?新课改之后,小学生被要求背诵《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晦涩难懂的文言短句,但是学生真的理解其中的真谛了吗?既然如此,为什么要求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去背诵呢? 
    一、学国学经典的意义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必然有其流传千古的意义,让学生学习这些现在读不懂的文言经典,就是为了让其学习其中的学问与坚持。苏轼在《送安惊落第诗》中说道:“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学生现在不理解,在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慢慢体会,也就明白了。就像当初我们在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时,年纪也不算大,看到那些有深意的语句,当真是分开来每个字都认识,组合起来却只能大眼瞪小眼,无可奈何。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阅历的增长,慢慢体会到鲁迅先生笔下的深意,甚至根据自己亲身体验,又将这句话的意义解读深化到一个新的境界。例如“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很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年少时读来不明白,却又明白先生是一位深刻又明白的人,现在当真触碰到生活的无奈之处时才领会那种沉默的淳实。所以,那些传承下来的写进经典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都是为了教育人的思想观念,扶正我们的人文精神。 
    二、通过国学经典,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1)礼仪教育是学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论语》中说:“不学礼,无以立。”一个人想要自立,一个民族想要振兴,一个国家想要发展,必须先有礼的修养。中国作为一个礼仪之邦,必须以礼仪教育作为德育教学的重要手段,这符合我国劳动者的文化和素质要求,可以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道德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一个优秀的学生,不仅需要较好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还必须有较好的品德素养和礼仪修养。如果一个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他的道德水平没有办法协调,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无用的人。都说无德无才是蠢才,无德有才是害才,有德无才是庸才,有德有才是人才,拥有高技能、高水平的人才会成为未来社会中的中流砥柱。 
    (3)审美教育是为了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如《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存的诗歌总集,我们可以体会到远古人类的审美观念。第一,写实类型。《国风·卫风·硕人》中描写卫侯夫人的人际关系:“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通过描写卫侯夫人的地位高贵引出其华贵的车驾:“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这些朴实的写实性语言为后来的现实主义文学作了铺垫,学生从中学习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情节,还收获了写实技法的运用。第二,抒情类型。最经典的《国风·周南·关雎》,描绘了一位男主人公在河边看见一位采荇菜的“窈窕淑女”,想要和她一起长相厮守却再也不能的夜不能寐、食不安寝的痴情形象,赞美了纯情的爱恋,歌颂了忠贞不渝的爱情观,还倡导对女性人格的尊重,为未来的爱情题材作品提供了好的开端。第三,怪荡题材。在《诗经》中,除了写实和抒情的作品,还有一类怪荡类的作品,是用变形手法创造出来的形象。如在《国风·魏风·硕鼠》中,“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诗人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生活真实,却遵循生活的内在逻辑、情感逻辑去塑造贪婪、残暴的剥削统治阶级形象。除了在文学中的审美教育之外,还有对现实中文化的鉴别和运用。如今更新迅速的网络俚语,如“屌丝”“高富帅”等,有些网络俚语促进了语言的变更,有的则在一定程度上带有贬义,甚至有侮辱人的意思。而且网络上病毒似的大面积覆盖使用,形成一种不良的风气。网络用语用得越多,其表达能力越是贫乏,因为不动脑子地依赖于陈词滥调,是会磨钝一个人的语感的,然后变得不会好好说话,不会说自己的话。学生在生活中也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学会审视,适当使用。 
    总之,学校的文化氛围是影响学生的一股重要的力量,我们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知识技能,还要注重对学生品德的培养,让学生成为知识水平和精神素养同样饱满的人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