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与富裕,是人生的处境,有些命定成分,而不完全是一个人可以掌握的。谁喜欢贫困的生活?孔子说得很清楚:“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谁又会排斥富贵?“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子贡是孔子门下言语科的高材生。善于使用语言的人,头脑一定比较灵活,所以孔子也曾说过:子贡做生意发了财。从贫穷到富裕,子贡有何体会呢? 《学而》篇中,子贡请教说:“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一个人能做到“贫穷而不谄媚,富有而不骄傲”,不知老师以为如何? 孔子说:“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 在朱注的版本中,所说的是“贫而乐”三个字。底下的注解是:“乐则心广体胖而忘其贫。” “心广体胖”一词出于《大学》。“胖”音“盘”,为“安舒”之意。原文是“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一个人快乐时,心身愉悦而可以忘记贫穷。由此可见,朱熹的“贫而乐”是要设法“忘其贫”。但问题在于:如何才可忘其贫? 以颜渊为例,孔子称赞他:“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渊的方法是忘其贫吗?或者,他的方法是:因为“有道可乐”,所以忘其贫。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所引述的正是:“不如贫而乐道。”必须加上“道”字,所说才较完整。子贡的体验是“消极方面”,用两个“无”字来自我要求: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孔子的回答是鼓励他转向积极方面:贫而乐道,富而好礼。所以接着子贡会引用《诗经》所谓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表示自己了解孔子的教学苦心,并因而得到孔子的赞赏。 此外就文句工整与语意充足来说,“贫而乐道”也胜过“贫而乐”。因为前者在任何地方对任何人来说,都像鼓励人“富而好礼”一样,具有完整的想法。但是,“贫而乐”三个字则有些不合常情,若是不谈“道”,则贫而乐是一件无法理喻的事。 《庄子‧让王》谈到孔子“穷于陈、蔡之间”,其结论则是:“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德(得)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庄子属于道家,他对儒家的看法,有旁观者清之妙。当然,庄子所说的“道”与孔子的“道”并非一物。 既然如此,我们面对古代“集解本”(魏何晏所编)的“贫而乐道”,与南宋朱熹“集注本”的“贫而乐”这两种不同的版本时,要如何选择不是很清楚了吗?这不是“增字解经”,而是原本即有个“道”字。 孔子教学生“志于道”,他所谓的“道”是指人类共同的正路,就是要真诚面对自己及修养自己,同时认清人我之间的适当关系(如五伦),再努力尽其在我予以实现。贫穷时可以检验自己的行道之心是否坚定,此时以道为乐,自可超越及化解贫困的压力。等到进入富裕阶段,就以同样真诚的态度“富而好礼”。礼讲究一定规格,富人才有能力一一顾及。 作者:傅佩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