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丰其沛,日中见沫。折其右肱,无咎。 沛,古同“旆”,旌旗。西游记里有一段孙悟空请哪吒装天的故事,哪吒借真武大帝的皂雕旗把日月星辰遮蔽,使得昏天暗地。这个旌旗蔽日即“丰其沛,日中见沫”。 草席为虚,旌旗就是实了。试图一口吞下,有燥进之嫌。 急速扩张势力,势力之大就象中午时分日光被遮蔽而能看到小星星那样。 右肱,即右臂也。 右臂是怎么折断的呢?卦爻辞都不见具体描述。笔者试做分析如下: 六二是姬昌得救后闷头积蓄的时期,相当于革鼎之时,期间有虞、芮归附等事迹。但紧跟着,姬昌连年用兵。攻耆、邗后,借口密人侵阮,西伯帅师伐密,而伐崇整整用了三年。史书记载的这些都是文王的丰功伟绩,但作为一个仅仅经过三年革鼎的国家,却又连着三年对多国用兵,特别是崇侯虎之实力尤盛,这对西岐本身与其友邦都是很艰难的事情。姬昌如此急功冒进,有其不得已的想法,一是七年囚困使他有迫切发展的渴望,二是岁月不饶人,此时姬昌已经70多岁了,希望在有生之年尽量多做些事情。心情可以理解,但此时如此力度的震艮用兵毕竟有违常则,有得必有失,你强行推进,就难免有所损失。所以“折其右肱”笔者认为是这三年征伐中受到的某种挫折,比如折损大将之类。旅九三有个“丧其童仆”,这“童仆”是旅六二得到的,自然是虞、芮等小国,在旅九三时他们却又弃周而去,说明这三年姬昌的过度用兵其实是不得人心的。打了三年艰苦卓绝地战争,文王明白这样子下去是无法灭商的,于是及时进行了修整,此即九四的渐归妹时期。 无咎,不要犯过失。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在国力还不够强大时,不要这样急功近利。 《象》曰:“丰其沛”,不可大事也。“折其右肱”,终不可用也。 大事,在此暗指灭商。可以先清理周边,为灭商做些准备,但不可直接兴兵伐商。 “终不可用”之“终”,是指兴“大事”时,现在损失了右臂,以后兴举大事时就无法使用了。 九四:丰其蔀,日中见斗。遇其夷主,吉。 吃亏之后,继续暗自发展,酝酿壮大。天狗吃日,势力又恢复的象巨大的草席那样遮住天空,使得中午都能看见星斗。 夷,消灭、伤。夷主,受伤的君主,区别于配主,表示这时双方的实力不再是一边倒的主与从,而是对商纣已经有了挑战的能力,可以匹敌了。 这时前往访问作为战略对手的商纣王,对方自然是热情有加。 《象》曰:“丰其蔀”,位不当也。“日中见斗”,幽不明也。“遇其夷主”,吉行也。 位不当,有僭越之嫌也。 此时西岐的崛起已经隐隐与殷商、东夷有鼎足之势。作为殷商的诸侯国,这种“丰其蔀”的做法当然是不合理法的。 正午十分能看见星斗,说明天昏地暗,遮蔽了日光。 此时前往晋见君主,自然是风光无限,会受到隆重接待。 六五:来章,有庆誉,吉。 “受命之年”也,这一年西伯侯称王,事业达到了鼎盛。 章,是有条理的事物。在此指书信、文函。 商王送来公函,庆祝姬昌大胜而归(震渐等卦)、称誉姬昌的文治武功,并封王赐爵,以示褒奖。人们蜂拥而至,更是一片恭喜誉美之词。 《象》曰:六五之吉,有庆也。 有可喜可庆之事。 上六:丰其屋,蔀其家。窥其户,闃其无人,三岁不见,凶。 按照事物的发展逻辑,鼎盛之时、称王得愿后一般人就容易志得意满,从而消磨志向,投入一种安逸腐化的生活。作者给予了告诫。 把扩张的力量都用在了自身享受上,大兴土木扩建宫殿,并且把周围的地都圈起来不让百姓进入。竹书纪年“三十六年西伯使世子发营镐”,与此大致相应。 闚,同“窥”,从小孔或缝里看。阒,扒着门缝努力地看。看他的大门,早已不象过去那样车水马龙,根本无人走动。扒着门缝看门里的院子,还是杳无一人,寂静无声,甚至人们三年都见不到他的面。指开始孤家寡人的奢靡后宫而不理朝政。 如果这样过于自得放纵的结果会怎样呢?凶。 上六之事不见史载,但从这一段记录看,文王此时满足于现状,并没有灭商的意图。问题在于,这是逻辑推理的需要呢?还是历史的事实?我倾向于这是历史的真实,因为文王之前的征战,可以说还是为了生存而战,当他奋斗一生终于带领周族走出了生存危机时,一下子没有了目标,况且人也进入暮年,很容易松弛下来。如果文王此时已经三分天下有其二,并保有其势,武王何至于即位十年后才敢于发兵灭商?我认为,正是因为文王于丰上六的三年放松,才导致了国力的下降,被殷商找到了机会给以重创,才有了后面几卦的战略撤退,也正因为殷商的这次打击给予的教训,才使文王彻底看清政治格局,认清了不灭殷商终无宁日的事实,从而坚定了灭商的战略,宗周也从此由为生存而战转入了为胜利而战,大约文王临终时会留给武王1个字:忍。 《象》曰:“丰其屋”,天际翔也。“窥其户,阒其无人”,自藏也。 屋舍楼台高耸入云,人在上面就象坐在云端飞翔,形容建筑规模之庞大。 院子里空无一人,不是由于外部力量的禁闭, 而是因为自己把自己晦藏起来,深居不出也。 难点提要: 本卦历来歧义不大,都认为是写日食的宏大景象。但日食和上六的“丰其屋,蔀其家。闚其户,闃其无人,三岁不见,凶”有什么关系呢?却只能避而不谈了。 上六的内容与前五爻相比有些突兀,但通过解读我们发现这里隐藏着某些正史之外的真实历史事件,即文王晚年并不是一直保有那么高昂地治国兴军热情的,而是也曾懈怠过,并且由此造成了严重后果,这就是后来未见正史而藏诸于野史的黎城大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