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九渊一生中也没有一部队建设经学著作,文体中也只有短短几篇经学讲义。他的思想观点,是通过借取儒家经典的范畴、命题进行大段发挥、议论而阐述的。并且他利用经中言论作为自己观点的旁证,充分体现了“六经皆我注脚”的精神。 [原文] 事业固无穷尽,然先古圣贤未尝艰难其途径,支离其门户。夫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孟子曰:“夫道一而已矣。”曰:“途之人皆可为禹。”曰:“人皆可为尧舜。”曰:“人有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人孰无心?道不外索,患在戕贼①之耳,放失之耳。古人教人不过存心、养心、求放心。此心之良,人所固有,人惟不知保养而反戕贼放失之耳。苟知其如此,而防闲其戕贼放失之端,日夕保养灌溉,使之畅茂条达,如手足之捍头面,则岂有艰难支离之事?今曰向学,而又艰难支离,迟回不进则是未知其心,未知其戕贼放失,未知所以保养灌溉。此乃为学之门,进德之地。(《陆九渊集》卷五) [注] ①戕贼:戕害,放失。 [释读] 成就事业的门径固然很多,但是古圣先贤并不主张采用“支离”的方式,不主张走艰难探索的路子。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孟子说:“夫道一而已矣。”说:“涂之人可以为禹”,说人皆可以为尧舜。“说:”人有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哪个人没有良善之心,无须到身外去求索道,问题在于人们把良善之心戕害、放失掉了。古人教人们进行道德修养,只是要人“存心”、“养心”、“求放心”。良善之心,是人本来就有的,人们只是不知道予以保养反而把它放失掉了。如果明白这个道理,从根本上防范对心的戕害放失,日夜予以涵养,使其日渐充盈,如同手脚对头部面部的保护一样,那么还在做着艰难支离的事,迟疑不进,就是因为不知道他自有良善之心,不知道他的良善之心被戕害放失,不知道涵养心性的方法。这是成就学问的门径,增长道理的关键。 程朱学派以客观的精神本体“天理“为宇宙本原,而把“心”作为禀承“天理”的方所。“心”是气聚之物,未免受到物欲之蔽,产生人欲。人生的宗旨,就是要通过读经和事君事父、洒扫应对等“格物”活动以“穷理灭欲”,逐渐进入超凡入圣的境地。而陆九渊则把主观的“心”与客观的“理”完全等同。因此,他主张“切己自反”、“发明本心”的简易工夫,直接从主体省悟中探求与客体的自同,达到心、理合一的目标。 陆九渊指出,对人来说,虽然作为一种天之所予的人之本心是浑然至养的,本心自满自足不假外求。但是作为现实的人来说,人人都有蔽理溺心之病害,这种危害分两种,一种是物欲之戕,一种是意见之害。因此要使人心发扬复明,必须去蔽。而教育活动是人得以求其放心,涤除蔽心之害的重要前提和条件。 [原文] 所谓读书,须当明物理,揣事情,论事势。且如读史,须看他所以成,所以败,所以是,所以非处。优游涵泳,久自得力。若如此读得三五卷,胜看三万卷。 [释读] 所谓读书,必须探明物理,揣摩事情,论证事物的情势。如果是读史书,必须体味他为什么会成功,为什么会失败,对在什么地方,错在什么地方。从容地品味玩索,时间长了就能有收获。如果这样读三五卷书,其效果超过读三万卷。 陆九渊读书反对泛观博览,而提倡一种研究式的读书方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