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荀子的“先王”“后王”说与辩证道统观(3)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孔子2000 佚名 参加讨论
因此,古与今要连贯起来才有价值,才有意义;而今也要与古对接起来才有理据,有本源。一方面“后王”不可能是“先王”的复制,另一方面这个理想的“后王”又必须是“先王”之道的继承者,必须用“统”与“贯”把他与“先王”联系起来。所以在《正名》篇荀子说:“若有王者起,必将有循于旧名,有作于新名”;“后王之成名:刑名从商,爵名从周,文名从礼,散名之加于万物者,则从诸夏之成俗曲期,远方异俗之乡,则因之而为通。”显然,所谓“后王”就是“若有王者起”的王。他的制度,既“有循于旧名”,也“有作于新名”,是新与旧的辩证统一。  
    总之,在荀子的思想中,“法先王”与“法后王”的含义虽然不一样,但却又是辨证统一的,“知贯”与“知应变”两者也是辨证统一的,是古与今的辩证统一,是继承发扬传统,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既要尊重“道统”“道贯”,又不能“不知应变”,正是在这个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中,先王之道才获得了生命,保持了先进性。也正是在这个辩证统一的“道贯”、“道统”中,后王之法才获得了合法性与正当性。这就是“统”与“贯”的意义。 
    《荀子·儒效》篇说:“君子言有坛宇,行有防表,道有一隆。言政治之求,不下于安存;言志意之求,不下于士;言道德之求,不二后王。道过三代谓之荡,法二后王谓之不雅。”这就是说,谈论“道”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时空中来谈论(“言有坛宇”),否则就叫作不着边际(“荡”)。“人道”的合法性既然无法以“天道”来担保,就只能由历史传统和当下实践来保证。“先王”代表历史传统,“后王”代表当下实践中的秩序。两者通过“统”与“贯”联系起来。历史和现实都处在变动之中,所以“道”有变的一面。一味复古,引证三代以上的王道以论当今,就是“荡”。但如果随时随意都变,完全背离了“道”的“统”与“贯”,则又不成其为“道”。因此,要以三代以内的“先王”为法,以不二后王为限,共同担保“道”的合法性。 
    对于士君子和为臣者而言,既“法先王”又“法后王”就意味着既要遵守所处社会的君臣上下的礼法秩序,同时又不是以当下最高统治者为唯一的、绝对的价值之源,而是要在“先王”“后王”一以贯之的历史传承中坚持一个“道统”。也就是说为臣的并不是无条件地以现实中具体个别的“君”为绝对权威,他还必须以在历史上诸多圣王的政治实践经验和共识中形成的“道统”为原则。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荀子一方面强调圣王是礼义法度之源,另一方面他在《臣道》《子道》篇却又强调为臣者应当“从道不从君”;理解到荀子在割断了“天道”对“人道”的制约关系之后,仍然在理论上为儒家政治理论做出了以“道统”制衡君权的安排。 
    参考文献: 
    [1] 朱熹.论语集注[M].上海:世界书局,1936. 
    [2] 朱熹.孟子集注[M].上海:世界书局,1936. 
    [3] 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 梁启雄.荀子简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 谭嗣同.仁学[M]. 北京:中华书局,1958 
    [6] 侯外庐,赵纪彬,杜国庠.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初版1957). 
    [6] 刘师培.刘申叔遗书.[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影印本. 
    [7] 廖名春.荀子的智慧.[M].吉林:延边大学出版社,1992. 
    [8] 章炳麟.章太炎全集(卷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9] 杨朝明.国学新读本荀子.[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 
    [①]谭嗣同《仁学》, 北京:中华书局,1958,47-48页。 
    [②] 如侯外庐等认为:荀子“所谓‘后王’,指文、武而言……这是针对着当时的道家提倡伏羲、黄帝来讲的,故称文、武为‘后王’,然而文、武在儒家,原称先王……在这一点上,荀子完全保持着儒家的固有的立场。”见侯外庐等著《中国思想史》卷一,人民出版社,1957,577-578页。清人刘台拱、汪中、王念孙皆持此说。 
    [③] 如唐代杨倞《荀子注》曰:“后王,当今之王。”“后王,近时之王也。”杨倞注并引司马迁曰:“法后王者,以其近己而俗相类,议卑而易行也。”见中华书局《诸子集成》本《荀子集解》30页,51页。 
    [④] 如刘师培说:“盖开创为君,守成为后。开创之君,立法草创,而成文之法,大抵定于守成之君,如周之礼制,定于周公成王是也。”见《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影印本,948页。廖名春则进一步认为“后王”就是指文武之后的成王、康王。见廖名春《荀子的智慧》,延边大学出版社,1992,135页。 
    [⑤] 如梁启雄说:“后王、未详,似是指‘总汇’‘圣王政教’之迹的‘君师’,是一位理想的、‘德才兼备’的、有位或无位的圣人”。见梁启雄《荀子简释》,中华书局,1983,52-53页。 
    [⑥] 如章太炎说:“所谓后王者,上非文武,下非始皇帝。……故荀子所谓后王者,则素王是;所谓法后王者,则法《春秋》是。”(《章太炎全集》卷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7月,第7页。) 
    [⑦] 见杨朝明:《国学新读本·〈荀子〉》,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本文原载《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第79-83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