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2月18日消息(记者吴泽宇)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北京林业大学教师施兵光日前撰写了近30页的《英语教材质量分析报告》直谏教育部,引发社会关注。本应代表学科知识传授的教材为何错误频发?如何规范外语编写、出版机制?在昨天召开的外语学术出版高峰论坛上,来自全国的出版界、学术界人士围绕此类现象各抒己见。 历时两年的“找茬”历程,施兵光在6种教材中,就列举了近100处语法、拼写、翻译问题,有些单复数错误很是低级。为什么一版再版的途中无人纠正?北京外国语大学何其莘教授建议:作为全国有几百万人使用的外语教材,打通读者反馈渠道,留下纠错网址或电话格外重要。 记者查阅了10本不同出处的外语教材,除了上海外教社出版的《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在封底留下了纠错反馈的联系网址,剩下的都投诉无门,更不用说采纳意见。商店买东西都有三包维修,为何书发行了就没下文呢?上海市出版工作协会理事长赵昌平认为,出版乱象跟急功近利有很大关系,很多出版社片面强调利润,把学术著作看成是赔钱的东西,没想到出版作为文化产品,它利润的争取并不是靠降低自己文化品格。 此外,由于近些年出国热导致的跟风潮,使得市面上的外语教材繁花乱眼。不少学校还存在“指定学生用书”,这就可能存在劣质书、来历不明的用书被使用。 赵昌平理事长说:企业竞争是社会的大趋势,市场化变局不应该被质疑。但是吸取里面的正能量还是负能量?这需要出版社在大浪潮中守好自己的底线:“出版社肯定要追求利润,但根本立足点是你利润的追求必须是跟出版社的文化建设是合拍的。比如我们作为宣传文化的阵地,出版内容为王,品质优先的规律,这角度是长远利润,而不是短期的眼前的3万、5万的补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