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从感觉开始 (4)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哲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分出内外,把感官定义为由外到内的必经之路;然后推论说:对外界的知识皆源于感官知觉。于是感官知觉成了源头,外界的存在成了疑问,世界的实在最多只是悬设或推论出来的东西。这种不及格的逻辑却要我们相信世上发生的一切都发生在我们的感觉系统之内。 
    区分内外不就是区分出了“外部世界”与“内心”吗?我们沿着贝克莱的逻辑走下去,诧异怎么把世界丢掉了。我们还以为这是逻辑的结果呢。往返在路上寻找丢掉的钥匙,其实出门时把它反锁在屋里了。 
    世界在感觉里,感觉又在哪里? 
    感觉在五官之觉里。这倒不是说视觉吸收了颜色明暗等资料输送到某种里面的心灵去让它们感觉。视觉以开放的方式感觉:不仅指睁开眼睛,更是指让感觉随之流迁的东西展现开来,展开成为表面。我们要看到深处;却不是要培养X光式的特异功能。深处也需要展开来看,不过不容易展开。 
    唯其有表面,才有分隔和联结,才能端详得清楚。感觉从物质浊流一直连到清明的视觉。 
    呆看被阻隔在表面上。目光之所以能透过表面,因为视觉是一种感觉。感觉使看有所见。感觉滋养着看。 
    透过表面所见到的,却不是包裹在表面里的matter,而是透出表面的what matters。 
    我们不是通过看进入实质之内;正相反,我们原在实质之中,看把我们领到事物之外。所以才有“我们”。 
    观看不导向反映而导向理解。 
    什么是理解?看得清晰,而同时感觉得深厚。就是说,不仅看得清晰,而且看得真切。 
    理解是沟通,沟通陌异与熟悉。通过一定的道路,异域成为可通达的;通过一定的形式,陌异的存在成为可感的。 
    我们理解了,于是谅解了。 
    反过来又何尝不是?我们首先要尊重,要宽容,要感得到那里有什么可以理解的东西,值得理解的东西。 
    理解已经体现了尊重和宽容。当年大学生面对一个极少宽容的社会高喊“理解万岁”。反过来,没有理解的宽容是一种空洞的姿态,谁需要这种自上而下的宽容? 
    算计以自我为中心,只能算计别人,不会算计自己。算计别人,算计世界,是为了给自己谋好处。 
    理解却不以自我为中心,毋宁说,理解是不同中心的沟通。 
    当然,没有不从任何立场出发的理解,然而,从某种立场出发不等于停留在某种立场。六经注我,外国有的我们都有,那就谈不上理解。理解要求脱离固有的立场,要求“克服自我”。理解是一种转变,其核心不在于从某种立场出发,而在于寻求一个新的立足点。所以,在探讨理解时,从义理上探讨是第一位的,从心理上分析只起辅助作用。把什么见解都还原为立场、动机、心理,就扼杀了学术。 
    科学是人类最可宝贵的理解方式。然而,一旦脱离了感觉,科学就蜕化成算计,不再是一种理解。就像受到刺激不就是可感,能够操作也不保证有了理解。量子力学是最为精密的科学,提供最为准确的预言,然而量子力学家莫不承认,他们不理解量子力学。 
    比较一下伽利略的自由落体理论和亚里士多德的,不难看出近代物理学如何努力把感觉排除出物理世界,就是说,排除出近代物理学所定义的世界。 
    山有神而水有灵,甘霖和洪水全在神灵的喜怒,全在神灵要奖赏我们还是惩罚我们——这些都不科学,但这些给我们描绘出一个与我们相关的有意义的世界。 
    宗教给予我们生活整体的意义。宗教的“真理性”无需验证,显灵故事不是通过了验证的假说,而是一种感召,赋予世界整体以意义。我们通过宗教感觉到整体。 
    在希腊却诞生出一种奇特的设想:人不仅要感觉整体,而且可以认知整体的意义。在希腊,这种认识始终培植在感觉之上,哲学是认识的主体,科学是哲学的延伸。亚里士多德所论的phronisis不同于“认知”,通常被译为“实践的智慧”一类。在希腊的认识方式中,我们照样可以看到phronisis,看到这种审慎,无论走得多远,都和本邦保持着联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