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底下村 “爨”音窜(cuan)。“爨”字的字义,字典解释:1、灶。2、烧火作饭。3、姓。 这个字久已不用了。北京有个景点叫“爨底下”,近年报刊对这个景点介绍很多,因此这个“爨”字在报刊上出现的频率多了起来。 京西门头沟区崇山峻岭中,沿着斋堂川峪谷,有一条明清时通往河北、山西、内蒙古的古驿道。近半个多世纪,这条古驿道已消沉在这儿的群山中。在斋堂川古驿道边,有一座依山而建清水环绕的山村,村中有100多座明清时的四合院,鳞次栉比。村中几座房屋建在悬崖下,悬崖上竖写着俊逸的“爨底下”三个楷书大字。 这个村为什么叫“爨底下”呢?因为在这个村的川上边,有个“爨宝玉沟”,相传是太上老君炼丹的地方,这个村在它的下游,因而叫“爨底下”。因“爨”字笔划太多,后改称为“川底下”,但“爨底下”三个楷书大字儿仍刻在悬崖上。这儿,现在正成为北京一个新的人文景点。 其实,孙敬修几十年前就教过学生学这个“爨”字。 这个字30笔,不只现在记起来很难,原来也是很难记的。但儿童教育家孙敬修当年教小学时,用10分钟就教会学生认识并记住了这个字,使学生一生不忘。 上课后,孙敬修先在黑板上写上“爨”字,然后告诉学生这个字读“窜”,并带领学生读三遍:窜、窜、窜。他给学生讲了字义后说:“咱们再看看这个字怎么写?” 他先分析这个字的结构。上头是个繁体的兴字,下边是林字,再下边是一个大字,最下面是一个火字。 “是不是呀,同学们?”他问。 “是!”学生齐声回答,很兴奋。 “我把它编了个歌。”他说:“读了这首歌你们就记住这个字怎么写了。”说完,他就念起了这首歌: “兴字头,林字腰,屁股底下大火烧。” 他又带领学生念了三遍,然后说:“你们不看黑板在本上写写。”之后又擦去黑板上的字,让学生在黑板上和本上背着写,学生都会写了。孙敬修年近90岁时,那些学生去看他,他们还给老师背“兴字头,林字腰……”这首歌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