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派在19世纪60—90年代,兴办新式学堂,翻译西书,派遣学生留学,实施具有近代科学技术内容的新教育,其目的是培养洋务人才,作为自强求富的根本;其办学的中心指导思想则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为体”,就是以传统的经史儒学、三纲五常为主体,“西学为用”,就是效法西方的科学技术,“取彼之长,益我之短,择善而从”。“中体西用”,是鸦片战争以来向西方学习的一种教育思想,虽非洋务派首创和独有,但属洋务派论述得最为系统具体,执行得最为坚决彻底。洋务派大臣李鸿章、曾国藩、奕、左宗棠等都不同程度地表述过这种思想,而以张之洞的概括最具代表性。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直隶(今河北)南皮人,是后期洋务派的重要首领。从光绪七年到光绪三十三年(1881~1907),他历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两江总督、湖广总督,在任内开设了不少新式学堂。光绪三十三年至宣统元年 (1907~1909),他供职中枢,兼管学部,主持全国的教育事宜。他对清末教育的影响极大,清末旧教育制度的废除,以及新教育制度的建立,与他长达四十余年的政治和教育活动密不可分。他的教育思想极为丰富。 第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是张之洞的基本教育思想。这一思想在他的重要著作《劝学篇》中有系统论述。《劝学篇》撰写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分内外两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内篇讲中学,外篇讲西学,中学为旧学,西学为新学,因此按照他的理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旧学为体,新学为用”。 所谓“中学”,张之洞认为主要是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等,这些学问乃是一切学问的基础,应放在首位。学生应先从中学得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然后酌采西学有用的地方以补我之不足。他说:“今日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言,考史以识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西政之可以起吾疾者取之,斯有益而无其害。”他认为“讲西学必先通中学,乃不忘其祖也”,如果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柢、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张之洞在《奏定学堂章程》中明确规定立学宗旨为:“勿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其知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这种宗旨对清末教育的影响极大。 所谓“西学”,张之洞将其分为“西政”和“西艺”两类,具体内容是:“学校、地理、度支、赋税、武备、律例、劝工、通商,西政也;算、绘、矿、医、声、光、化、电,西艺也”。他主张“政艺兼学”,而政先于艺,因为“救时之计,谋国之方,政尤急于艺”。从张之洞所说的“西政”的具体内容看,他所提倡的“西政”不同于维新派,因为其中没有包括西方的政体。他反对维新派所主张的“政”,即改变君主专制的政体,实行君主立宪,他所注意的“西政”仅限于学校、律例、劝工、通商等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