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后形而上学时代”与儒学形上学笔谈(4)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国儒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事实上,孔子将认识和研究对象做了划分,分为“可知世界”与“不可知世界”。所谓“可知世界”主要是指人间,而人间世界的主要内容在人伦;所谓“不可知世界”则是指“可知世界”以外的世界。对于“不可知世界”,孔子虽有“星星点点”的涉猎,但总的看他未将其作为“关注”对象。孔子所关注的是作为“可知世界”的人间世界。也就是说,孔子是很“生活化”、“人间世”的圣人,他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了人间,而不是“形而上”的世界。因此,孔子不仅主张穿衣“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6]242;吃饭要“食不厌精,脍不厌细”[6]244;居住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6]101。此外,还有一则“父子相隐”的故事,足以说明孔子之生活化、入世之倾向:“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6]314在此,“父子相隐”尽管呈现的是亲属有过失时的伦理困境,但他亦彰显出一个活灵活现的“生活化”的孔子。正因为如此,孔子对《诗经》中《周南》、《召南》中描写现实生活的内容评价甚高。他对伯鱼说:“汝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6]407孔子针对当时“礼坏乐崩”即“臣弑君,子弑父”的局面,提出了“仁者爱人”的理念,并把“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6]142作为自己终身奋斗的理想人格目标。 
    儒学由孔子开其端,孟子继其后。孟子继承了孔子关注现实、研究“可知世界”的传统。他主张“人性善”,认为“恻隐之心”、“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之”。在此,尽管他对“性”作了先验的设定,但从其论证方式看,孟子是通过“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的情形来论证的,即这种论证是一种“经验性”的论证,而非抽象的思辨论证。而且,孟子虽然先验地设定了“性”之善,但他的目光是投向现实社会的,他所关注的重点并非“不可知世界”。他说:“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7]5;“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7]5在孟子之后,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代表。与孟子不同的是,荀子对儒学“形而上”的“礼”、“义”直接作出了“形而下”的解释。他认为,“礼”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结果。他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8]392荀子不相信“求雨”、“卜筮”等能给人们带来实际需求上的满足,认为这些只不过是圣人之“神道设教”而已。他说:“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8]356更为重要的是,荀子主张对“形而上”的“天命”应该“制天命而用之”[8]357。由此可见,荀子并未将“天命”所代表的“形而上”作为关心的重点,而是将重心放在了“形而下”的现实世界。 
    由上述不难看出,原始儒学之关注点与理论重心并不在“形而上”层面,更无西方哲学之“形而上学”诸问题,它的理论重心在“形而下”的“人间世”,因此它是一种“生活儒学”的理路。由此来看,儒学在后来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形而上学化”,显然是对原始儒学之“生活儒学”理路的“背离”。当今,面对“后形而上学时代”的呼声,笔者的主张是,由于儒学“形而上”与西方“形而上学”的异质性,由于原始儒学是一种“生活儒学”,儒学之未来发展不能取“形而上学化”之路径,而应回归原始儒学,回到“生活儒学”的道路上来。否则,“儒将不儒”,进而中国哲学也将彻底地沦为“西方哲学在中国”。事实上,只有保持儒学本身的特质,才有可能为人类哲学做出贡献。退一步讲,如果坚持走“形而上学化”的道路,即使能为人类做贡献,亦只是西方哲学的贡献,而非儒学和中国哲学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美]梯利.西方哲学史(增补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 秦龙.西方哲学形而上学传统的本质追问与意义确认[J].江汉论坛,2005( 5). 
    [3] 朱熹.周易本义[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4. 
    [4] 马一浮.复性书院讲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5] 程志华.道德的形上学与“后而上学时代”[J].哲学研究,2009( 11). 
    [6] 李泽厚.论语今读[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7]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8] 蒋南华.荀子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