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论西方艺术教育的本质主义研究范式(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国文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文学又是写给人看的。一部文学作品只有真正为人民大众所赞赏和接受,作家创作的文本,才能称之为文学作品。作品的好坏美丑,最终还是要由人民来判断。马克思说:“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20)胡锦涛也指出:“人类文艺发展的历史表明,只有经受住人民群众检验,又给予人民群众美的享受和深刻启迪的作品,才能成为隽永之作;只有既具有高尚精神追求又具有高超艺术才华的艺术家,才能成为人民群众推崇的艺术大师”。(21) 
    我们说以人为本是打开文学殿堂大门的金钥匙,是从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批评的全过程来观察和审视的。这一思想,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钱谷融先生早在1957年2月写成的《论文学是人学》中就有所表述。他在谈到自己对高尔基提出的文学是“人学”的理解时说:“这句话的含义是极为深广的。我们简直可以把它当做理解一切文学问题的一把总钥匙,谁要想深入文艺的堂奥,不管他是创作家也好,理论家也好,就非得掌握这把钥匙不可。理论家离开了这把钥匙就无法解释文艺上的一系列的现象;创作家忘记了这把钥匙就写不出激动人心的真正的艺术作品来”。(22)钱先生曾因写这篇论文而遭到多次不公正的批判,同时钱先生也因这篇论文而斐声文坛和学术界。钱先生文中提出的观点,经过半个世纪岁月的检验,至今仍闪烁着真理的火花。 
    二 、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文学发展的不竭的源泉和动力 
    文学何以产生?文学发展的源头活水在哪里?推动文学发展和繁荣的根本动力是什么?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作出了截然不同的回答。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23)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人类生产和再生产的历史。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了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文学的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民的物质生产活动、与人民的物质交往、精神交往并与当作交际工具的语言的产生交织在一起的。人的审美意识的产生、语言的产生和文学的产生是同步的。正是人民在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中产生的审美需要和语言交流的需要,推动着萌芽状态的文学活动的发展。高尔基说:“人民不仅是创造一切物质价值的力量,人民也是精神价值的唯一的永不枯竭的源泉,无论就时间,就美还是就创造天才来说,人民总是第一个哲学家和诗人:他们创作了一切伟大的诗歌、大地上的一切悲剧和悲剧中最宏伟的悲剧——世界文化的历史”。(24)中外文学史的事实,检证了高尔基这一观点的正确。 
    以人为本,在文学发展和文学创作上,就应把人民的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看作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唯一源泉。“一切进步文艺,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一切进步的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存在于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之中。人民创造历史的活动,是文艺创作的丰厚土壤和源头活水。一切受人民欢迎、对人民有深刻影响的艺术作品,从本质上说,都必须既反映人民精神世界又引领人民精神生活,都必须在人民的伟大中获得艺术的伟大”。(25)中外文学的历史反复证明,文学如果脱离了人民,背离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审美需要,它就必然走向僵化以至死亡。鲁迅就说过,“歌,诗,词,曲,我以为原是民间物,文人取为已有,越做越难懂,弄得变为僵石,他们就又取一样,又来慢慢地绞死它”。(26) 
    人民创造了文学艺术,文学艺术作为审美的对象,又培养和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审美能力,进而又不断提出了新的审美需要。马克思指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任何其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27)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与消费双向互动关系的论述,充分说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是推动文学活动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 
    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就应正确地对待普及与提高的问题。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人民的审美需要也在不断提高。毛泽东指出:“人民要求普及,跟着也就要求提高,要求逐年逐月地提高。在这里,普及是人民的普及,提高是人民的提高。而这种提高,不是从空中提高,不是关门提高,而是在普及的基础上的提高。这种提高,为普及所决定,同时又给普及以指导”。(28)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文艺领域出现的大众文艺、网络文学与高雅文艺的问题,同样要正确对待,积极引导。从满足人民的审美需要出发,在大力发展高雅文艺的同时,又要重视引导大众文艺和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在普及——提高——再普及——再提高以至无限循环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与繁荣。 
    改革开放以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无限丰富的生活矿藏,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感天地、动鬼神的人物和事件。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就应与时代同步,大力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典型形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真实地表现出人民群众如何按照美的规律在神州大地上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以生动笔触描绘出中华民族英姿焕发、求实创新的时代风貌,反映出炎黄子孙“协和万邦”、“和为贵”、“天下为公”的远大理想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勤劳勇敢、威武不屈的传统美德,以前所有的深度和广度艺术地展现出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人性美、人情美、和谐美与崇高美。 
    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文学,要求作家、艺术家走一条不同于旧时代作家、艺术家的道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社会。“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第一线,深入企业、乡村、社区、军营、校园生活最前沿,不断创造出让人民满意的优秀作品,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马克思主义是来自实践又被实践证明了的客观真理。它为人类提供了最科学的认识工具。学习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最主要的是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学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的作家、艺术家只有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牢牢树立科学发展观,才有可能深刻地体察到时代的脉动,认清社会生活的主流、支流和逆流,把握“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29)的特点和规律,亲自聆听到人民的情感海洋中的波涛声浪,进而才有可能创造出反映时代的本质方面的优秀作品。 
    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应与学习社会、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结合起来。与此同时作家还应努力学习文艺创作,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艺术表现能力。马克思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30)一个有理想的作家、艺术家,应像鲁迅、钱钟书那样,学贯中西,融汇古今,在自己的文学实践活动中,不断推进文学观念、内容、形式、手法的创新,为人民创造出更多堪称世界一流的优秀作品。 
    三、以人为本,迎接社会主义文学发展“黄金时代”的到来 
    以人为本是人类社会最高的价值目标的体现。它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达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都必须坚持的一个根本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1)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生产资料私有制被消除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一种“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32)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