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逻辑和语言研究的交叉的关联性分析(1)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哲学研究 佚名 参加讨论
 一、形式语义学的主要理论——逻辑的作用
    形式语义学是逻辑和语言交叉研究的产物,是在逻辑框架内构建的关于自然语言的语义学。关于自然语言的形式语义理论,其目标虽是处理自然语言的语义,但其实现步骤却是先构造自然语言的句法(这种句法是供语义解释之用而和语义对应的句法,不同于传统语言学理解的句法概念)。跟别的语言学理论如转换语法相比较,形式语义学侧重语义研究,但从自身的内部分工看,形式语义学也涉及句法,包括句法和语义两个层面的研究。
    形式语义学中主要的理论有:蒙太格语法、广义量词理论、话语表述理论、情境语义学和类型逻辑语法。现分述如下:
    由美国逻辑学家蒙太格在上世纪60-70年代创立的蒙太格语法(Montague Grammar),把自然语言看作是同逻辑语言本质上相同的符号系统,开创了自然语言形式语义学研究的领域。蒙太格语法构造的PTQ英语部分语句系统成功地描述了自然语言的量化表达式、内涵语境及命题态度句等语义特征。“多年来,语言学家、逻辑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一直在从事关于自然语言形式处理的研究。蒙太格关于英语部分语句系统的形式化方案是这个研究方向的极其重要的一步。……理查德·蒙太格引进了从句法和语义两个层面分析自然语言的强有力的方法,他发展了一种形式化的工具,为深刻理解自然语言的语义学提供了必要的技术背景。”[1]301形式语义学的最显著特征是把自然语言看做是现代逻辑形式化方法处理的对象,认为自然语言与逻辑语言没有实质的区别,可以通过构造自然语言形式系统的方式来解决其语义问题。具体的操作手段是建立句法和语义的对应原则,构造基于意义组合原则的语义模型。这些思想观念和技术工具是形式语义学的基石(Montague,1974),是蒙太格及Cresswell、Partee等人最早明确提出并付诸实施的,所以说蒙太格语法是形式语义学研究的开端。
    概言之,蒙太格语法强调的要点是:(1)自然语言和逻辑语言在深层构造方面是相通的,从代数结构及其运算的角度进行研究,数学和逻辑的方法便进入自然语言的研究领域。自然语言的形式语义学是数学的分支而不属于心理学;(2)句法和语义对应的原则,即每条句法规则对应一条语义规则。句法规则是自然语言由词条形成词组短语最终形成语句的规则(类似逻辑系统合式公式的形成规则),与之对应的语义规则就是按照句法表达式的形成过程而制定的意义组合规则。句法由小的符号串毗连大的符号串,语义也由部分表达式的语义合成复合表达式的语义。复合表达式的语义是其部分语义的函项。所以句法和语义的对应即是意义的组合原则;(3)自然语言句子的意义是模型论语义学所谓的真值条件,自然语言词条、词组短语的意义皆服务于对句子真值条件的描述。上述思想就是逻辑观念强势影响自然语言研究的结果。
    例如,蒙太格语法中的句法规则:若α是名词短语且β是动词短语,则F(α,β)=αβ是语句。对应的语义规则为:若α的语义是‖α‖且β的语义是‖β‖,则αβ的语义是‖αβ‖=G(‖α‖,‖β‖)=‖α‖(‖β‖)。语句表达式αβ的意义‖αβ‖显然是其部分意义‖α‖和‖β‖的函项,其真值条件为:‖α‖(‖β‖)=1当且仅当‖β‖∈‖α‖。名词短语α的意义‖α‖和动词短语β的意义‖β‖在语句真值条件的描述中起作用。
    思考的问题有:蒙太格语法强调自然语言和逻辑语言的共通之处,是否对不同点给予足够的关注?特别是比较两种语言系统的差异性。在系统初始部分它们的追求是类似的,逐层形成表达式且遵循意义的组合原则。而后则分道扬镳,逻辑系统转而关注逻辑有效式的证明等内容,自然语言系统却仍在句法形成机制方面深入细化。其次,逻辑系统有可靠性和完全性等元逻辑讨论,自然语言语句系统有无类似的性质?是否对此可从句法和语义对应的角度来讨论类似可靠性和完全性那样的性质?再则,汉语的语句系统不同于英语的语句系统,除有句法形态和句法生成的差别外,其语义解释有无特色?最本质的区别在哪里?
