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廖名春】试论孔子易学观的转变 (1)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哲学中国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和《田敬仲完世家》都说“孔子晚而喜《易》”,班固《汉书·儒林传》所载亦同,只不过改“喜”为“好”而已。孔子为何要至晚年方才“喜《易》”?他晚年前后的易学观有没有变化?对此,司马迁、班固没有记载,人们也都没有注意到。因为在人们的观念中,孔子的思想终其一生,是“一以贯之”的,不可能有转折变化,其易学观也当如此。因此,探讨孔子何以“晚而好《易》”这一问题,不但可以加深我们对孔子易学观演变的认识,对孔子整个思想的研究也具有方法论的启示。 
    1973年底,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了6篇帛书“易传”,共1万6千余字。其中第四篇名《要》,记字“千六百四十八”。这是一篇研究孔子易学观的极其重要的文献。笔者曾有幸进行过整理,做过释文,[1]并发表过《帛书〈要〉简说》、[2]《帛书释〈要〉》、[3]《帛书〈要〉与孔学研究》[4]等论文。今吸收时贤的成果,参以自己的工作,再作一探讨。
    从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随葬木牍可知,该墓葬于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即公元前168年。从帛书《要》的书写形制、篇题及其所记字数来看,帛书《要》系抄本无疑,应有篆书竹简本存在。同时,从篆书竹简本的写成到被抄为帛书,应有一段流传的时间。《要》系摘录性质之书,[5]其材料来源应较其成书更早。考虑到秦始皇公元前213年根据李斯所议制定了《挟书令》,而该令直到汉惠帝四年(前191)才得以废除。考古发掘表明,迄今在《挟书令》施行时期以内的墓葬,所出书籍均未超出该令的规定。[6]所以,帛书《要》的记载不可能出自汉初,也不可能出自秦代,应该会早到战国。
    帛书《要》有一节文字,详细记载了孔子“老而好《易》”而和其弟子子赣(贡)辩论的情况。其文曰:
    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子赣曰:“夫子它日教此弟子曰:‘德行亡者,神灵之趋;知谋远者,卜筮之蘩。’赐以此为然矣。以此言取之,赐缗行之为也。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夫子曰:“君子言以矩方也。前(剪)羊(祥)而至者,弗羊(祥)而巧也。察其要者,不 (诡)其福。《尚书》多於(疏)矣,《周易》未失也,且又(有)古之遗言焉。予非安其用也。”………“赐闻诸夫子曰:‘孙(逊)正而行义,则人不惑矣。’夫子今不安其用而乐其辞,则是用倚(奇)於人也,而可乎?”子曰:“校(谬)哉,赐!吾告女(汝),《易》之道……故《易》刚者使知瞿(惧),柔者使知刚,愚人为而不忘(妄),僌(渐)人为而去诈。文王仁,不得其志以成其虑,纣乃无道。文王作,讳而辟(避)咎,然后《易》始兴也。予乐其知……”子赣曰:“夫子亦信其筮乎?”子曰:“吾百占而七十当,唯周粱(梁)山之占也,亦必从其多者而已矣。”子曰:“《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又仁[守]者而义行之耳。赞而不达于数,则其为之巫;数而不达于德,则其为之史。史巫之筮,乡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其后乎?”
    帛书《要》这一记载是否可信呢?最好的办法是“取地下之实物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 [7]王国维告诫我们:“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断言也。”[8]帛书《要》所谓“夫子老而好《易》”,说同于《史记·孔子世家》,只不过一称“夫子”,一称“孔子”;一称“老”,一称“晚”;一称“好”,一称“喜”。而帛书“夫子”之称较《史记》“孔子”更近,显然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的口吻。所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与《史记》孔子“读《易》,韦编三绝”说也可相互证明。正因为孔子“老而好《易》”到了居、行不忍释手的地步,才出现了“韦编三绝”的结果。《要》篇载子贡批评孔子“老而好《易》”之事,从时间上讲,是可以成立的。《史记·孔子世家》将“孔子晚而喜《易》”一段置于鲁哀公十一年孔子归鲁之后,而据《左传》哀公十一年所载,此时子贡正在鲁国。至哀公十五年冬,子服景伯前往齐国,子贡为介。第二年四月孔子逝世,子贡批评哀公的致诔,随后为孔子庐墓六年。李学勤先生说:“孔子、子贡间发生《要》篇所记的对话,恰合于当时的情事。”[9]这一论断是准确的。上载子贡对孔子的责难,与传统文献所载子贡的性格也是相符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云:“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又说子贡:“喜扬人之美,不能匿人之过。”上引帛书《要》篇之文,就是一个最鲜明的例证。又帛书所谓“《周易》未失也”,“《易》刚者使知惧,柔者使知刚”云云,与《论语·述而》所载“无大过”之说若合符节。“观其德义”,“求其德而已”,与《论语·子路》所载“不占”之教完全可以相互印证。“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与《孟子·滕文公下》所载孟子引孔子语“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口吻酷肖。所有这些足以证明:上引帛书《要》篇所载,是研究孔子思想的可靠史料,我们没有理由忽视它。
