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中英:古典跟现代这是两个不同的理想,在人类学上过去是一个德性伦理,我们主张德行,中西不一样,希腊人亚里士多德讲究公民应该了解他自己追求的是什么,在一个社群里面自然和谐的修持自己。现代社会强调权利,不是以德性为主要要求。这个是什么原因?我想从历史发展来看,人口膨胀、人类智力开发。古典的宪政好像不太够用,因为德行上没有知识,它的善意也不一定能够带来什么善。所以要讲究认识环境,认识他人。孔子也有这个意思在里面,你要治人,当然他说不知礼无以知人。今天我们说不知人不知道怎么规范自己。道德进度可能从德行要经过一个对人的责任认识阶段,才能认知对人我应该做什么。我认为这个很重要。对人的责任,相应人们所需要的,最后还要认识他人需要什么。当政者因之也就要认识到人民需要什么。人民需要基本权利来保证基本利益,国家与政府应该保彰这些,这就是现代宪法与宪政的目的与作用。 权利意识是这样开始的:权利是每个人的主体性为基础,并不像是父母对待子女那样,我奉献一切,你接受就好了。不是这样。首先基于德性而为善,并不就等于社会所要求的善。基于责任所做的一个后果,也不一定是对方正所需要的。还是从一个认识人之所需、民之所需来考虑我应该做什么。这是权利意识的存在。你要尊重我的需要,不能以你的德性、你的责任感为主。这个权利意识是不是就是刚才高教授所说的有现代宪政的思想。这个我认同。人类道德发展观就是从德性走向权利。 20世纪人类已经有非常清楚的权利意识,每个人都知道我应该怎么保护我的权利。一方面是德性不够用了,责任不满足人们的需要,再加上权力的膨胀,因为大家掌握的工具,社会工具也好,地位权势都有一种权威,甚至知识也是一种权威,知识构成一种压迫,因此人们必须要学会怎么保护自己。社会与人民要求的也是怎么去发现他人的权利,尊重他人的权利,保护他人的权利,甚至私有权利。我完全同意这种看法。今天宪法以保护权利为主。你看美国的宪法27个修订案,宪法五大部分,快三百多年了,中间有27个修订案都是保护权利。有些权利当时没看到,后来要修订。而且很多权利是逐渐发现的,因为新的工具发明,比如互联网,可能侵犯到别人的隐私权,影响他人的生活。我们造成的伤害是不自觉的,当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就要进行保护。包括我们对环境的破坏,我们当初没有认识到抽烟或者用煤可以影响环境,现在我们知道了,你的所作所为对这个环境产生影响,你抽烟就会影响到他人的健康。因此我们要保护。这就是宪政立法、宪政司法,这个我完全同意。 怎么使这个权利意识与时俱进及成长?就需要参与。我要告诉你什么是对我好,参与有这个意思。当初希腊人讲我要做什么,我作为一个公民我希望做什么,这个参与的意识就是要自我表达,要考虑到公共利益。但是也要考虑到私有利益,考虑到公共利益跟私有利益的协调,公共空间跟私有空间的平衡。参与就是彰显这个协调这个平衡。刚刚说现代生活中的权利意识和容易遭受伤害的情况,所以参与是非常重要的。不参与没有办法表露。你参与也是一种责任,不只是为了维护自己。民主是需要参与的,这点非常现代。过去你代我发言就好了,你代我投票就好了,你代我签字就好了,现在不行。 信赖我想也不能废除,根据我们过去的经验来作一个合理的假设,今天选出一个地方官或者一个国家领导人,我们怎么知道他第二天不会发疯,怎么知道他没有什么隐性的毛病,我想我们不需要过分的怀疑,在没有知道之前我们是信任的。同时作为领导人他也知道应该使大家信任,这是他的责任,他也应该努力使大家信任。所以我觉得在这种情况下参与重要,信赖也不能放弃。信赖是一种古典的德性,也是现代权利申张中不能放弃的德性。德性是现代公民社会里面重要的因素。美国社会只有法律意识,很少有道德意识。甚至于认为只要合法的就是道德。这就造成很多危害。因为不是所有合法的就是道德的。这个法律还不能取代道德。一个外在的权威规定不能取代内心善良的意愿。我们要保护这个善良的意愿,我们也应该约束自己,使德性的力量能够有所作用。我们必须强调可值得信赖的德性。我想我们应该在制度上强调公开讨论,公开报导,公开监督的重要。民主的参与方式之一就是在制度上尽量使人们能够建立对公共利益的关心、认识和警觉。 第二个问题是君主立宪的问题。 历史上,君主最后是会完全被淘汰的。英国即使有国王,从客观讲,它跟没有国王没有多大差别,但是可能由于惯性的依赖,已经有了君主,君主还不错就延续下去。但是理性的说,这个君主如果消费太大,不能发挥对对社会公益的作用,对国家产生凝聚力,实现大家所期待它的价值,他最后还是会被淘汰的。基于此,我觉得君主立宪基本上只是过渡,不一定有终极价值。日本的天皇发挥了什么作用?有时候反而发挥很坏的作用。第二次大战日本天皇实际逃避不了责任。 中国儒学发展中,黄宗羲的确相信真的为君者应该大公无私,他就是在批评中国传统的专制政治。儒学的本意不是要专制,儒学需要一个君,君并不是要世袭的传承下去。这个专制来自于一种世袭制度,尤其是传子的世袭就构成一种累积的权威,一种愚忠。我们看到一个权力的转移往往就是宪法要规避的。英国宪法的几次变革,包括光荣革命基本上都涉及到君主权力的转移,这个对整个国家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这里为儒家说一句话,儒家说君君臣臣,并不是说那个君要世袭的,君臣关系是上下权力的关系。