    广义量词理论GQT(Generalized Quantifier Theory)研究自然语言的量化表达式的意义及其语义共性。广义量词理论虽被看作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形式语义理论,但其思想根源却可追溯到20世纪初:现代逻辑的创始人Frege最早提出广义量词的基本思想;其后50—60年代Mostowski和Lindstrm的工作加深了对广义量词的理解;20世纪70-80年代以来,Montague及Barwise等人把量词的概念推广到自然语言的领域,使广义量词理论成为形式语义学领域的重要门类;这以后Keenan和等人继续关注自然语言量化表达式的研究。不同类型的量词对应自然语言的各种量化表达式:类型为〈1〉的量词对应自然语言的名词短语“every man”,“somedog”等及逻辑系统的“”和“”,而〈1,1〉类型乃至〈〈1,1〉,1〉类型的量词分别对应自然语言限定词“all”,“the”等以及自然语言中“five more…than…”之类非连续表达式,而逻辑系统则没有相应的对应物。可见,GQT的纵深发展愈益依赖自然语言的领域[2]。
    GQT严格讲不是关于自然语言的框架理论,它仅仅关注自然语言表现出的量化意义。一方面它是经典逻辑量词概念在自然语言领域的推广,另一方面其思路也是蒙太格语法对自然语言量化表达式研究的延伸。GQT的主要内容有:(1)对量化表达式的语义解释建立在集合论基础上。若把自然语言量化句一分为二,则其中的名词短语就是〈1〉类型的量词。量词就是函项,其论元是句中动词短语所表示的集合。若把自然语言量化句一分为三,其中的限定词就是〈1,1〉类型的量词。这种量词是二元函项,其第一论元就是限定词所修辞的名词所表示的集合,其第二论元就是动词短语所表示的集合;(2)既然量化表达式表现为各种层次集合之间的关系,GQT就从集合论角度来讨论量词的各种数学性质,如驻留性、数量性和扩展性等。GQT还进一步关注自然语言量化表达式与其集合论对应物的关系,即是说自然语言量化表达式是否能够表达出给定集合涉及的所有关系,这是所谓表达力问题;(3)GQT的研究还涉及多样模式的量词、关于量词的叠置复合与量词类型的提升、以及量词的可定义性等问题,GQT所谓非标准的量化表达式概念扩展了其研究范围,非标准的量化表达式包括副词和连词等表达式。 
    例子解读:对英语量化句“Every boy runs”一分为三,限定词“Every”的语义‖every‖是〈1,1〉类型的量词,名词“boy”的语义‖boy‖是这个量词的第一个论元,动词短语“runs”的语义‖runs‖是这个量词的第二个论元。整个英语句的语义‖Every boy runs‖的真值条件是:‖boy‖这个集合跟‖run‖这个集合构成的序对属于‖Every ‖这个集合序对的集合{〈X,Y〉D[2]:XY}。直观看,英语句“Every boy runs”为真当且仅当“boy”对应的集合隶属于“runs”对应的集合,即凡属于“boy”类皆属于“runs”类。
    思考的问题:广义量词作为一种集合论函项,不仅是抽象模型论研究的对象,还可从高阶逻辑的角度研究,近年来已出现这样的方向。其次,汉语的量化表达式除了在句法形态上不同于英语外,是否存在独特的语义定义及其语义性质?基于集合论的量词函项的概念跟自然语言量化表达式一般来说是不对等的,欧美学者对此用英语做了一些比较,是否可以考虑把这样的工作延伸到汉语量化表达式的领域?
