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周易雅正》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周易》(58)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天涯社区 佚名 参加讨论
六二:过其祖,遇其妣。不及其君,遇其臣。无咎。
    对应中孚九二“我有好爵与尔靡之”的邻里融洽,具体写如何处理邻里、邻国关系。
    祖,祖父,指一家族年长而权威者。妣,祖母,指一家族年长而慈柔的女主人。
    有什么纠纷,先别找这个家族的最后决策者,而先与其女主人沟通解决。
    对于宗国呢?有什么纠纷,先别找君侯这个宗国的最后决策者,而先与其臣宰沟通解决。
    此无咎是说不要违背了以上原则,要尽量低调处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象》曰:“不及其君”,臣不可过也。
    要象老百姓打官司一样按程序从低往高来,不可越过臣宰这个管辖层次直接上告君主。
    九三:弗过防之,从或戕之,凶。  
    对应中孚六三“得敌”,具体写处置这类事件的要领。
    弗过,不过越。防之,加强防守,随时防备对方的攻击。
    指首先要保证自己不过越,不去侵犯别人,同时也要加强防备,以免被别人侵袭。
    从,随行,跟随。或,某人。戕,残杀、杀害。
    如果听从某些人的煽风点火,放任、纵容某些好斗分子去争勇斗狠,就会导致事态一发不可收拾。
    指平时要加强防范,面对挑衅者,不可由着性子来,要顾全大局。
    《象》曰:“从或戕之”,凶如何也?
    这样冲动,其凶会是怎样的呢?凶不可测也。
    九四:无咎,弗过遇之,往厉必戒。勿用永贞。
    宗周四周小国林立,还有游牧民族经常抢掠,利益冲突是难免的。
    遇,相逢、会面。
    如果我们没有过分,没有去抢别人,却遭到别人的抢掠,我们的人财物遭受了损失,怎么办呢?
    厉,危险,在此形容双方交锋时的激烈场景。
    如果去把被抢走的人财物抢回来时,发现对方人多势众而难以下手,就一定要有所戒止,不要因此引发大规模冲突。
    永贞,前面说过,咱们统一转译为理想,从长远打算、为了心中统一天下的理想,不要轻举妄动。小不忍则乱大谋也,忍字就是心上有把滴血的刀。
    爻辞描述了这样一个画面:宗周的百姓正在自由自在的劳作,却遭到游牧人群的抢掠,这时如果解救艰难,就不要贸然出击,一切从大局出发。从这里可以深切体会到卦名为什么叫“小过”,这个时候,很难做到中而不过的。
    《象》曰:“弗过遇之”,位不当也。“往厉必戒”,终不可长也。
    没有过越而遭遇侵犯,是因为我方防卫不到位。
    终不可长,结果不能太长,意思是如果不能速战速决,就要停止行动。
    六五: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公弋取彼在穴。
    对应中孚九五“有孚挛如”凝聚同道,这里具体写“有孚挛如”不是盲目的,要有清晰的战略目标。
    浓厚地乌云积聚在城邑的西边,天色都暗了,但雨却没下来,似乎在等待什么。
    公,共同,公众。弋,系有绳子的箭。
    大家等待在兽穴边,野兽一出来就猎杀之。此即为“有孚挛如”的目的所在。
    密云不雨,比喻引而不发,等待恰当的机会。取彼在穴,比喻将纣王堵在朝歌抓住。
    云在西郊,向东行也。不断积聚力量,等待灭商的时机。
    《象》曰:“密云不雨”,已上也。
    浓云已经在天上,比喻箭在弦上,只欠东风。
    上六:弗遇过之,飞鸟离之,凶。是谓灾眚。
    对应中孚上九“翰音登于天”,进一步指出时机的重要性,在实力不足的情况下绝不能轻举妄动。
    弗遇,没有碰面。过之,过越自己的原则。
    没有遇到情况,没有出现机会而主动出击的话,怎么样呢?
    离,分开,分别。飞鸟就会逃离。
    这又是一幅图景,此时的飞鸟已经不是初六时的文王,而是文王的猎物商纣王:猎人正接近觅食的小鸟,还没找到合适的角度就一箭射去,鸟儿受惊飞跑了。
    对于商纣,“弗遇过之”犹如打草惊蛇,反而会被反咬一口。所以说,这就是自取其灾。
    《象》曰:“弗遇过之”,已亢也。
    之所以会没有理由而征伐,是因为头脑已经被冲动占据,失去理性了。
    难点提要:
    本卦基本没有疑难字句,只要透过字面理解其义即可。比如:“六二:过其祖,遇其妣。不及其君,遇其臣。无咎。”
    为什么要“过其祖,遇其妣。不及其君,遇其臣”呢?这些光从象数和义理是读不出来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