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教育思想 >

《周易》的教育起源思想初探(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华文史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二、神道設教與觀民設教
    1、神道設教
    在《周易.觀卦.彖辭》中記載:“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下觀而化也。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觀,是“卦名”,下卦爲坤,上卦爲巺。盥,古代祭祀宗廟(神靈)的時候,用香酒澆灌地面的降神之禮。薦,就是“敬獻祭品(饗)(太牢、少牢)”。有孚:就是心懷誠敬。顒:誠敬、肅靜之貌。忒:差錯之意。這一段話翻譯成白話:“在祭祀神靈活動中,當你觀仰了祭祀開始時候的以傾酒灌地的儀式,即使不看後面的奉獻祭品的細節,你都會生起誠敬肅穆的情緒。在下面觀禮的君子和民衆會因此受到教化。天地自然之神,可以使四季運轉絲毫不差。聖人就採用“神”的昭示來教化天下,天下萬民非常順伏。”這一段《彖辭》應該是對古代以“神道”教育民衆活動的一個總結。
    在華夏大地上,最初的國家起源階段,神權具有重要的地位,這已爲衆多的歷史文獻和考古發現所證實。《國語·楚語下》曾記載一則故事:“古者民神不雜,民之精爽不攜貳者,而又能齊肅衷正,其智慧上下比義,其聖能光遠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聰能聽徹之,如是則明神降之,在男曰覡,在女曰巫。……及少嗥之衰也,九黎亂德,民神雜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爲巫史,無有要質,民匱於祀而不知其福。蒸享無度,民神同位。民瀆齊盟,無有嚴威。神狎民則不蠲其爲,嘉生不降,無物以享。禍災薦臻,莫盡其氣。顓頊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使復舊常,無相侵瀆,是謂重黎絕地天通。其後三苗複九黎之德,堯複育重黎之後,不忘舊者,使複典之。以至於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而別分主者也。” [2]這段文字清楚地表明,上古時代普遍盛行著巫術,最初只有極個別的人具有和神溝通的能力,這就是“覡和巫”。到了少嗥帝時期,人們不滿意個別的覡和巫壟斷神權,每一家、每一個氏族都直接和神溝通。導致了神權和政權的混亂。在顓頊即位以後,他取消了散漫雜亂的巫教,取消了普通人與神溝通的權利,(這就是絕地天通)。巫教權力與政治權力開始由最高首領所掌握;在帝堯執政時期,又有異族打破了統一的神權,出現了民神雜揉的論亂局面,帝堯又一次“絕地天通”,剝奪異族和普通人與神溝通的權利,形成了政教一體化的權力構架,並爲夏、商等後世所繼承。
    在《尚書.洪範》篇記載:“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彜倫攸敘。”[3]大禹繼承鯀的事業而興起,上天就賜給大禹治理天下的九類大法,社會人倫的常理由此確立和延續。在這裏已經有了明確的君權神授的思想。在確定了神權的專屬性以後,確定與神交流的儀式、規則就逐步統一和固定了。與神靈溝通有多種途徑,其中祭祀和占卜是最主要的途徑。統治者在取得神權的壟斷之後,就逐步整理出一套規範的占卜和祭祀儀式,並給這些賦予人倫秩序的意義。這些儀式成爲上古教育的主要內容,形成了“神道設教”的重要教育思想。
    《周易》之中還有很多地方都反映了上古社會天帝、鬼神的對社會生活各個層面的影響。《謙卦》的《彖辭》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意思是“天的規律是虧損盈滿(自滿自大),充實謙虛,鬼神的規律是危害盈滿(自大自滿),施福謙虛,人類的規律是憎惡盈滿,愛好謙虛”。在《周易》中,天帝、鬼神具有國家祭祀、蔔問吉凶和維護人倫道德的種種屬性,這就爲上古社會採用“神道設教”思想教化民衆開闢了廣闊的空間。
    2、觀民設教
    在《周易.觀卦.象傳》云:“風行地上,觀,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此句大意是和風吹在地上,使萬物廣受感化,就是“觀”之卦象。先代君王因此省巡萬方,觀察民風民俗,設布教化。”宋代易學家劉牧指出:“風行地上,無所不至,散采萬國之聲詩,省察其俗,有不同者,教之使同。”[4]《賁卦.彖傳》曰:“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即“紋”,紋路之意,可引申爲規律。此句的大意是:觀察人類的內在規律,來教化天下的人民。
