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功立业与心灵自由 从上面讲的我们可以看出,老子是以无为求有为,庄子是以无为求无为。那么,禅宗是什么?以有为求无为。老、庄、禅刚好是一个辩证法的发展关系。为什么会有禅宗这样一种思想?这就是我前面讲的那个问题,尽管老庄一再地讲无为,但是作为人也好、作为社会也好、作为民族也好、作为国家也好,是不可能无为的。那么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冲突?于是就有了禅宗。 真正的禅宗是在唐代出现的,因为隋唐之际有一个重大的政治体制改革——科举制。我们都知道国家的干部制度是一个大问题。秦汉实行的是“察举制”,就是由组织部门到地方上去考察,或者由地方上向中央推荐。察举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东汉末年一首民谣说的“举孝廉,父别居”。推荐这个人是孝子、是廉士,结果他跟他爸不住一块,说明他根本就是个不认爹娘的东西。所以到了三国的时候,曹操就提出“唯才是举”。到了曹操的儿子曹丕的时候又改了制度,叫作“荐举制”,也叫“九品中正制”,规定由专门的官员推荐人才,然后把这些人才拿来分成九等,叫九品。这个制度实行下来的结果是什么呢?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因为来评的人就是高干,他把高干子弟评为上等,普通老百姓评为下等,或者不评等。所以到了隋唐就又换制度了,叫科举。“科”就是考试、科考,通过考试来推荐官员叫科举。这样一来的结果是什么呢?任何读书人都有了做官的机会。第二个结果,就是这个时候的官是真正能上能下的,这个时候摆在读书人面前就有了一个问题,如果你的仕途顺利当然没有问题,但如果你的仕途上不顺利怎么办呢?我想起孟子的话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儒家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请问如何独善其身?请问如何求得心理上的安宁呢? 在这样一种制度下,禅宗应运而生。 佛祖发了一个誓:普度众生。这就有一个问题了,普度众生可不可能?如果普度众生是可能的,那么有一个前提,就是众生必须有佛性,否则你不可能度他。所以禅宗有一个观点,叫作众生皆有佛性。那不光是人,阿猫阿狗都有佛性。众生皆有佛性,我才能度他。这是第一条。下面我们要问,既然众生皆有佛性,他怎么就不是佛呢?佛教也要回答这个问题。禅宗告诉我们,因为他们执,什么叫执?就是认死理,一根筋转不过弯来,执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就是迷。执则迷,迷则不悟,叫执迷不悟。不觉悟所以他是众生,成不了佛,也就是说佛与众生的区别在于悟与不悟。你迷糊,你本来是个佛你也变成众生了;你觉悟了,你本来是个众生你就变成佛了。觉悟需要多少时间呢?刹那之间。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为什么要有这句话?因为他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众生皆有佛性,才可以普度。既然众生都有佛性,我们就会问一个问题,坏人有没有佛性?有!这叫有慧根。你必须承认坏人也有,否则你的众生皆有佛性就不能成立,那坏人怎么成佛呢?放下屠刀。只要你放下,所以也叫作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既然只要这一下、一刹那,那以后结论是什么呢?该干嘛你干嘛!你要知道唐代的那些知识分子,韩愈、柳宗元、白居易,这些人他们还是很想有所作为的,他们也要解决人生解脱的问题。他们要在官场上出出进进,就要解决这个问题。 禅宗解决了他们的问题,我该干嘛?我该当官我还当,我该做事我还是做,关键在我的心灵是不是自由的。我的身体可能不太自由,人在官场是身不由己,身不由己,心也不由己吗?你心要“由己”啊!不过,你现在心不由己也不要紧,将来你退休的时候还可以立地成佛,它不就解决了?所以禅宗的高妙之处,就是它按照辩证法的这样一个思路。它对这个世界做了彻底的否定,由于彻底,所以当它否定了一切以后,就变成了一切都可以不否定了,这是辩证法。所有的都否定了以后,就所有的都可以不否定了,也就自由了。 所以禅宗的得道途径就是该干嘛就干嘛,这就叫作以有为求无为。实际上就是说,你什么事情都可以做,你该做的都可以做,没有关系,但是不要偏执,不要认为非得到什么、非得当多大官、做到什么级别。没有这个执迷的心思,人就自由了。这也就是为什么禅宗出现以后,一直为中国知识界所喜爱的原因。 (易中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