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玉器的礼仪功能一直占据着主要地位,有所谓“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以玉作六 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6)等制度规范。《说文》曰:“瑞,以玉为信 也。”郑玄注:“器,谓礼神之玉器。”所谓“六瑞”、“六器”,均指祭祀、朝拜、交聘、军旅等礼仪交往活动中所用的六种不同形制的玉器。孔子提出“比德于 玉”的美学思想。儒家认为“金者,情和之至也;玉者,德美之至也”(7)。在儒家“比德”之说的影响下,自然界凡具有优美外观和良好质地之物,便成为“君 子比德”的对象,最常见用的,诸如“玉”、“麟”、“凤”、“龟”、“龙”等等。《礼记》中有所谓“四灵”之说,“何谓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8) 与玉器成为美德载体的文化现象一样,古人将凤、龙、麟、龟等虚拟的神鸟、神兽,也作为“比德”之说的载体。春秋末期,孔子南下楚国,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9),运用“比德”美学思维方式,将凤与德联系在一起。 据《山海经·南山经》载,渤海“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以凤体五个部位羽毛的花纹,比附所谓“五德”曰:凤凰“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 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山海经·海内经》亦载:“凤鸟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膺文曰仁,背文曰义,见 则天下和。”古人认为“凤象”吉祥,载德负仁,抱忠挟义。传说凤鸟在舜和文王时代曾出现过,以象征天下太平。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 夫!”(10)因“凤鸟不至”,表达了孔子犹兴不至之慨叹。 “君子比德于玉”的美学思维方式,使得君子贤人佩玉之风得以盛行。同样,身着凤纹的服饰,也是受“比德于凤”美学思维方式的影响。人们喜爱佩玉,喜欢身着 凤纹的衣袍,一方面具有审美的意义,另一方面,也是这种“比德”思维审美观的产物。人们通过佩玉、服凤、饰龙、麟、喻龟寿等行为方式,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与人格品位,以“比德”于“玉、凤”等“灵物”,象征贤人君子道德美好,人格修养之高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