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儒教的生死之说(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儒学中国 佚名 参加讨论
4)修身俟命,敬始慎终 
    敬始,就是恭敬严肃地对待生;慎终,即谨慎,慎重地对待死。人道就是生死之道,生而得其善始,死而得其善终,则人道可尽。尽人道则可尽天道,尽天道则与天合德,与天合德则与鬼神合其吉凶;与鬼神合其吉凶,则得其善终。荀子曰: 
    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 
    故君子敬始而慎终。[14] 
    那么,如何才能敬始慎终呢?善其生者善其死,善其始者善其终。欲善其生者修其身,欲善其死者俟其命。君子修身俟命以善生死。 
    修身之道以为善去恶、穷理尽性为要务。人道本于天道,人性本于天性,事理本于天理。天道落实于人世间即为人道,人道就是仁义礼智之性;是良知,是明德;是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五伦”之道;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之道;是仁政、德治、家国天下之道。修身就是修人道,就是悟人道、守人道、行人道、弘人道。人道本于天道,故修人道就是修天道。 
    人在有生之年若能致良知,明明德,为善去恶,尽仁义礼智之性,守“五伦”“四端”,以家国天下为已任,就能够修得人道,也就能修得天道。能尽天性,明天道,循天理,就能与天合德。孔子曰: 
    朝闻道,夕死可矣。[15]  
    这是参通天人,贯通幽明,彻悟生死的究竟之语。天人之道,幽明之道,死生之道,一以贯之。闻其道,则参通天人,贯通幽明,知天知人知鬼神,知生知死知幽明。穷理尽性,就能天人幽明一以贯通,就能与天合德,与鬼神合其吉凶。如此,则死得其所。明于道而可安于死,故朝闻道,夕死可矣。若不闻道,则理不能穷,性不能尽,天人之际不能参,幽明之际不能究,死生之道不能明,鬼神之吉凶不能合。生,则不知其所由,不知其所守;死,则不知其所往,不知其所之。 
    不闻道,我来自何处,又将去向何方?不知不晓,死后的世界将是个什么样,将有什么样的结果和命运,不明不白。怎能不畏惧?道之不闻,何敢死耶?故闻道,则可安死。 
    既为天子,则不可不知天意,不可不顺天命,不可不循天理;既为圣徒,则不可不明圣教之旨,不可不闻圣人之道。修身以俟天命,全其生以全其死,敬其始以慎其终。凡我天子圣徒均应致其良知,明其明德,守仁义礼智之性。生,则修身以尽人之道,合天之德;死,则归太虚为神,俟天命得以再造,重新参与宇宙大化,获得永生。 
    5)惜身远患,不避义死 
    人之身,乃父母所赐;人之性乃上天所赋。善吾生者,首先要珍惜生命,热爱生命,重视生命,不能轻易言死,更不能随意赴死。远离祸患是最基本的善身之道和全身之法。见祸而不远,知患而不避,就是不珍惜生命,就是逆天背道,是不孝之行。故《孝经》开篇即云: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16]  
    惜身自爱,远祸避患,珍惜生命,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大的孝。故圣人告诫我们,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天道以仁义为本,上帝以慈爱为心,对万物尚有一颗仁爱之心,而何况于人乎!对生命的珍爱与重视是儒教的基本教义,也是天心圣德之所系。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见祸而不远,知患而不避,其死轻于鸿毛。亡身货利,铤而走险,为一已私欲而死,亦轻于鸿毛。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者,其死重于泰山。死得其道者,死得其所。荀子曰: 
