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教育相关 >

宋代的科举与士风(4)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华文史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至于贡举所考试的科目,在英宗以前只考诗、赋、论三题,自神宗熙宁三年(1070)始考时务策,以谘访治道,诏谕举子各指陈时政的得失。当时王安石正推行变法,殿试策即以此为问目,投机者乃曲意迎合,果然得中甲科。司马光亲见其事,乃手记于《日录》中。有云:“时韩维、吕惠卿初考,附会者皆在高等,言直者多在下等。宋敏求、刘攽复考,反之,吴充、陈襄从初考。(叶)祖洽言:祖宗多因循苟简之政,陛下革而新之。初考为三等上,复考为五等中,吴充等奏;从初考。吕公择、苏轼编排,上官均第一,祖洽第二,陆佃第五。上擢祖洽为第一,佃知新法,升为第二,均第五。轼退拟进士对策而献之,且言:‘祖洽诋祖宗以媚时君,而魁多士,何以正风化?’”(注:见《太平治迹统类》卷二十八神宗熙宁三年纪事引《司马光日录》,另参司马光《增广司马温公全集》(宋刊本)卷二《苏轼拟进士对策录》。) 在《宋史》卷三五四《叶祖洽传》中亦云:“熙宁初,策试进士,祖洽所对,专投合用事者,考官宋敏求、苏轼欲黜之,吕惠卿擢为第一。”将政治改革透过科举考试而强化理念,就助长举子为中高科而向当权者投靠,以求宦达,此风实不可长。刘安世曾批评:“人但见策问比之三题似乎有用,不知祖宗立法之初极有深意。且士人得失计较为重,岂敢极言时政阙失,自取黜落,或居下第,必从而和之,是士人初入仕,而上之人已教之党也。倘或为沾激直言之士,未必有益。”[9] 果然如所言:阿谀的人高中状元,赞美新法的也高居前列,而直言反对变更祖宗之法的则全降入第五等。真的是于事无补。到哲宗绍圣元年(1094)三月亲试举人,又引起一场新的政治风暴。史载:“赐毕渐以下及第出身有差。考官取答策者多主元祐,杨畏复考,专取主熙丰者,故渐为之首。时策问乃中书侍郎李清臣拟进。其略曰:‘复词赋之选而士不加劝,罢常平之官而农不加富。可差可募之说杂而役法病,或东或北之论兴而河患滋。……可则因,否则革,惟当之为贵;圣人何有固必焉!’于是国论遂变。清臣与仆射范纯仁议不合,士大夫争陈绍述之策,元祐之人皆相继得罪矣!”[10] 李清臣唱绍述之说,乃拟进此一策题,显然已宣示新的政治动向。举子答策时,或主元祐,或主熙丰,自然主张恢复新法的受到优遇,新旧党争遂越演越烈。降至徽宗崇宁,更变本加厉,北宋之亡,实肇端于此。
    宋室南渡以后,君臣痛定思痛,将靖康之难的罪责归之于王安石,指其得罪名教。于是在建炎三年(1129)罢安石配享,宰相赵鼎实主之。士大夫皆反安石新经,转而尊奉二程性理之学及司马光《资治通鉴》,科举之文也稍稍用程颐之说。但到秦桧独相、与金约和之后,又开始反程学,诋之为专门曲说,举子有用二程说者必黜之。每届贡举,秦桧皆荐其亲信为知贡举,桧的姻戚族属应贡举者皆得高中。绍兴二十四年(1154)春,秦桧之孙埙应试,知贡举魏师逊欲以埙为省元,参详官董德元从誊录所中取到编号而知之,竟然很高兴地面对其他考官说:“吾曹可以富贵矣!”其曲意奉承秦桧之丑陋面目,完全展现,士大夫无耻至此已极。殿试的策题是问诸生师友渊源及专门之学,埙对策力攻程氏,有“言正心而心未尝正,言诚意而意未尝诚,言治国平天下而于天下国家曾不经意,顽顿无节,实繁有徒”之句,考官擢为第一,以媚秦桧。及读策唱名赐第,高宗甚以埙的答策全像秦桧平日之言为不悦,乃升第二名张孝祥为状元。考祥虽未攻诋程氏之学,然其出自汤思退门下,且其对策中也出现:“往者数厄阳九,国步艰难,陛下宵衣旰食,思欲底定。上天佑之,畀以一德元老,志同气合,不动声色,致兹升平。四方协和,百度俱举,虽尧舜三代无以过之矣!”这段文字既歌颂高宗,又阿谀秦桧,似亦非有志节高行之士。(注:见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文海出版社影印本)卷一六六“三月辛酉条”。另参考不著编入《宋史全文》(元刻本)卷二十一同日之记事,其后又引《大事记》云:“秦桧子熺既为举首,又以其孙埙为举首,……进士榜中悉以其亲党居之,天下为之切齿。”又刘时举《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学津讨原本)卷六更言“张孝祥为秦桧之馆客”。) 可见在权臣高压之下,读书人不应举则已,若已应举,又思中第,则非谄誉或逢迎权臣不可。幸而次年秦桧死了,形势才有些好转,但先前的十五年,科场的逢迎恶习太严重了。如殿中侍御史汤鹏举所说:“今科举之法名存实亡,或先期以出题目,或临时以取封号,或假名以入试场,或多金以结代笔,故孤寒远方士子不得预高中,而富贵之家子弟,常窃巍科。又况时相预差试官,以通私计。前榜省闱殿试,秦桧门客、孙儿、亲旧得占甲科,而知举、考试官皆得贵显,天下士子归怨国家。”[11] (绍兴二十六年正大辛亥年) 秦桧不仅操控朝臣之任免升黜,也掌握着新进士子的前途,皇帝竟成了傀儡。掌贡院者迎合大臣,出题目时常借用经传之言,以谀佞权相,如论伊尹、周公,则以时宰可媲美,全不究历代治乱兴亡,是以后生晚学皆不读史。士风败坏,仁义沦道德丧,以至于此!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