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追求是一种特殊的公益事业,需要相当强烈的利他、奉献、牺牲精神,不能理解和证悟“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不能认识生命本质者,尽管也可以拥有这些精神,但在主观上、根本上终究有所不足。王阳明在《大学问》中写道:“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大学问》,《全书》卷二十六)。 儒家亲亲仁民爱物的“根”、救世利他精神的“拫”扎在这里。“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想不爱人爱物、利他利世,不可得也。以王阳明这一标准衡量(这也是儒家最高标准),世人大多属于“人之小者”,自由群体也不例外,自由主义不能识自本心,自然属于“小人之学”。注意,这里的小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道德判断,而是站在儒家立场上对自由主义实事求是的论定。 这么说,并非否认自由主义,相反,我们认为相比其它各种“主义”如马列主义、韩非子主义、神本主义来,自由主义无疑具有颇高的文明性、先进性、真理度,特别值得儒者汲精取华,只是它相比内圣外王一体的儒家仁本主义而言有所不足罢了。 多位自由主义大腕表示特别厌恶儒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类狂言妄语中体现的道德傲慢。这种“表示”和“厌恶”,透露的恰是他们自身的文化肤浅和道德傲慢。良知仁性,即天地之心,生民之命,仁学(良知学)即往圣之绝学,仁学落实到政治上、开辟出王道,自足以为万世开太平矣。“四为”方针,充分体现了儒家崇高的道德境界和社会理想,也是儒学生命和社会双重功能的如实阐说。 其实,民主追求也不失为一种“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努力,只是民主所能达到的境界大有局限,最多只能算是王道政治的初级阶段。自由主义不识心、不知命、不解圣学,其努力的效果终究有限。儒家的道路和方向,才是人类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最佳道路至正方向。 文化的高下优劣必然反映到政治和制度的文明程度上。西方制度建设和物质文明阶段性、暂时性的超前,与它们对中华文化学习汲取有关,更与中国在文化上的自我扭曲、摧残乃至毁灭有关,所谓此消彼长。随着中华文化的在本土的复兴升级,西方的优势便将逐步消失,如不进一步接受中华文化的引导,西方的没落是迟早的事。 四、中西合璧,以儒为体 综上所述,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人本之西方文明价值”与儒家不仅兼容,而且它们本身就属于儒家义理的内在要求。儒家因种种社会政治历史原因未能开出现代民主制度,但本身具有非常强烈的民主自由平等精神。开发民主、追求自由、维护平等和人权,乃是儒家道德理想和儒家文化在政治层面自我完善的必然要求。 仁为人之本质和本性,仁本主义对人的现象(包括肉体现象和精神现象)与人的本质有着全面的认知和把握,必然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历史上某些儒家“以君为本”的言行是不合经典要求的。所以,仁本主义可以涵盖人本和民本。 同时,民主自由平等人权固然具有普世性,仁义礼智信更具普世价值和普适价值,仁本主义完全可以涵盖而且超越自由主义。相比而言,自由主义就有所不足。那么,中西合璧,以儒为体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以仁本主义为本“推进人本之西方文明价值”,可不是简单的制度嫁接和移植,更不是所谓的全盘西化,而是在儒家文化的指导下进行的制度建设和优化。儒家向西方学习,是以我为本的融摄,象融资和摄影一样,融摄民主自由的精华,为我所用。未来中国的制度,必须充分体现仁义原则,充满儒家道德精神,这才是真正的中国特色----不仅仅是具体的制度设置和架构与西方有所不同而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