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古代武术理论对兵家理论的摄取(1)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国孔子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我国武术与军事武艺同源异流,并且始终交叉地发展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军事乃大武术,武术乃小军事。这种亲近的血缘关系,便使它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对此,还没有人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所以,笔者不揣浅薄,略加论述。  
    从先秦到清朝,我国的战争相当频繁。无数次的战争产生了许多卓越的兵家,结出了兵家理论的累累硕果。好些武术家便将若干兵家理论溶进了武术理论。主要体现于下列九个方面:  
    一、保国为民  
    孙武指出,用兵作战是“国之大事”[1],其目的在于“诛暴乱,禁不义”[2],“诛暴君而振(赈)苦民”[3],即在于保国为民,使国家、民众不遭受凶暴敌人的危害。楚庄王说:“武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4],表达了这个观点。这是兵家理论异常光辉的精华。它既反对用战争去侵犯其他国家,又反对用战争去实现个人野心,鱼肉人民。  
    武术理论汲取了兵家理论的这一精华,主张“为国出征把敌拿”,“济困扶危救众生”[5]”。许多优秀的武术家都奉行这个主张,为国为民而学习武术、施展武艺。剑侠荆轲即是代表。他反对暴秦鲸吞其他国家,想要“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6],前去刺杀秦王,英勇牺牲,谱写了一曲悲壮之歌,“名垂后世”[6)。  
    二、有备对无备  
    无沦做什么事,都要预先有所准备,才可能成功。作战更加如此,孙武说:“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Dc¨作战准备十分重要的一环,是训练军队,吴起强调“用兵之法,教戒为先。”[7],否则,军队仓促上阵,临阵磨枪,不但无法战胜敌人,反而会使自己遭到惨重的失败。  
    兵家这个理论,为武术家们所服膺。他们无不重视准备,谆谆告戒习武者“有备能制人,无备受人制。”“交口之前要考虑,动手之前要准备。”(拳谚)他们也无不重视训练,谆谆告戒习武者:“七十二艺须苦练,春夏秋冬不休闲;每天练习数百遍,持恒定然成好汉。”[1],正是由于这样,历代武林中涌现了许许多多的产手,他们能够克敌制胜。  
    自己要作好准备,对敌人则要“攻其无备,出其不意”[1]。这是兵家理论的一条完全正确的原则,用之方可获胜即“以虞(准备)待不虞者胜。”[1]所以,武术理论也力主用它,象拳谚说的“乘其无备而攻之,出其不意而击之。”优秀的武术家们每每照此行事,博得了胜利,正象《水浒传》描述他们的典型形象——武松打蒋门神那样:  
    “蒋门神虽然长大,近因酒色所迷,淘虚了身子,先白吃了那一惊,……怎地及得武松虎一般似健的人,又有心来算他。蒋门神见了武松,心里先欺他醉,只顾赶将入来。……武松先把两个拳头去蒋门神脸上虚影一影,忽地转身便走。蒋门神大怒,抢将来,被武松一飞脚踢起,踢中蒋门神小腹上,双手按了,便蹲下去。武松一踅,踅将过来,那只右脚早踢起,直飞在蒋门神额角上,踢着正中,望后便倒。武松追人一步,踏住胸脯,提起这醋钵儿大小拳头,望蒋门神脸上便打。”[8]武松有备而来,一下子将无备的蒋门神打倒了。  
    三、胆气当头  
    战争关乎着双方的生死存亡,是“死生之地,存亡之道”[1]。所以,不管是将帅还是士兵,首先都必须具有胆量、勇气,兵家理论便将胆气作为将帅的首要条件之一,要求他们“气凌三军,志轻强虏”,“勇于大敌”[9],同时将胆气作为士兵的一个主要条件,要求他们“必以胆为主”[10]。它认为“兵战之场,……必死则生,幸生则死”(勇于牺牲便胜利,贪图苟且便败亡)[7]。  
    武术搏斗虽然不象战争似的与国家、军队的命运息息相关,但也决定着个人或群体的胜负、生死,因而武术理论也要求武术家首先必须具有胆识、勇气,如拳谚说的:“一胆,二力,三功夫。”“放胆必成功。”[11]  
    四、智谋为上  
    军事当然要用武力,然而兵家理论却更崇尚智谋,所谓”上兵伐谋”[1],最好的用兵之道是运用智谋战胜敌人。因为一者运用智谋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既能战败敌人,又能使自己不受任何损失,那是“善之善者也”[1];二者“兵无常势”[1],战争是异常复杂、变化多端的,没有智谋,光靠猛冲猛打是不行的。基于此识,兵家理论要求军事家充分发挥才智,老谋深算:战前要研究、制定战略战术等,即“未战而庙算”[1];战时要随机应变,“因敌变化而取胜”[1]。武术理论同样将智谋置于武艺之上。它揭示武打的一个特点是:“微妙莫测变无穷。”(拳谚)因此,它认定:“有智赢,无智输。”(拳谚)它强调;“劲变招变,敌变我变。”(拳谚)“随人所动,随屈就伸”[12]。“不要站定成式,不可专用成法。或掌或拳,望着就使;起落进退,变化无穷;是用智而取胜于敌也。”[13]  
    五、知己知彼  
    打仗是双方的战斗,因而军事理论告知一切统帅,必须熟知双方有关的种种情况,据此决策。孙武说得好:“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1]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后来的将帅们,凡是听信孙武的话的便都尝到了凯旋的甜果,凡是违背孙武的话的便都尝到了败北的苦果。  
    对此,武术立论家们无不服膺。陈鑫即说:“外观诸人,内观诸己,知己知彼,百战百胜。”[14]武禹襄也指出:“以已依人,务要知己,乃能随转随接;以已粘人,必须知人,乃能不后不先。”[15]这是因为武术搏斗跟打仗一样,也是由双方进行的,既要对自己有个清醒、切实的认识,又要对对手的功力、长处与短处有所了解,这样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