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论儒学之性与天道(4)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儒家中国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在观察设计中,A、B两个观察点的粒子数量,远大于单个的粒子,卽A、B两个观察点的存在,已经严重改变了空间波函数之分布,我们所观察到的「实在」,实际上是我们选择的结果。因此,在微观世界,没有独立外在的观察者,也没有超越外在的「实在」。
    现代物理学对基本粒子的研究,大体上有三种方法,一种是观测宇宙现象,此现象是物与物交相作用的结果。如恒星的运动,有的恒星比太阳大上千亿倍,其巨大的能量和物质规模,是地球上的任何实验环境所不能比拟的。一种是观察宇宙射线,宇宙射线由各种基本粒子组成,产生于外层空间。观察的方法是捕获、记录宇宙射线的方向和能量。另一种是人为的设计实验,主要利用巨大的粒子加速器,将一个粒子回旋加速到接近光速的速度,或观察此粒子此时的行为,或让它去碰撞另外的物质,撞击开其内部结构,观察所产生的碎片之运动方向及能量,以分析了解其内部结构。这三种方法之一个共同点是:只能从物与物相交的结果上,来观察认识物质。基本粒子的特性,只能在相互影响中,在改变了其状态后,才能被观察、记录,才能知道其特性。现代物理学家,并不能眞的拿起一个基本粒子,甚至是原子,展示在人们面前,说「瞧,这就是微观实在!」这种研究方法,很像儒家对心的描述,心不可见,只能在心与物、心与心之碰撞中,在事上见。因心之用,才见心之体。因心之体,才知心之用。故曰性与天道只在文章之中。中国学术多从事上言道理,少抛开事来说道理。此大有深意,诸君切匆轻忽之。
    上述现代物理学之观点,有三点当高度重视:一、「宇称不守恒原理」;二、「泡利不兼容原理」;三、主客观之合一不可分。
    由于第一点,从「宇称不守恒」可知,事物之本性是有倾向性的,事物之不对称,可知气之凝聚生物有不完美处,正因此不完美,始能将理之完美落实成性而可见。完美卽在不完美之中,理卽在气中。无理卽无气,无不完美,亦不可见完美。此一番话语,非是哲学之思辨,乃从现代物理学之实验观察理论推导,以及儒家之眞修实证而得来。
    由于第二点,从「量子跃迁」可知,「生生」不息,乃万物之本性,故儒家曰「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不息之谓仁。朱子曰:「仁便有个动而善之意。」(《朱子语类》卷二十)气是进动积极之有为,理是虚静之无为,理气合一,才有此之「生生」。万物之本性非空非无。
    由于第三点,从主观客观之合一,可知「天人合一」。世界是主客观之统一体,既非主观,亦非客观,旣非「唯物」,亦非「唯心」,更不是「非心非物」,乃是「心物一体」也。
    现代物理学从气的层面,揭示了万物本性之所以然,其生生不息之秩序规律,稳定和谐,与儒学的观点相一致。儒学认为天地卽是造化,造化是生,生卽是仁。道家认为「寂然至无」是天地之本,佛家认为「性空理空」,与儒家异,而儒家的观点与现代物理学相同。物理学从所以然来揭示万物本性,儒学是从由然,卽由本性来立说,其所由之本性,正与物理学所揭示的所以然之本性相同。现代物理学之成果,可以说是儒学「生生不息之谓仁」思想之一例证。
    佛家似乎是想丢弃了「有形便粗」不完善之气,只求完美,认为气是渣滓,故不重视现实之人生,怀出世之想望。焉知除却了气,何以求得完美与永恒?儒家曰:「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佛家轻蔑了此生此人,只想等着去死后之世界。到了死后的世界,最好也不要再投生,不要再有此臭皮囊,「往生」到「极乐世界」去。从现代物理学之观点看,此种想望并未洞见万物生生不息之本性。从儒家观点看,这是只认理不识气之病,只重心而轻了物。没有了物,又何从有心?
    盖理无形迹,不可捉摸,理要落实成性,才可从气上见。然因气不对称,宇称不守恒,看上去似乎不那么完美,故宗教皆有认气为病之倾向,认为人一生下来,卽有病,这个病耶教称之为「原罪」,佛教称之为「业障」。因其反人生,故儒家斥之为异端。儒家视人,要天地人三者合看,合神性、物性、人性,才可叫做人。且在人性之中,本已具神性、物性。抛开人性,神性、物性谁来识?如何求?
    正是因为事物之不对称性,价値是有选择有倾向的,而不是相对的。所谓价値相对者,抑且卽是无价値也。故儒学要申张正义,怀仁抱阳,要郁郁乎文天地之心。阴阳互补而不对等,阳是进,阴是退,阳的力量大于阴的力量。从生生不息来看,阴也属阳,死亦是生。光明要大于黑暗。朱子曰:
    发明心字,一言以蔽之曰生而已。天地之大德曰生,人受天地之气以生,故此心必仁,仁则生矣。(《朱子语类》卷五)
    当来得于天者,只是个仁,所以为心之全体。(《朱子语类》卷六)
    儒学以仁来贯通宇宙界与人生界,价値取向上「识仁求仁恶不仁」,仁卽善矣,卽眞善美矣!天地之根本在我心中,不就是「眞」么!合「眞」与「善」,不就是美么!眞善美的追求,乃是对天地人本体之追寻,必可求而得。眞善美是实有,非虚叹。假丑恶只是眞善美之迷失,非实有。假丑恶不可与眞善美相对。眞善美是本体,本体无对。
    就宇宙界言,天地之仁落实在理气合一上;就人生界言,天地之仁落实在心上。惟人心能够识仁,惟人心可下功夫也。存心养性,「体贴」出人心本具之天理,谓之复性。故儒家重教育,教育所重在「先立乎其大」,这个「大」,卽是仁是善是眞,乃天地人之根本。孔子曰「富之教之」,卽是说人不能仅是求富,更要教之。旣不沉溺于物欲,亦不虚脱于神性。西方现代教育重视培养竞争生存能力,对人之所以为人之根本,则有所忽略,知物而不知心。其功夫所下之处,常有偏失。(西方之科学、哲学、宗教,没有与仁相对应的观念范畴。)其培养人的善良、宽容,多是从价値相对,以自由选择、相互尊重为取向,此显然还不是人之全体,不是教育之全部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