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云:“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像帝之先。” 在这一章中老子将道解释的更加清楚,老子基本的哲学思想体现在其中,这就是:道,是空虚无形的虚无,或者说是非具体的存在,但它的作用是无穷的,是万物的主宰,或者说主宰着万物的变化。 这里,道主宰着万物,而不就是万物,道与物是两种不同的存在,这就是二元论哲学的基本观念。 “吾不知谁之子,像帝之先。”这句话,蕴含着伟大的思想,即没有对上帝和神仙的迷信和崇拜,这是中华文化几千年来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区别西方和其它宗教文化的一种重要思想。 正因为中华文化当中没有迷信和崇拜,没有崇拜和迷信的偶像,它才可能容纳其他文化,容纳了其它宗教文化的传入,并且在容纳的过程中进行交流和融合,于是融化了一些外来民族和外来文化,例如,只有在中华文化中众神是平等的。这是一个极为可贵的道理和文化现象,自古以来,为了维护自己崇拜的偶像的最高神圣地位,引发的无穷圣战,是人类社会野蛮阶段的一种重要现象,也是根本的原因,至今仍在延续着。 也不能一味的夜郎自大,宗教文化是人类共同的创造,它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对假恶丑的震慑作用等等是无以替代的。中华文化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特例,它不是将神灵作为最高统治者,所以,就有人趁机取而代之,形成了最为悠久的独裁和专制文化和政治体制。 至今,西方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们怎么也搞不明白,西方先进的自由民主文化怎么到其他地方就变了味,甚至是冲突不断呢?以上就是它的最重要原因。 第十四章云:“视而不见,名曰夷;听而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在这一章中,老子进一步把“道”是什么讲得清清楚楚,着重阐述了它看不见、听不着、摸不到、无状无象的特性,似乎是专门针对持有唯物主义哲学观念的人作的说明(当时肯定也有只见物而不承认道存在的人),所以,今天持有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人们应当从这一章中认真领悟“道”的实质。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巅峰,这是哲学的终极思想追求,也就是对自然本源的追求,有了它,老子的二元论哲学体系就确立了。两千多年来,没有人能撼动它,就是因为它扎根于终极思想中的哲学体系是无法撼动的,同时,没有从终极追求的思想出发,也无法真正理解老子的哲学,这就是老子哲学思想至今不被人们理解的根本原因。 没有终极思想追求的哲学成不了体系,没有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勇气也不可能超越和发展。老子承继了《易经》中的哲学思想,更重要的是,他完成了超越和发展的伟大成就。 中华文化几千年,只有孔子被尊为圣,老子被尊为神,因为孔子在哲学的人学上卓越的创建,老子则是在哲学的本体论即神学上的卓越创建,天上的神灵高于人间的圣人,其中与权力和金钱没有任何关联,古人对哲理的理解其实比今人高明得多。个中奥妙,尚须今天的人们细心深刻品味。 第二十一章云:“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对于这一章的解释,有人认为这正是道是物质的根据,大多数学者不这样认为。我们认为,这里老子说明了道与物的密切关联,而且,这种关联很难以语言表达清楚,所以,使用了极为含蓄的词汇和语言,并且反复和颠倒使用,强调了所说明的对象的抽象性,在老子所处的时代,语言和文字的表达远不如今天丰富,所以不得不使用含蓄的词汇,他的困难也是当今哲学界共同感受到的难题,即生活语言、科技语言、文学语言都难以表达哲学思想,所以,哲学著作给与人们的印象是晦涩玄奥的。 老子这里也似乎表达了一种思想,既是许多人都不理解道是什么,也不理解道与物两者的关联,所以说,“自今及古,其名不去,”并且以此“以阅众甫”,即以那样错误的认识审视世界的起源。但是,为什么我知道世界的起源呢,为什么我知道世界起源时的状态呢?因为我知道道是什么,以及它与物的关联。最后的“此”,解释为道与物的关联,整体就通顺了。 我们的二元论哲学当中所遇到的一个最重大的困难,也是道与物两者的关联问题,不但这个问题是十分困难的,而且,语言的表达也是十分困难的。 在康德哲学中,对此的描述和表达也是难以理解的。对它的翻译也是困难的。 老子的这一章也难以用今天的语言翻译。 道是抽象存在或者名之为虚无存在,与具体存在的关联也是抽象的,老子感悟到了它,并且开创了二元论哲学,也最清晰地描绘了二元存在,应当被祭为二元论哲学的开山祖师。 古往今来,世界各地许许多多哲人感悟到道的存在,但是,或者成为唯心主义,或者成为宗教哲学,唯有老子,对二元存在的认识清晰而且自信。 第二十五章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具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一句“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容易被人们误解,其实句中的“物”,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东西,而“天地”,则是指天地万物,这样理解和翻译无论从逻辑上或是从语言上都比较通顺。主要的是不能误解这里用了“物”这个词,就说明道就是物。而且,后面说“先天地生”,就又将它与天地万物区别开了,所以,硬是将道说成是物,实在太牵强了。这里的先,不仅是指时间,还指逻辑上的先后。“混成”,说明了道是复杂的或者说是相互关联的存在,而不是单一的孤立的存在,“先天地生”,是说先于我们所在的天地万物而存在,或者说在混沌未开之时已经存在,这是道的两个重要特性。