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古代武术理论对兵家理论的摄取(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国孔子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六、掌握主动   
    掌握主动是任何事情博得成功的关键环节。在战争中,掌握主动尤其显得重要,在很大程度上是取胜的一个保证。由是,孙武揭示:“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牵着敌人的鼻子走而不被敌人牵着鼻子走)。”[1]如此,“能战当战,不能战当守,不能守当走”[1],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由自己主动决定应对措施,从积极方面来说可以战败敌人,从消极方面来说可以保护自己免受损失。   
    这一真谛,也为武术理论家所领悟。拳谚指点武术人士:“遇敌所能,展己所长。”即主动地发挥自己的长处去对付对手,而不要被动地去应付对手的长处。陈王廷则说:“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16]换言之,跟对手搏斗时,招招要自己主动打出,使对方莫名究竟。   
    七、兵贵神速   
    战斗是瞬息万变的,务必快速才能很好地对付:防御敌人能及时抗击,进攻敌人能及时打得敌人手足无措。因而孙武提出:“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1]这就是常言说的“兵贵神速”,是行之有效的军事定律。   
    武术理论汲取这条定律用于指导练功,是谓“拳贵神速,劲宜发促”(拳谚)。少林拳谚要求:“手似流星眼似电,身似游龙腿似箭。”形意拳规定“七疾”:“眼要疾,手要疾,脚要疾,意要疾,出势要疾,进法要疾,身法要疾。习拳者具此七疾,方能制胜。”[11]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武术搏斗是急遽的,你来我往间不容发,快速方能主动打人,缓慢便会被动挨打。   
    八、先静后动,以逸待劳   
    快速对于军事是一般性的需求,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在防御时,军事理论讲究先静后动:“始如处女”,“后如脱兔”;讲究“以逸待劳”。为什么呢?这样一方面可以使自己力量充沛,另一方面既可以麻痹敌人,又可以使敌人劳顿,从而可以稳操胜券。武术基于其防御性的一面,也就有相同的理论,如拳谚说的:“以静制动,后发制人。”“以静待动,以逸待劳。”内家更主张:“静为本体,动为作用。”[11]其效用与军事上不无一致。   
    九、虚实交织、互相呼应   
    事物都有虚实,其各个部分都要彼此配合。战争自不例外,并且其中的虚实更加复杂,其各部分的配合更加紧密。基于此,兵家理论力主虚实交织:“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1]。所谓“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虚则虚之,实则实之”,虚实难分,变化莫测,使敌人摸不着头脑,不知所措,陷于迷惑。同时,兵家理论力主互相呼应:“故善兵者,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皆至。”[1]首尾中部协同一致,形成强大的合力,便可以克敌制胜。   
    这条行之有效的兵法,为武术理论家所吸收了,陈鑫即其代表。他将“虚实兼到,忽现忽藏。……实中有虚,人已相参;虚中有实,熟测机关”[14]作为太极拳的“经谱”之一,又倡导太极拳“击首尾动精神贯,击尾首动脉络通;当中一击首尾动,上下四傍扣如弓”[14]。形意拳练“蛇形”,也要求象“常山蛇阵式”。陈王廷更视“声东击西要熟识”为“拳经”的重要条款。  
    由上可见,武术理论的血液中融化有不少兵家理论,这大大地增加了武术理论的深度,并且大大地有助于对武术理论、武术实践的有效指导。   
    拳谚有言;“古来习拳知兵法,不知兵法莫习拳。”观之本文,信乎?   
    参考文献   
    1 《孙子兵法·计篇》   
    2 《尉缭子·武议》   
    3 《吕氏春秋·荡兵》   
    4 《左传》   
    5 《少林歌诀》   
    6 《史记·刺客列传》   
    7 《吴子兵法》   
    8 《水浒传》第28    
    9  诸葛亮《将苑·将材》   
    10 戚继光《纪效新书》   
    11 《形意拳谱》   
    12 李亦畲《太极拳论》   
    13 刘奇兰《形意拳议》   
    14 陈鑫《太极拳论》   
    15 武禹襄《太极拳论》   
    16 陈王廷《拳经总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