    话语表述理论DRT(Discourse Representation Theory)擅长处理句子之间名词与代词的照应关系以及动词在时间方面的联系,对句子序列的语义分析采用一种渐进递增的动态方法。DRT把以往蒙太格语法对自然语言单个句子的分析扩大到句子序列,是动态的描述自然语言意义的形式语义理论。其创始人Kamp指出:“DRT从以蒙太格语法为首的关于自然语言语义学的模型论方法那里发展起来。”[3]253此外,DRT还在句法结构分析树与其语义模型之间,增设了一个称作话语表述结构DRS的中间层面作为自然语言的语义表现。
    简言之,DRT有两个要点:一是突破形式语义理论孤立分析单个句子的传统,把视角扩大到句子序列的层面以便把握名词和代词的照应关系;二是分析方法的革新,由静态发展到动态。如英语句子序列“John walked. He whistled”,蒙太格语法只能把第一句分析成walk(j),第二句分析成whistle(x),两个结果彼此独立,没有依赖联系。而DRT则把两个句子看作一个互相依赖的整体,第一个句子的分析要影响第二个句子的分析,第二句子的分析基于第一句子的分析。如对上例句DRT的动态分析为:
    这里见到,第二句分析所获信息是对第一句分析的添加,是在第一句分析基础上生长扩展的结果。承前句子影响后续句子,后续句子离不开承前句子,这种语言表达的语感要求在DRT这里获得体现。同时分析也呈现出一种动态过程:第二图所示DRS涵盖了第一图所示DRS,第二个DRS直接基于第一个DRS生长出来,并由此取代了第一个DRS。好比人的生长,成人形态取代更新了幼年形态。动态意味生长,意味更新。此外,第二个DRS中的公式“x=y”画龙点睛地揭示了该句子系列专名和代词的照应关系。
    思考的问题:DRT同动态蒙太格语法DMG是一种什么关系?二者各自的利弊如何?DMG是一种基于组合原则的动态形式语义理论,而DRT对组合原则所采取的灵活态度说明了什么?同是动态语义理论,DRT跟一脉相承的动态谓词逻辑DPL和普通动态逻辑在语义解释上为什么有微小差异,在DRT语义模型中确立的“嵌入确认函项”有什么价值?怎样在技术上处理动词短语乃至更多种类表达式的回指现象?能否从汉语和英语回指现象在句法上的不同表现,挖掘出深刻的语义根源?
    情境语义学SS(Situation Semantics)对命题态度句的心理特征和语句的语境因素给予充分关注,运用信息条目的方式描述自然语言的语义语用现象。情境语义学是欧美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一种新理论,创始人是美国逻辑学家Barwise和语言哲学家Perry,其代表作是1983年出版的Situationand Attitudes 一书。国际上著名刊物《语言学和哲学》(Linguistics & Philosophy)曾出专辑,收集了许多哲学家、逻辑学家、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及计算机人工智能科学家关于情境语义学的讨论文章。美国和欧洲好些大学还开设了情境语义学的专门课程。情境语义学是贯穿“信息”思想的语义理论,是关于信息的数学和逻辑,是一种比较独特的形式语义学理论,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逻辑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以及语言哲学等领域内显示出深远的影响。
    SS的最显著特色是其“另类”性质,是对Tarski逻辑语义学传统的挑战。SS为了有效解决所谓命题态度句所涉及的心理认知问题,主张把句子的外延看作是句子所描述的情境而不是真值。在逻辑看来,命题态度词作为算子,其论元是认知主体和宾语子句。然而整个命题态度句的真假却不依赖作为其部分的宾语子句的真假,这里组合原则失效。SS认为命题态度句是否成立,并不取决于宾语子句的真值,而依据宾语子句所描述的情境和主体是否具有特定的认知关系。其次,SS是一种涉及世界本体性质的语义理论。情境由信息条目组成,而信息条目表现为:一个关系、若干具有不同角色作用的个体以及时间和空间单位等元素的排列。关系是独立存在的,并不由个体的集合或个体序对的集合来定义。再次,SS认为句子的意义是该句的陈述情境和该句所描述的情境的一种关联,而陈述情境则涉及讲话者和听话者等因素。SS把语境当作一种特殊的情境,SS的触角已经延伸到语用领域。此外,SS对情境进行抽象得到情境类型的概念,这有助于刻画自然语言的各种条件句。情境类型间的关联思想导致信息流的概念,据此产生了信息流逻辑[4]。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