    自殷周至春秋時期,神與人關係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演進過程,殷商以極其以前的時期爲強調“神性至尊”;西周以後,人文思想開始逐漸興起,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神性與人性的互補時期,到了春秋的中晚期,人文思潮蓬勃興起,對於人和現實因素的重視超過了對“神意”的信仰。
    殷商之人,每件事事必求神問蔔,“先鬼而後禮。”到了西周早期,已經有輕占卜而重人事的傾向,根據《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武王將伐紂,蔔龜兆,不吉。風雨暴至,群公皆俱,唯太公強之,勸武王,武王於是遂行。”[5]在武王出師伐紂之前,進行龜蔔,得出不詳得預兆,占卜的同時又有風雨突至,許多大臣感到畏懼,只有姜太公不管龜卜的結果,強勸武王出兵,結果大敗商紂王,奠定周王朝八百年的統治。但是,當時對蔔問鬼神並沒有形成普遍的懷疑,姜尚的行爲,只是少數智者的特例而已。進入春秋以後,隨著人的理性能力的增強及對自然界認識的深化,“天命鬼神”開始從至高無上的地位下滑,過去人們認爲吉凶禍福來自天命鬼神,在《左傳·桓公十一年》中:楚國的鬥廉認爲,“蔔以決疑,不疑何蔔?” 《左傳·莊公三十二年》中的記載,虢國的史囂說:“國將興,聽於民;國將亡,聽於神。神,聰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統治者若以民之是非爲是非,國家就會興盛;反之,統治者若一昧聽信於鬼神,國家就會衰亡。在這裏把是聽信於民還是聽信于神作爲國家興衰存亡的依據,並明確給予了肯定的回答。
    根據《論語.雍也》記載:“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孔子的弟子樊遲問孔子,怎麽樣才算是有智慧?孔子說:專心致志的教育人民走向人倫的道義,尊敬鬼神但保持距離,這就可以說是有智慧了。這反映了孔子在教育民衆的活動之中,雖然要求尊敬鬼神,但最關注的是人倫秩序。 到了戰國後期,荀子提出了“善於易者不蔔”和“人定勝天”的命題,使易學逐步進入哲理闡發的時代。《周易》也逐步由一本占卜書籍演變爲哲理之書、智慧之書。
    由此可見,商周以後,帝王不僅重視“神道設教”,而且重視觀察民風民俗,根據人民的特點,來教化民衆。在西周時期,各國都比較重視民間的詩歌,專門派官員採集民間詩歌,觀察民衆心理,進行教化。據所,孔子以前,保存有數千首民間詩歌,孔子刪詩書,定《詩》三百零五篇,分“風雅頌”三部分,其中 “國風”集中反映了當時各國的民風,是國家管理者“觀民設教”的重要內容。
    3、禮樂文明與六藝教育的形成
    根據《禮記.表記》記載:“夏道尊命,事鬼神而遠之;……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周人尊禮尚施,事鬼神而遠之……。”[6]中華文明由尊命到尊神到尊禮,逐漸形成了西周的“禮樂文明”,形成了以六藝(禮、樂、射、禦、書、數)爲核心的教育思想。禮樂文明和六藝教育的形成,與“神道”的下移與“民風”的上行有直接的聯繫。
    (1)神道的下移。“神道設教”的主要目的是,說明君主的權力來源於上天,君主恭敬的祭祀上天和祖先,有疑問的時候以卜筮求教於神靈,卿士要以君王敬神的精神來尊敬君王,庶民要以卿士、君王尊上、敬神的精神來尊敬商上層管理者。商周以後,參照祭神之禮建立卿士、諸侯、大夫之禮,建立各種國家、社會、家庭制度,樹立尊卑秩序,以宗教祭祀的禮儀逐步下行,使神的禮下行爲人的禮,逐漸形成了西周的禮儀制度。《中庸》曾對禮儀制度予以讚歎:“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
    音樂本來出自民間,由於古代君王祭祀需要用音樂,使音樂而加以整理,是音樂和樂器得到完善和發展。《周易.豫卦.象傳》云:“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意思是:“先王先代君王以豫卦之理製作音樂以歌頌天帝、祖先的美德,通過隆重的典禮以祭祀天地,並且讓祖先的神靈配合共用。隨著時代的進步,音樂也由祭祀走向學宮,成爲士君子養心蓄德的重要工具。在春秋時期,音樂教育已經非常普及,孔子也非常重視樂教,他在陳蔡之間被困,斷糧絕水,但弦歌之聲不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