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太极思维的生态与整体伦理(19)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国学术论坛 佚名 参加讨论
二十八 生态思想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 
    整体生态问题应该成为人们普遍关心和注重的问题,也应该成为人类的哲学和世界观性问题,因为它不但关系到我们的现在、而且也关系到我们的将来,不但关系到我们的生活、而且也关系到我们的生命,不但会影响一个地区、而且也会漫延到全球,不但是我们这一代的问题、而且也要为我们的子孙万代着想,不但是我们人类的需要、而且也是地球上所有生命们的需要,如果没有了地球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现象,一切都将无从谈起。人类所应认识、掌握和进入的生态观,应该是即包括自然生态也包括人类社会生态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并应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单纯的自然科学(如物理、化学、天文等)或单纯的人类社会学(如政治、经济、宗教等)都是无助于我们对生态问题的认识和建设的,相反它只能把我们引向对客观和生态的无知、对人类祥和与美好体制的远离。人类能否进入对整体生态和全球一体化的认识与建设,这也是关系到我们地球的前途与命运,人类的进步与退落以及人类能否与客观保持一致以进入客观真理之中,使我们的生命和生活以及整个地球生态都不断地得以提高与升华的关健。因此也可以说整体生态观(即对整体生命形态及其观念的认识与建立),是人类和客观中最高、最大的学问,它包含一切,一切都应隶属于整体生态观,服从于整体生态观。 
    所谓整体生态,也就是一个细胞生命内部的效应形态以及不同的人类文明形势及其对我们生命、生活和生态的影响。没有对地球细胞现象的发现,没有对元式体制如世界和人类精神文明的认识,没有中华思想及其整体观念做基础,就不会有人们对生态观的真正建立和理解。 
    地球细胞观念的产生,对于提高我们人类的整体生态观念来说也许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细胞是对客观中一个比较完整生态形势的认识和理解、概括和发现,也是使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能从散杂的、各别的、扑捉似的感性体系中,进入到统一的、整体的、理性的认识高度和层次上来的必需和必备。地球上存在着的各种生命和生态现象以及各种气象变化和自然形势等,可以说都是由于细胞的存在,才相应产生和存在的,没有细胞便没有这一切,而没有细胞观念的产生,也就不会有人们对地球整体生态形势及其无形中生命效应的真正认识和理解,乃至今后的进入和发展。 
    二十九 生态与人类更高境界理想 
    按照远古时代的人文思想观来说,人类应该进入三个方面和层次上的认识与建设。哪三个方面和层次呢,一、天道。二、人道。三、地道。天道即指人类对客观中整体生态形势的认识与建设。人道即指人类对爱与平等祥和式社会体制和形势的认识与建设。地道即指人类对自身生活所需物质和意识(或说经济与文化)方面内容的认识与建设。这三个方面说穿了,其实都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利益,所以我们要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工程。 
    不重视天道和人道,只讲地道或强调经济发展,那是一种低劣的认识,是单纯向地狱式体制的进入,同时它也必然会给地球生态和人类文明造成恶劣的影响,这是现代人类在偏向的唯物观思想体制的引导下所往往克服不了的弊病。 
    人们对物质和意识性内容即地道部分的认识和进入,虽说也是整个人类社会思想活动所应包含的一个方面或说一个内容,但它属较低层次的存在,是人类社会中的一些片面和偏向性因素,所以,它必须要接受天道和人道即整体生态思想和人类精神文明的领导、管理和统筹,并应主动地顺应天道和人道去发展和创想,而决不能我行我素、任意发展,或走上一条与地球整体生态和人类精神文明相违背的发展途径。 
    人类任何违背客观真理,违背整体生态,违背人类精神文明的思想倾向,经济发展和生活形势与内容,都属一种恶劣的症候和存在现象,也是人类应该努力克服和扭转的发展形态,否则,我们的地球生态,我们的人类文明只能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愈演愈厉。 
    生态思想与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是密不可分的,人类的一切思想活动、体制形态,可以说也就是对不同层次和不同境界生态观念的一种认领和进入。唯物与唯心思想(即现代哲学及其把人们带进的一种对物质或意识性内容的认领与追求)是一种生态观,是一种隐匿的、为了自我生存的目的、利益和愿望的需要,而设立和形成的生态观。精神文明式思想体制(即对元式体制和公理性社会的进入)是一种生态观,是一种光明的,为了人们的平等祥和和共同美好的目的、利益和愿望的需要,而设立和形成的生态观。地球细胞观(即对地球整体生命形态及其观念的认识和领会)还是一种生态观,是一种神圣的,为了人类和客观中所有生命们的共同利益和长久美好以及地球生态的不断优良和全人类实现一体化和平建设的目的、利益和愿望的需要,而设立和形成的生态观。这不同层次、不同境界的生态观,其实也就是人们对不同层次和不同程度人类文明和客观真理的一种认识、领会和进入。 
