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郭店楚简与早期儒学(3)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国儒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三)早期儒学的精髓  
    上已言及,子游、子思、孟子一系所代表的弘道派是早期儒家的嫡系与中坚,下面我们重点来考察一下弘道派的思想纲领。弘道派的主要思想纲领有三:一为“大同”说的社会理想;二为“禅让”(或曰“擅让”)说的政治思想;三为贵“情”的人生哲学。  
    1、“大同”说。 “大同”说见于《礼记·礼运篇》中孔子与子游的对话,孔子对子游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宋儒关于“大同”说曾有过一番讨论。南宋经学家胡安国著《春秋传》,屡引《礼记·礼运篇》“天下为公”,认为孔子作《春秋》有意于“天下为公”之世。吕祖谦写信给朱熹表示不同意见,认为《礼运篇》中讲“不独亲其亲,子其子,而以尧、舜、禹、汤为小康,真是老聃、墨氏之论”,“自昔前辈共疑之,以为非孔子语。”(《吕东莱文集》卷三《与朱侍讲元晦》)从这些话中不仅看出吕祖谦缺乏见识,而且连最基本的东西都弄错了,因为《礼运篇》并未以尧舜时代为“小康”,而是将尧、舜时代归为“大同”、将禹、汤、文、武、成王、周公归为“小康”的。以今日观之,禹夏时代是私有制的国家产生之时,这是一个重要的分界,此前的“大同”之世是原始公产制的时代,以“天下为公”为准则,所以“不独亲其亲,子其子。”这曾是一段历史,先秦诸子多不怀疑这段历史。吕祖谦见到老子 、墨子称述这段历史的话,便认为《礼运篇》的“大同”思想是“老聃、墨氏之论”。到底还是朱熹多些见识,他在回信中指出,《礼运篇》以五帝之世为“大道之行”,三代以下为“小康”之世,是不错的;并认为“小康”之世像禹、汤、文、武、成王、周公那样的“大贤”就可以达到,而“大同”之世则需要有更大政治智慧的“圣人”如尧、舜才能达到。朱子虽有此见识,但并未认为“大同”说即是儒学“道统”的内容。  
    2、“禅让”说(附“汤革武命”说)。康有为曾揭示“禅让”的意义说:“公天下者莫如尧舜,选贤能以禅让,太平大同之民主也。”(《孟子微·总论》)“孔子最尊禅让,故特托尧舜。”(《康南海先生口说·孔子改制二》)“禅让”说是以尧舜禅让为模式的政治权力转移的主张,《郭店楚墓竹简》中的《唐虞之道》即是阐明其意义的理论文章。“唐虞”即指唐尧、虞舜,儒家“祖述尧舜”,主要即在弘扬尧舜“天下为公”的政治品德。《唐虞之道》开篇即说:“唐虞之道,(擅)而不传。尧舜之王,利天下而弗利也。(擅)而不传,圣之盛也;利天下而弗利也,仁之至也。故昔贤仁圣者如此。”“禅让”说在孟子那里有进一步的解释。孟子说舜有天下是“天与之,人与之”,又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则“天”只是虚悬一格,归根到底是“民与之”。“与”即是大同说的“选贤与能”之“与”,其繁体字形作“与”,与“举”字形、音、义皆相近,以“与”、“举”解之皆可通。就是说君主的权力是民众给与的,民众本有选举君主的权力。可以说,这是中国古代带有民主色彩的政治思想。  
    另一方面,儒家又盛称“汤武革命”,认为君主若“德不称位”,甚至残虐臣民,臣民有革命的权利。孟子和荀子都有这样的看法。  
    3、贵“情”说。《郭店楚墓竹简·性自命出》有一套相当完整精致的心性理论。《性自命出》指出人类有“自由意志”,这是与天地间所有生物不同的特点:“凡人虽有性,心无奠志。”这种“自由意志”又有其特点:“待物而后作,待悦而后行,待习而后奠。”  
    人的个性在形成过程中,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外物引诱、内心嗜好、时势引导,传习沿袭、友朋样榜、道义激励等等,因此个性的形成也就有多种发展的可能性。然而人是一种群体生活的动物,在群体生活中,要做到共存共生,人类社会便需要一些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即儒家所说的“道”和“礼”,但怎样的“道”和“礼”才是最符合人性,最能使人心悦诚服的呢?由此《性自命出》提出了它的心性理论的核心思想,即贵“情”的思想。我们来看看它是怎么说的:  
    (1)“道始于情,情生于性。”  
    (2)“礼作于情。”  
    (3)“凡声,其出于情也信,然后其入拨人之心也厚。”  
    (4)“凡至乐必悲,哭亦悲,皆至其情也。”  
    (5) “信,情之方也。情出于性。”  
    (6)“用情之至者,哀乐为甚。”  
    (7)“凡人,情为可悦也。苟以其情,虽过不恶;不以其情,虽难不贵。苟有其情,虽未之为,斯人信之矣。未言而信,有美有情者也。”  
    在《性自明出》的作者看来,合乎情的“道”和“礼”即是群体的价值取向,这也便是教育的内容,而教育可以引导个性的健康发展,由自然的可能性走向必然的合理性。社会政治建立在“人情”的基础上,是人们所乐于接受的。以“人情”为基础,即使做错了什么事,也会得到大家的原谅;不以“人情”为基础,即使做了多么了不起的事业,人们也不会觉得可贵。总之,不能离开“人情”而谈社会政治的“道”和“礼”。“情”成了衡量善恶是非的尺度。这种思想与后来从汉儒到理学的“性善情恶”观念完全相反。  
    由上所述,我认为以孔子、子 游、子思、孟子为代表的儒学之“道”,主要是就上述“大同”说、“禅让”说、贵“情”说而言的。“大同”说反映了他们的社会理想, “禅让”说反映了他们的政治思想,而贵“情”说则表达了他们的人生哲学。这三个方面可以视为孔孟儒学的真正“道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