“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这是道的另一个重要特性,即道是不变的,不受时空物的影响,是独立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今天的人们普遍称道的伟大思想,他指出了人类认识的最高层次就是与自然的契合。这里的“法”,应当是效法和遵循的意思,这句话的前后意思才通顺,人是效法和遵循地的,地是效法和遵循天的,这十分符合农耕时代人们对人和土地以及地和天的关系的认识,天是效法和遵循道理的,道理是效法和遵循自然的。 西方哲学和宗教哲学在探索自然本原当中,是以人自身或人的思维为出发点的,所以,最终总是陷入不可知论或者神秘主义之中,即便是所谓最彻底的唯物主义,也是在思维和物质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上打转转,而极端的唯心主义,则是荒唐的以人自身的意志为第一性的。所以,西方哲学一直不能够超越自我,也就不可能最终摆脱不可知论和宗教的束缚。中华古典哲学在这里显示了独特的优越性。 而中华文化则应更多的学习西方和宗教文化,西方文化极度的严谨、缜密、细腻、深刻,宗教文化的敬畏精神等等。如此,才符合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即交流、融合、发展。 第四十章云:“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一章所蕴含的思想极为丰富。 “反者道之动”,是指任何事物都有向对立面转化的趋势,也指任何事物都有相对立的事物,这是因为道的作用。这种思想是《易经》中阴阳学说的语言再现并且是超越和发展。 “弱者道之用”这句话,说明了道是一种软力量,是一种虚无的力量,这又是道的一种特性,即相互作用,作用和反作用等等。“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应当解释为天下万物生于有形的物质,或者说是天下万物是由有形的物质变化而来的,而有形的物质则是生于无形的道。这里的有与无,与第一章中的有与无是相同的,是前后呼应的。 “有生于无”这句话,很难使人理解,其实,无形的道并不能生出有形的物,但有形的物质的生成和千变万化,却是由无形的道创造或者掌控的,或者说,有形的万物的生成必须遵循道,就像说人类发明和制造了汽车,其实人类只能使用自然当中原有的物质并且还要根据科学技术的诸多道理才能把它制造出来。 第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老子文中的“生”,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创造或者掌控的意思,“道生一”和“有生于无”都是这个意思;另一个是产生出来的意思,“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这个意思。创造出来与产生出来,都是变化或发展的过程,但又有着本质的不同,从无到有,是质的变化,从少到多,是量的变化,虽然也包含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也仍然是量的变化。老子的意思是道从无创造或者掌控了有,有从一产生出来多,从简单产生复杂。这是道的又一特性,即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句话有着深刻的内涵。一是老子思想当中的《易经》哲学,即阴阳思想,“万物负阴而抱阳”这句话毫无疑问就是这样的思想,天地万物都包含有阴阳二气。二是老子对创造和产生过程,即天地万物变化过程的理解,“冲气以为和”,阴阳二气相冲,达到和谐的境界,就预示着新事物诞生。这也是老子哲学思想在超越《易经》哲学的同时又在它之中的明显印痕。这是中华传统文化当中“和而不同”、“和为贵”思想的源头之一,是与斗争哲学完全不同的。 老子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其著作和思想,不仅只是语言的过于简洁,更是由于认识尚处于朦胧与模糊状态。与古希腊同时代的大师们相比,虽也大气磅礴,却缜密细腻不足,这是引起后人多种不同理解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后人理应超越的。言及此,是为了既不夜郎自大,也非自暴自弃。 结语 中华古典哲学从伏羲的八卦、周文王的《易经》到老子的《道德经》即完成了它的初创阶段,或者说是草创阶段,也从此奠定了中华哲学和中华文化的深邃而且扎实的基础。遗憾的是,至今为止,几千年来他们的后人所进行的都是对他们的诠释,而且几乎都没有理解其中深邃的真谛,所以,没有得到超越和发展,成为哲学理论经典。大气磅礴的气魄失传了,精微细腻的作风又没有创建出来,新的神或圣一直没有诞生,而且,逐步背离了它的根。也因此,中华民族灾难和耻辱连绵不断的袭来。 西方哲学从人自我和人的思维出发,探索自然的本原,经历了两千多年多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许许多多文化大师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发现了人、发现了理性、发现了自然,创建了辉煌的科学民主文化。但是,由于不能超越自我,几千年来,陷入不可知论,神秘主义,以至在宗教的崇拜和迷信中难以自拔。 中华哲学则从它的开端即伏羲的八卦图开始,就完全超越了自我,老子更是以八卦和易经的思想出发建立了“法自然”的哲学思想,他从自然出发探索自然,没有不可知论,没有神秘主义,建树了一个没有宗教崇拜和迷信的文化体系。即便是后来出现和传入的多种宗教,在中华文化和哲学面前,从来没有走上主流地位。 今天,在西方的自由民主文化已经成为世界的主流,并且中华民族已经沐浴在西学东渐的晨风暮雨中,许多人认为拿来主义或全盘西化应当是简洁之途,但是,历史已经无情的告诉人们简单化是幼稚的表现,而且是行不通的。 这里,从东西方文化的基因中终于找到了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所以: 集古今中外之大成,创大中华(地球村)之新文明 也即重整文化、再塑信仰,才是中华文化启蒙的正确之路,但是,这是一个艰难的,需要许许多多哲学和文化大师默默耕耘和创建的历史过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