    单纯向地道部分思想内容和体制形态进行追求和建立的社会,或以地道部分思想内容为主,即以物质或意识性内容为主,对自我生存形势、观念和利益进行推行和创立的社会,属地道观体制社会,也叫“地狱”式体制社会。能够引导人们跳出自我状态,跳出单纯或偏向的物质与意识观念,而进入对优良的人类社会体制形势和人类精神文明的认识和追求,即进入对人道部分思想内容的认识和追求,并把人道和地道这两个方面和层次上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规划、构想和建设的人类社会,属人道观体制社会,也叫“人间”式体制社会。不但能够引导人们跳出自我状态、跳出单纯或偏向的物质与意识观念,而且也能够跳出单纯或偏向的人类社会这个概念和范畴,而进入到对人类以外更广大生命形势和客观整体的认识和领会,即进入到对天道思想境界和天人合一思想的认识和领会,并能把天道、人道和地道这三个方面和层次上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规划、构想、认识和建设的人类社会或说人类文明形势,属天道观体制社会,也叫“天堂”式体制社会。“天堂”,即有着无限优良和美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风光、有着人间最真诚无比的祥和与友爱、有着丰美的衣食和共同的欢乐歌舞、这不就是天堂吗,难道还有比这更美好的境界吗。这是从人类的角度上所寻求的天堂,从客观的角度上来说,天即指客观整体,天堂即指由人类扶育和掌管的,包括客观中各种生命形势在内共同组合建立而成的一个整体生命的乐园,它是一个细胞生态的形势,也是客观中一颗优良、完美的生命成果。 
    天堂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只是由于我们的偏见和自私,才在不知不觉之中离开了她,天堂象母亲,时刻都在呼唤和盼望着我们,时刻都在为我们这群儿女们悲痛和忧伤,人类从客观中的出走,不但给我们自己带来了艰辛和忧患,而且也为整体生态大家庭和其它生命带来了危害和灾难。难道我们真的要在对地狱式理想和太空与宇宙的追求中永不回头吗,难道我们真的只知道自我利益而忘记了整体的存在或是把我们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对来世福乐的企盼上吗,不,我们一定要跳出偏见,跳出自我,跳出地狱式思想体制对我们的束缚和阻碍,共同向着生命美好的理想、人类世代期盼的天堂——整体生命形态和爱迈进和回归,向着我们世代美好的家园、客观中一颗优良、璀璨的明珠——地球细胞创建和构想。 
    创造,似呼是客观赋予人类的一种特性和本能,但最大的创造莫过于对整体生命形态即细胞和天堂体制的创造,这是人类向客观的回归、向真理的迈进、向高度文明的崛起、向神圣与辉煌的步入。 
    和平是一种光,精神是一种光,生态是一种光,爱是一种光,生命就是靠着这种光才得以发展和实现的,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走向天堂,走向对生命之光的创造吧。  ——人类的整体生态思想观万岁! 
    天之印 —— 五色泰极祥图 
    三十 为太极添彩——五色泰极祥图 (又名:泰和图) 
    平衡与和谐是客观中的一个普遍真理和法则,违背这个真理和法则生命就会不断的走向退落,遵循这个真理和法则生命就会不断的走向昌盛。 
    在中国有一幅流传了千万年的太极图,具说它是对客观和生命的一种揭示,《易经》就是建立在它的基础之上的,从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图式中,我们似乎不难看出它所表示的是一个平衡与和谐的零,也是一个由不同形势和内容相辅相承构成的整体和一体,它即似蕴含着一种生机和生动的客观倾向与本能,又恰是用生命的血滴和泪水、激情和感情等诸多鲜明因素凝聚而成的精神结晶,这也许就是对客观和生命以及人类应该具有思想文明的一种最简明的概括和描绘吧。 
    从这个古朴而简明的太极图式中,我们似乎还可以看出,对称并存的双方或说阴阳(即红与兰所代表的形势和内容,包括天与地、物质与意识、细胞液与细胞核、人类与自然等),即是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势,又是相辅相承,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它们合在一起才等于零,即一个比较完整的事物。单纯的阴或单纯的阳(即单纯的红或兰),不过是两个单一片面。对单一片面思想形势和领域的进入与钻研,是一种低下和偏向的所属,因为它即是对客观和整体的远离,又是对精神和生态的违背,单纯这样的知识或以这样的知识为主,必然逐渐地把我们引向极端、引向分裂、引向偏向、引向失衡、引向在单一片面领域里的不断深入,以至进入黑白小圆眼所代表的形势和状态之中(即对生命之外理想和境界的追求)。从红蓝到白黑这是一种在单一片面领域里做纵向、深入方面发展的表示,从它的颜色的转变上,我们似乎看出了它必然要走向极端,走向深入、走向畸变、走向失衡、走向与生命和生态相反的发展途径。(科学与神学、唯物与唯心就属这样的思想形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