    君子“畏患而不避义死”。[17]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丹心是什么?丹心就是赤子之心,是忠义之心,是大公无私之心。丹心就是道心,是仁义礼智之心,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家国天下之心。留取丹心在,其死即为义死,死得其所,重于泰山。故君子圣徒远患而不避义死。不避义死,谓之勇。“仁智勇”为儒教“三达德”。所谓达德,就是至德,是最高的道德。义死就是至德,是最高之德。儒教之所谓勇,非匹夫之勇,更非小人之勇,乃君子之勇。小人之勇,为一已私利,铤而走险,亡身殖货,见小利而亡命。匹夫之勇,则为无智之勇,是非不明,轻易蹈死,或心浮气燥,乘一时之快而舍生忘死。君子之勇,大仁大义,大智大德,不惜一已之身而循大道,成大德,取大义。君子至公至大,无私无欲,无所畏惧,坦然面对死亡。正因为如此,儒教视君子之勇为达德,视义死为至德。孟子曰: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18]  
    对生命的珍爱与不避义死的凛然无畏,构成了儒教君子圣徒厚德载物,天行刚建,生死如一的特殊人格魅力,也构成了儒教于生死大道的基本教义。大义所系,视死如归,方为儒者气节;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才是圣徒品格;为循大道,不避义死,方显天子真性情。 
    6)失得勿恤,往有庆也 
    悦生而恶死,乃人之常情。但这只是闻大道悟大道之前的人之常情。《易经》曰: 
    失得勿恤,往有庆也。[19] 
    “恤,忧也,收也”,“庆,行贺人也”(《说文》)。其意是说,失去所得,不要忧虑,也不要想方设法去收回来。顺事而去,循理而往,往则吉利,必有喜庆祥瑞降临。 
    人的生命,得之于天命,亦失之于天命。人之生,为天恩所赐;人之死也是天命所归。有生有死,有聚有散,这是天命使然。无论贫富贵贱,智愚贤不肖,概莫能外。失去肉体生命无须忧虑,更不要企图以人力去改变天命。聚散生死皆是天命安排,死是每个都必然要面对的。凭人力以求“长生不老”是不可能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参明生死,坦然以对,失得勿恤。只要我们有生之年得闻大道,修身俟命,尽心知性以知天,为善去恶以尽人道,就能参通天人,贯通幽明,知生知死;能就与天合德,与鬼神合其吉凶;就有仁兽来贺,有祥瑞降临;就能沐上帝天恩得以再造,得以重新参与宇宙大化过程,获得生命的永恒。得道归天,善始善终,这对人而言,是莫大的幸事,有什么值得忧虑的呢? 
    彻悟大道,就能知生知死,视幽明不贰,始终如一,不为生死所动。阳明先生说:“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20] 生死的焦虑是人最基本的焦虑,生死的问题也是人生命中的大问题。不彻悟生死之道,人就永远不可能去除畏死之心与怕死之念。惟有究明生死,知幽知明,人才能“以生死为本分事”,从而摆脱畏死之心,坦然面对死亡;才能真正做到死于安乐,死于宁息。至于如何“再造”,这是天命所在,凡人不必妄加测度。惟有修身修德,为善去恶,以俟天命。但无论如何,只要我们尽人道以合天德,就能伸升为神,沐上帝再造之恩,重新参与宇宙大化。闻道而死,则“往有庆也”;得道归天,就能获得永生,就有祥瑞降临,有仁兽来贺。没则宁矣,死则安矣!幸矣! 
    马一浮先生临终之际曾留下一首绝笔诗,这首诗用精炼的语言和优美的意境对儒教生死之说作了阐释。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究明生死,得成大道之后,面对死亡时的坦然与安乐,以及即将重新参与宇宙大化过程的兴奋和愉悦: 
    乘化吾安适,虚空任所之。 
    形神随聚散,视听总希夷。 
    沤灭全归海,花开正满枝。 
    临崖挥手罢,落日下崦嵫。 
    注释 
    [1]《礼记·祭义》 
    [2]《论语·先进》 
    [3]《二程集》 
    [4]《易经·系辞上》 
    [5] 张载《张子正蒙·乾称篇下》 
    [6] 张载《张子正蒙·太和篇》 
    [7]《礼记·郊特牲》 
    [8] 张载《张子正蒙·太和篇》 
    [9] 张载《张子正蒙·太和篇》 
    [10] 张载《张子正蒙·乾称篇上》 
    [11]《荀子·大略》 
    [12] 张载《张子正蒙·太和篇》 
    [13]《易经·系辞上》 
    [14]《荀子·礼论》 
    [15]《论语》 
    [16]《孝经·开宗明义章》 
    [17]《荀子·不苟》 
    [18]《孟子·告子上》 
    [19]《易经·晋卦》 
    [20]《王阳明全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