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自律的涵养路径 道德自律能力既系于己,就得先认识自己,摆正自己。马克思对于人的考察,总是同时关注两个方面:独立的存在与关系中的存在。前者体现着人的道德性,为满足自身需要而斗争;后者体现着人的伦理性,为争取他者承认而斗争。这两个方面分别从两端展开,构成通往道德自律的路径。 其一,个体的人作为道德性存在,总是具有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感性存在者的利益需求。科学的道德自律之途,尊重每个人合理谋利,但反对贪欲和利己主义。从贪欲中解救出来,冲决道德自律之障碍,就是开展行为上的道德解放,构筑通往道德自律的路径。二是作为理性存在者的自我实现。道德解放将自己从利益中解放出来,转而追求人生的圆满。圆满的人生是丰富多彩的,也是自由全面发展的。将沉醉于贪欲中的人们解放出来,就是希望他们摆脱外物的奴役,在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中实现自我。 其二,个体的人作为伦理性存在,总是具有两个方面:一是独立自足,以为道德自律提供主体性前提。道德自律必须有独立人格。然而,行动者目中无人,无视其他伦理存在,就会导致本体论的个人主义。这样组成的社会冷淡无情、法治无着、预期无望。破除个人主义,就是要开展生存上的伦理解放,学会与他人共生共荣,构筑通往道德自律的路径。二是伦理关系,以为道德自律扩展实践的范围。伦理解放将人从唯我中解救出来,不再执著于我之己身,而是进入多层次的伦理实体,成为广阔伦理关系中的一员。广阔丰富的伦理关系,是伦理解放后的归宿,也是人真正的本质。 道德自律本是日常功夫,须臾不可偏废。道德自律所以重要,亦在于其日常性、平常性。当今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需要创新道德自律的涵养方法,力行道德自律,形成道德自律的良好风尚。 道德自律的涵养方法 道德行为检验道德自律能力,一念之间而分歧途两界。曾国藩有言:“同一事也,初念公正,则为君子,转念私利,则为小人。”为善为恶发于内而形于外,全凭能否道德自律。道德自律涵养之法,在于修心、修行、修事。 一是正心。心为道德之本,为善为恶之关,心正则自律成。正心的根本使命在于,既内化普遍的道德观念,又外化冲动的道德情感。知与行构成正心的正反两面,通过正心而实现知行合一,使道德自律能力化为现实的行动。因此,化解“知而不行”道德时艰,熔化无动于衷的道德冷漠,适宜从正心诚意开始。正心之法,在于学而知道德,感而欲行善,省而知耻辱。 二是饬行。行为心形于外,道德法则之守,伦理秩序之范。每个人行为端正,正当合理合法,才能形成有自由的秩序,并分享有秩序的自由。围绕自由与秩序的理想,每个人应该自觉克己饬行。日常行为领域,饬行需谦恭礼让,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公共生活领域,饬行需遵守公共道德,捍卫制度正义。无论何时何地,慎微、慎染、慎独、慎行、慎始、慎终,皆为入道德自律之方。 三是历事。事为心行之总,自我实现之成,社会伟业之功。心与行合于事,应事接物而修身,故“事上磨练”为涵养之法。王守仁曰:“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事分禁止之事、必须之事、提倡之事,从而约束自己绝恶、守规、行善。世路风霜、世情冷暖、世事颠倒之时,尤其是事上磨练之境。事上磨练,贵在日新。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日新不已,终能道德自律,终成道德之人。 正心、饬行、历事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涵养道德自律能力。道德自律能力为道德自律行为之本。道德自律的行为养成道德自律的习惯,道德自律的习惯形成道德自律的生活,道德自律的生活化成道德建设的社会资本。因此,人人都负有不懈涵养道德自律能力的自然义务,人人都应为和谐社会的伦理秩序添砖加瓦。 (作者:黄显中 单位: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