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认为,天地之间,气化流行,万物繁育,生生不已,这区别于佛老所言“无欲”、“寂灭”。男女之欲,人伦之始。“男女媾精,万物化生”。合乎礼仪的情感宣泄,不仅是满足人的自然需求,而且还能促进人伦的和谐与美满。“心”构成完整的人,但不是人的全部。戴东原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人分于阴阳五行以成性,而其得之也全。喜怒哀乐之情,声色臭味之欲,是非善恶之知,皆根于性而原于天,其性全,故其材亦全,材即形气之为耳目百体而会归于心也。”(《绪言》卷上)意思是说,人之“性”禀受于阴阳五行,具有不容置疑的物质属性,具有与生俱来的完整性。这种完整性主要体现在,人有各种自然欲求,包括精神、情感、欲望等等。必须要说明的是这些自然欲求都是根源于“天”,也就是自然。自然赋予人的是完整性,是所谓的“材”。“材”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器官能力的发挥统摄于“心”。按照这种观点,人必须全面运用自己的天赋,在自身条件的基础上,改善生存环境,提高自身素质,在现实社会中扩充自己的智慧与能力,这就是所谓“良知”、“良能”。 儒家安心之法,在于“合内外之道”。儒家承认“心”的能动作用,但是反对片面的心性沉寂。正视和满足人的情感欲望,在此基础上提升生命境界,才是儒家的淑世情怀。孟子以“仁义内在”作为理论前提,由此向外扩充,结合具体的礼乐制度,实现儒家的王道理想,这相当于将“道德感的论辩”、“四端自发的论辩”(傅伟勋先生的说法)与借助官制表达政治理想(徐复观先生的观点)相统一。荀子以人的自然属性作为现实前提,强调礼乐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指出“心”是礼乐教化的关键所在,这是区别于孟子的另一种出场路径。 可以说,“合内外之道”是一个纲领和路向,儒家内部各派别的操作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都无法抹杀儒学赖以寄身的世界——属人的世界。这个世界是现实的,有待于“心”去发现、认识,将“材”转化为改造世界的能力,以期美满祥和,生生不已。这个过程中的怪力乱神、艰难困顿、颠沛流离都无法改变儒家的“心”。 儒家的安心之法,就是认识属人的世界,改善属人的世界。富贵通达,颠沛流离,不离于道,自觉提升生命境界,在平凡世界中体认超越意义,与天地大化合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