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无常师”的学习资源观 在新旧时代生活的摩擦中,孔子获得了长进。他生活的鲁国,是周公的封国,文化发达,以保留西周文化而闻名,“周礼尽在鲁”。在这种浓郁文化的熏陶下,年幼的孔子通过积极参与生活的方式学习到了西周的礼乐文化。此外,孔子也重视生活环境的选择,指出生活的地方也是学习的地方。 在从政中学习。工作是人们可资利用的学习场所和学习资源。在工作中,学习者在追求专业发展和寻求社会交往等诱因的推动下不断学习,就可以增广经验,增加智识,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孔子以其学习紧迫感,在其从政过程中也不曾忘记学习,“子入太庙,每事问”。根据朱熹的解释,这说的是孔子入周公庙参加助祭时勤学好问、孜孜好学的事。这一方面反映了孔子具有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扩大了学习领域,将工作视为学习的必要之途。 在教学中学习。教学是孔子人生一大乐趣。在他那里,教学不仅使其弟子获益,同时也使他自己学识日益丰富。对孔子来说,“教学相长”,教的过程也是学的过程。孔子在师生互动中受到启发,生成了新知。 在交游中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乐于交游,善于交游,强调以交游的方式进行学习。孔子还将朋友区分为“益友”和“损友”。这虽是从抽象角度谈朋友的选择问题,实际上也含有强调交游学习的含义。他认为同正直、诚实、见闻广博的人交游是有益的,所以应该亲近;同邪僻、趋炎附势、巧语强辞的人交游是有害的,所以应该远离。 “为仁由己”的学习方式观 主动向学。典型表现就是孔子在招收弟子时,首要的条件是看其是否具有主动向学的愿望。 下定决心,满怀信心,持以恒心。“孔子要求学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下定决心,树立崇高的理想,“志于道”,“志于仁”。其次,学习要满怀信心。孔子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充满信心,坚信奋斗目标的正确性与可靠性,“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最后,学习要持以恒心。 激发、培养学习兴趣和情感。在《论语》中,有64次提到“学”,其中“好学”就有15处。这足见孔子对学习兴趣和情感的重视。根据兴趣和情感的程度,他把学习者划分为“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三个层次,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看,它反映了兴趣和情感对学习的影响。好学、乐学,遭遇困难而后才知学,身处困厄而仍不知学,学习者主体性的不同发挥,对学习结果会有质的影响。 注意对学习的自我反思。学习的自我反思包括学习者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自我认识、自我监督和自我调控。它是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其主体性得到发挥的典型体现。孔子在道德修养上主张“内自省”,从学习的角度看,它实际上指的就是学习者对学习过程或结果的自我认识和自我监督。它能对行为起到调控的作用,积极的内省结果不仅坚定了进一步学习的努力方向,而且也增添了勇气和力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