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儒家孝治的困境:从襄王“不能乎母”说起(1)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儒家中国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襄王图
    孝敬父母是个人的美德,这一点毋庸置疑。一旦将“孝”转化为政治手段,用来掩盖权力运作的本来面目,那就会出现很大的偏差。儒家的“孝治”思想也有其难以克服的困境。儒家对“移孝为忠”非常感兴趣。选忠臣于孝子之门,成为古代社会的一大风尚。忠孝是儒家的重要观念。从广义上讲,“忠”是诚敬无欺、尽心竭力地做人做事。例如曾子“三省”中的“与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学而》)就说明了这一点。朱熹讲的“尽己之谓忠”,最能概括“忠”的广泛涵义。作为政治观念的“忠”,则属于它的特殊涵义。与“忠”紧密相连的是“孝”。儒家内部有一股“孝治”的力量。他们将“孝”上升到宗教的高度,使其成为统摄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孝经》、《大戴礼记》中涉及曾子的篇幅都是研究“孝治”的最佳材料。在“孝治”的框架中,自庶人以至于天子,都必须践履繁复细微的孝道,否则将会受到谴责与惩治。这一点在瞿同祖先生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得到系统说明。
    通常所谓王权,在干犯“孝”这一权威准则时,也会丧失其威力,甚至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于是乎,“孝”也成为最佳的道德武器。《公羊传》讲到的襄王“不能乎母”就是比较好的例证。董仲舒将襄王判为“不孝”,明确指出:“出天王而不为不尊上”(《春秋繁露•精华》),为废黜襄王提供了理论依据。究竟襄王“不能乎母”意味着什么?这需要我们对“天王出居于郑”进行认真解读。
    一
    《春秋》僖公二十有四年“冬,天王出居于郑”。这是一条极为醒目的记述。本来,天子是天下人中最高的权力享有者。儒家津津乐道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正是对天子威权的描述。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历史上,并没有哪位天子真正达到这种统治效果。与那些身死名臭的天子相比,周襄王“出居于郑”算是幸运的了。
    首先,解读公羊学中“天王”的涵义。在公羊家所传的《春秋》经文中,有“天王”、“王”、“天子”的称呼。崔适《春秋复始》卷二十九专门讨论了“王称天王天子”、“王去天”的情况。关于“天王”的称号,何休讲解的最为透彻,指出:“言天王者,时吴楚上僭称王,王者不能正,而上系于天也。春秋不正者,因以广是非”,就是说,《春秋》经文将周天子称为“天王”,是为了区别于吴王、楚王等夷狄之君。但其中也有批评周天子的意思。二百四十二年间,周天子违背礼制,屡见不鲜。
    其次,“天王出”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春秋》笔削大义。这个“出”字值得玩味。先看另一出与王室成员到诸侯国避难的事件,加以反证。襄公三十年“王子瑕奔晋”,经文不书“出”而书“奔”,何休认为:“不言出,周无外”。从礼制上讲,周王作为诸侯的共主,将一切诸侯纳入统治范围,可以称得上“无外”。王子瑕避难,逃到晋国,属于“奔”的情况。范宁对此的解释是“不言出,周无外”。既然王子瑕到晋国避难都可以称为“奔”,那么此前襄王到郑国避难,为什么不能称为“奔”呢?是否与“周无外”的依据相背离?《公羊传》的解释是“王者无外,此其言出何?不能乎母也。”可见,襄王逃到郑国避难,是因为不能得到母亲的支持。
    再次,襄王之母在这场政治波动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既然《公羊传》认为襄王“不能乎母”,就是何休所讲的“不能事母。罪莫大于不孝,故绝之言出也。下无废上之义,得绝之者,明母得废之,臣下得从母命。”从表面来看,襄王得罪了母亲,属于不孝。《孝经》所谓“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天子不孝,是否也要受刑?又有谁敢对天子用刑?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按照何休的理解,臣下没有权力对天子用刑,只有天子的母亲才能飞触天子。臣下想要有所行动,只能追随天子的母亲。这样一来,臣下通过天子的母亲这道中间环节废黜天子,致使天子逃亡郑国避难。
    最后,襄王贵为天子,如何面对母亲的责难与绝罚?按照《孝经》勾勒的“五等之孝”的模式,天子也被纳入“孝治”的范围。如果襄王胆敢对母亲采取政治行动,那么将彻底沦为罪人,不仅会失去权势,而且将身陷绝境,成为万世唾骂的恶徒。相比之下,逃到郑国避难,不失为明智之举。
    当然,这种解读方式的出发点是儒家伦常,而不完全是历史事实。历史上的“天王出居于郑”的全貌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已经很难回答了。现代人只能通过史料分析来获得一些信息。至于它们是否与史实相符,那就无从可知了。以历史事件作为例证,讲述伦常与权变之术,这是“经”的专长;原原本本地讲述历史事件,从中归纳总结兴衰更替的道理,这是“史”的专长。“经”脱胎于“史”,又不等同于“史”。就“天王出居于郑”这件事来讲,探讨它的来龙去脉,为后世提供警示,这是史学的工作;以特有的礼制与伦常去解读事件,将拨乱反正开太平之道寓于史事之中,这是经学的工作。二者既有区别,又有重合,共同发挥着人文教化的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