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中国传统哲学概观(1)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哲学中国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作者:萧箑父  
    一、“早熟儿童”的哲学智慧   
    “早熟的儿童”(以及“粗野的儿童”、“正常的儿童”),乃马克思揭示人类童年不同类型的用语,可用以说明中国古代文明途径的特殊性,即指中国的古代,区别于希腊罗马,在铁器未发明、商业未发展、血缘氏族关系未瓦解的条件下,由父权家长制蜕化为宗族奴隶制而进入了文明时代。   
    文明途径的特殊性,制约着哲学智慧的产生和发展的特点:   
    (一)源于宗法沉淀,力求“明天人之际”。   
    天,作为自然和社会压迫力量的象征,无论是主宰之天,义理之天,或是自然之天,始终是哲学加工的重要对象,历代展开了天与人之间相互关系问题的一系列论争。在先秦,荀况总其成;在汉唐,刘禹锡总其成;在宋明,王夫之总其成,成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心。   
    (二)基于维新道路,特重“通古今之变”。   
    “人惟求旧,器非求旧维新”,氏族内部分化,公仆变为主人,保有公社外壳而演化为国家机器。这样的维新道路,使社会矛盾复杂化,历史长期处于新旧杂陈、方生未死之中,迫使思想家重视社会矛盾运动,突出研究否泰、剥复、因革、变化、和同、一两等范畴,形成了历史辩证法的优秀传统。   
    (三)立足伦理本位,注意“穷性命之原”。   
    宗法制下的宗族本位,普遍地重视人伦关系的调节与和谐;而人伦关系复杂,既有互尽义务的关系,又有单向服从的关系,因而要求每个人尽其在己,把伦理规范的实践内化为道德自觉。在哲学上展开了人性善恶、道德规范、人格理想以及“心性”关系、“性命”关系、“性情”关系、“理欲”关系等的认真讨论,涉及人的本质、人性的异化及异化的扬弃等问题。就总的倾向说,儒家维护异化的现实,道家反抗现实的异化,佛家在幻想中超越一切异化,但全都在探讨“性命之原”。   
    以上特点,集中表现为哲学的人本化、伦理化,既是传统优势,又具严重的局限。   
    二、传统哲学的历史发展   
    关于中国传统哲学的包容性与绵延性,各家都力求包容异己,“容、乃公,公,乃大”;“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物论可齐,并行不悖。   
    先秦诸子,互为采获。秦禁私学,汉黜百家,实际上私学流行、百家不废。佛学为代表印度文化传入,朝野欢迎,译介消化,融入传统。   
    因而,哲人之多,文献之富,学脉相承,多维互动,从未中断,举世无双。   
    关于传统哲学发展的几个螺旋:   
    (一)从远古到秦统一,第一个螺旋,乃中国哲学的奠基时期。   
    周秦之际的社会变革,促使思想大解放,出现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现存史料考索,确乎不下百家,孕育了后世各种哲思的胚芽。   
    就思维的逻辑进程言,从哲学的产生,经过春秋时期“天人”、“常变”、“和同”、“一两”等范畴的初步展开,《老子》一书作了小结;老、孔、墨各派分立,再经过战国百家争鸣,哲学认识在矛盾中反复加深,稷下道家提出“精气说”与“静因之道”,孟、庄分别继承而又超越之,惠施合同异,公孙龙离坚白,庄周齐是非,后期墨家辨知行,荀况在理论上作了批判总结,成为先秦哲学螺旋发展的逻辑终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