并不是我要这个君永远以世袭的方式专制存在下去。把儒家看成是专制,我觉得有点冤枉。其实,它真正要求的是德治仁化,要求仁政。儒学里没有反对法制。它不只是讲善,还要讲法。这个法还是很重要的。古典跟现代不能把它对立起来,应该结合起来发展:古典应该走向现代。现代也应该认识这个古典所看重的不变之道,一种经典价值,一种核心价值。《尚书》里面讲无偏无倚之中。既然我们的意向应是好的,这时候要掌握方向却很重要。中就是在整个了解当中维护一个平衡的立足点。那个方向是对的,你的起点是中,你的方向是正,你的行为就不会走向偏颇。宪法就是给我们提供一个方法,让我们能够站在中位,站在一个正确的位置,走的方向是正确的方向。这是一个儒学的基本观点。孔孟说的是中道,是对能够发展的提供一个理想境界。所以我认为它是本体性的认识:本是根源,体是能够形成的生活形态,或者存在状态。这种本体,是能从本到体形成一个价值观,这是我要强调的。有了这个价值观,生活本身就丰满充实,至于说我最后要靠什么东西,就靠你自身的反思,你永远开放、永远掌握自己,那你内心无愧于心,无忧于人、无憾于天地。孔子基本的看法是说,这样做,不管什么时候发生,本身就是一种满足。所以不要用鬼神迷惑你,不要让鬼神来烦惑你。 儒学并不反对宗教,但是宗教最后一定是一个个人的宗教,你信什么是你的事,但是不能因为你信什么,就叫别人跟你一样信同一样东西。 即使别人不信你的东西,你还是要与人和平相处。这是每个人尊重的他人的权利,是每个人约束自己应尽的义务。我从来不想把儒学看成一个宗教。当然康有为是这样想的,但问题是你怎样把儒学变成宗教,你要把孔子变成上帝吗,还是要把庙里的牌位变成现实的神吗?这个很难理解,也很难做到。西方宗教是不一样的,它靠祭司的记录与神学维持性,但仍然有其争论性。我们没有这个制度化的历史宗教,但这也不妨碍每个人去信他自己的宗教,即使不是宗教,每个人还是可以过得心安理得。 提问6:梁漱溟先生曾经说过宪政是“理”与“势”的结合,他一直强调中国尚没有发展到实行宪政的时候。根据您判断,您认为中国何时会有宪政所要求的势,如何构建这种势? 提问7:儒家宣扬道德政治诉求在事实上起到一种忽悠麻痹民众的效果,德性政治的美好期待反过来成为我们民众自身的一条锁链,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不具有现实操作性的理想政治其实是非常有害的理想?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强烈反对乌托邦,反对我们今天推行国学、儒学遍地开花的情况。 成中英:天下的事情是靠两个东西来发挥,一个是理,一个是势。有个词叫理直气壮,只要你的理发挥得好,气就会壮。我觉得中国对外的外交在势之外同时需要理和气,这些外交官要多受一点理气结合的训练。西方的外交官往往雄辩,论证这个那个,来强调自己的重要性。我是没有研究,但是我很怀疑中国从民国到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到今天,中国外交官在国际层面能不能发挥雄辩,滔滔不绝的辩才。当然这有语言的问题。以理与气造势,因为你有这个理这个气就有这个势。你没有理,就不可能有势。当然可能有权势,但是不可能造成一种理势。世界的事情还在因理而成势。有了势还要去存自己的理。你没有理,那仗势欺人很过分,最后还会受到批判。中国的理没有好好发挥,比如鸦片战争以来,第二次中法战争时,刘永福打了胜仗,但李鸿章跟法国交涉却无法表达自己的优势,连理都抓不住,该讲理讲不出来,反而变成弱势。理直气壮这个原则一定要争取。今天中国国力很发展了,但是在说理方面要有一套政治哲学,一套世界政治哲学,一套全球性的政治语言作为背景,这是很值得探讨的。前几年,哈佛大学的Joseph Nye跟我讲论美国的力量,他说美国有三大势力:硬实力、软实力,还有一个巧实力。我们会用计策,我们有智慧。我听了回应说美国往往缺少一个道德的势,一个道德的力。他听了沉思半天,默认了这个我说的道德势力。你没有道德势力最后还是要被批判。势还是可以造成,只要你有这样的理与道德。 第二个问题,我想这不是乌托邦。乌托邦是空想主义。假设我们看了这个理想和我们自己的生命有关,我们真诚的需要密切和它联系在一起,我们就能够建立一种实践行为的关系。我们要减少犯罪率,增加财富。我看到60年代的美国的确是这样,一般的小城市,市民晚上门不关都可以,也没有恐惧,没有人去犯罪。但是现在不一样。现在即使有法制,犯罪率还很大。美国也是贫富不均的,有很多不安全的因素,有些地区人们道德低落、毒品泛滥、教育没法落实。 但你说的有一点也对,我们必须要厘定一个实践规划。不能完全把它看成空想,因为它跟真的空想主义还是有差别。 主持人:好,时间关系,非常感谢成老师的精彩演讲,他让我们对儒学中的宪政思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高老师和王老师的点评也让我们非常有启发。欢迎大家继续参加宪政讲坛。宪政讲坛是北大法学院人大与议会研究中心和北大法学社共同举办的。我们第六讲再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