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舜庙 3.建庙、立亭、刻碑 上虞历史上对于孝行的褒奖有很多的形式。主要是建庙、立牌坊、刻碑、建坟等。通过这种形式,在民众中强化孝德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比如百官的舜帝庙、梁湖舜帝行宫、曹娥乡的曹娥庙(孝女庙)、丰惠南郊的朱娥庙、梁湖的“孝婆娘娘庙”、沥海的孝义祠、小越等地的孝子碑、孝子坟等。 舜帝为中国传统二十四孝之首,也是孝德文化的源头。上虞自古就有虞舜故里的传说,曾有两座专门祀奉虞舜的祠庙。一是舜帝庙。明·万历《新修上虞县志》等有关史料载:“上虞故舜封地,江海环带,山川盘郁,为浙东名邑,……龙山西尽有百官,临江有舜帝庙,庙前有重华石。”据《舜帝庙志》记载,舜帝庙由民众集资,始建于唐代。舜帝庙气势壮观,建筑雄伟,是江南名刹,与禹庙并称为浙江两大祀之一,是古代名震江南的道德圣殿和祭祀场所。二是舜帝行宫。旧时,梁湖的建有舜帝行宫一座,凡过往商旅中有身份者,均须到舜帝行宫中致祭,以示敬意。 曹娥庙,早年又叫灵孝庙、孝女庙,是为彰扬东汉上虞孝女曹娥而建的一处纪念性建筑。由于曹娥娘娘是五月二十二负父尸出水的,所以后人把五月二十二日作为曹娥娘娘生日,也就顺理成章地把这个日子作为曹娥庙的庙日。每当庙会,各地人士纷纷赶来,一是为了祭拜孝女娘娘,表达对孝女的崇敬之情;二是为了给自己的父母长辈与亲人祈福求平安;三是参与到热闹开心的庙会活动中去,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丰惠百东村有座小庙,供着一位朱娥娘娘。据传说:朱娥是北宋时期人,父亲叫朱回,母亲早亡,朱娥从小由祖母养育。一天,村里有个叫朱颜的无赖,无理与她祖母争吵,并拿起柴刀来砍年迈的祖母,眼看祖母生命危险,小朱娥毅然冲上去,双手抱住朱颜拿刀的手臂,用身体挡住祖母,奶奶趁机逃去。朱颜举起柴刀向她砍来,朱娥为保护奶奶的安全,被朱颜杀死。大家都被朱娥的孝心所感动,先是给朱娥塑像,安放在曹娥庙内。后来朱娥故乡的民众,又集资在丰惠百东村建朱娥庙。 此外,梁湖曹村有座“孝婆娘娘庙”,是人们为了表彰一位被屈死的孝顺媳妇,特地在井边造庙塑像,大家尊称其为“孝婆娘娘”。在五夫凤凰山麓,原有一座钱孝子墓,葬的是宋代孝子钱兴祖的墓。钱兴祖因家贫,母死五年后才下葬,下葬时有千只白鸟齐集墓前,两只白鹤前来助哀。现在,虽然墓已难觅影踪,但孝子碑尚在。 这些散落于民间的各种孝德遗迹,就像一个个矗立在人民群众心头的道德指示牌,随时提示着上虞的后人遵从孝道、履行孝德。 4.习俗和礼仪 传统习俗是众多民间文化形式中最具教化作用的一种形式。在上虞的民间传统习俗中,有许多的内容与孝德相关。这些民间习俗,分散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但都在有效地发挥着传承孝德文化的作用。 六十六块肉 上虞民间有这样一个传统:当父母年纪到六十六岁时,要由已出嫁的女儿送六十六块肉来吃。这六十六块肉要切成小块,由女儿家里烧好后送到父母那里。由女儿端送到父母手上吃。丈母娘则由女婿端送到手上吃。盛肉的大碗或钵头除了盖上碗碟之外,还有再覆以红布以图吉利的。 倘老人没有亲生女儿,则此角色常由干女儿和侄女们承担。民间相信,如果不是这样,那么父母今后的岁月就难保安康。现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六十六块肉也越来越小、越来越瘦。但这个尊老敬老的传统却一直保留了下来。 媳妇敬茶 在上虞丰惠、小越、皂湖、梁湖一带农村的一部分农户家里,还流传着一种过年习俗,那就是不管是不是新媳妇,只要公婆还在,每年的正月初一早上,必须由儿媳妇烧好一碗早点,如藕茶、汤圆、桂圆或荔枝汤等,用双手捧到端坐在堂前的公婆面前,亲切地叫一声“爷爷娘娘请吃点心”,等他们吃完了,再将空碗收拾掉,以示敬老之意。 此外,民间比较严格的称呼习惯,也让人们不断地强化尊老敬长的伦理道德观念,培养人们的孝德基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