    从上引帛书《要》可知,孔子“老而好《易》”,竟到了“居则在席,行则在囊”的痴迷地步,对此,其弟子子贡持激烈反对的态度。子贡为何要反对“夫子老而好《易》”呢?原因就在于子贡认为孔子“老而好之”违反了孔子的“它日”之教。“它日”即往日,指以前。孔子“老而好《易》”之前,对《周易》是一种什么态度呢?帛书通过子贡之口,揭示得非常清楚:“德行亡者,神灵之趋;知谋远者,卜筮之蘩” [10]。丧失德行的人才乞求神灵,缺乏智谋的人才频繁卜筮。子贡引此来批评“夫子老而好《易》”,是引子昔日之矛击子今日之盾,说明这种“它日之教”就是孔子“它日”对好《易》者的批评。下文“赐闻诸夫子曰:‘孙正而行义,则人不惑矣’”同理,也是说不须好《易》,亦能不惑,以此驳孔子“《周易》未失也”之说。从子贡所引孔子的“它日”之教来看,孔子晚年以前不但不曾“好《易》”,反而视“好《易》”为求“德行”、“逊正而行义”的对立面。在这时的孔子看来,《周易》是卜筮之书,为君子所羞称。这一易学观,“赐以此为然”,被子贡这些弟子所完全接受,视为孔门思想的正统;并“缗行之为也”,努力实行。
    孔子晚年以后为什么要“好《易》”呢?帛书《要》记载得很清楚。“《周易》未失也,且又(有)古之遗言焉”。所谓“未失”,是指《周易》的哲学功能而言,它具有“刚者使知惧,柔者使知刚,愚人为而不妄,渐人为而去诈”的作用。过于刚强者,学了《周易》之后,就会“知惧”,懂得过于刚强之祸。过于柔弱者,学了《周易》之后,就会“知刚”,懂得要以刚去济柔。这就是说,《周易》是一部讲辩证法的书,它揭示了物极必反、相反相成的哲理。愚人学了《周易》之后就会变得聪明,渐(奸)人学了《周易》之后就会去掉狡诈之心。这就是说,《周易》又是一部讲人生哲理之书,它揭诸人生的智慧,做人的正道,教人“不妄”、“去诈”。《周易》一书的这些深刻的哲理正是孔子“老而好《易》”的首要原因。
    孔子“老而好《易》”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孔子认为《周易》“有古之遗言焉”。李学勤先生说,“古之遗言”不是泛指古代的话,因为《周易》对于孔子来说本来是古代的作品,用不着特别强调。“遗言”的“言”应训为教或道,系指前世圣人的遗教。[11]其说极是。具体而言,这里的“遗言”是指周文王之道。《周易》“有古之遗言焉”,就是说《周易》一书蕴藏着周文王的思想。何以见得?帛书《要》告诉我们:“文王仁,不得其志以成其虑,纣乃无道,文王作,讳而避咎,然后《易》始兴也。予乐其知……”这就是说,《周易》一书始出于周文王,它产生于“纣乃无道,文王作”的年代,是周文王”讳而避咎”之作,反映了文王的仁义思想(“文王仁”)和忧国忧民意识(“其虑”)。孔子是“乐其知”,赏识蕴藏在《周易》一书里的文王之智才“好《易》”的。这一段话,主要是从历史、政治的角度解释了其“老而好《易》”的原因。对我们解决《周易》一书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周易》一书的性质提供了宝贵的史料。[12]
    《论语·子路》篇载孔子对《周易》恒卦九三爻辞“不恒其德,或承之羞”的评价是“不占而已”。今人多以此“不占”之教来概括孔子的易学观。其实,孔子晚年的易学观并不如此简单。如上所述,孔子认为《周易》乃文王“讳而避咎”之作,所谓“讳”乃隐讳,“避咎”乃躲避商纣无道之“咎”。 [13]这就是说《周易》的卜筮形式下寄寓着文王之“仁”和其“志”、“虑”,它的外壳是卜筮,而其实质是反纣之“无道”。 [14]基于此认识,孔子认为就其“讳”的卜筮之用而言,“我后其祝卜矣”;但从“观其德义”来论,“祝巫卜筮其后乎”。孔子轻筮重德,并不是说他于《易》只言义理,不涉象数。相反,他主张的治《易》方法是“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又仁[守]者而义行之耳”。他认为“幽赞而不达乎数,则其为之巫”,只知卜筮之用而不知利用易数去推步天象历法,这就是巫,是最下等的好《易》者。“数而不达乎德,则其为之史”,只知以易数去推步天象历法,而不知从天道中推出人道,这就是史,是次等的好《易》者。[15]对于“史巫”之易,孔子认为“乡(向)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向往和喜好都是错误的。而正确的方法是由明占筮之用而明易数,由明易数而明易理,并将易理与仁、义相结合。这实质是主张由象数而探义理,反对离义理而言象数或离象数而言义理。这种易学观,其重要性不仅仅在于易学,而在于提出了一种新的君子标准,即君子既要“守道”,又得沟通天人;既要修德,还得“明数”。此不但异于思孟的心性之学,与荀子的“天人之分”说也有明显不同。但对精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孔子来说,则是完全可能的。《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则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这一记载崔述有所怀疑,[16]但又见于《韩诗外传》、《淮南子·主术训》、《孔子家语·辩乐解》等书,大体可信。孔子论乐由数及志,再得其为人,论定其曲为《文王之操》。这种风格,与帛书所载孔子论《易》语极近,我们不应有所怀疑。
    孔子易学观的转变从《论语》中也可得到证明。其《述而》篇有一段著名的记载: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