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童性的哲学(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光明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儿童不仅是个体人生的历史起点,也是其思维或智慧生成的原点。上述观点已经表明,儿童作为人生的一个发展阶段,其思想和行为特征中也包含着哲学的某些重要特性。实际上,哲学的发轫和创造都源于童心,童年的发问大多具有哲学之问的一般属性,因此人类各民族的哲学就都产生于其文明史的童年期。在世界各民族文明踯躅前行的智力初开阶段,哲学的出现如同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宣布了一个理性和人文时代的到来,人们称之为哲学的童年。此“童年”,乃是指人类开始用近似童稚的眼光看待和领会哲学、把握种系的自我意识。如将人类看作是一个个体,则按照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看法,古希腊哲学大体相当于儿童7—12岁左右的思维水平。照此推算,中国先秦文化相对于整个中国文化发展史而言,也大体属于儿童阶段。以这样一种眼光看待人类的精神史,就会看到一种平常难得一见的系统有机性。曾经不断有人质疑黑格尔的哲学史观,其实黑格尔作为古来最具学科自觉意识的哲学家,其失误只不过是把这种有机性拔得过高罢了。
    从学理上看,儿童智慧与哲学思维的某种耦合,其基础是现代生物学或精神科学所揭示的个体对种系某些基本特性的重演关系。这种关系是指,若把人类整体的发展当作一个个体生命的延续,则作为真正个体的人对作为种系个体的人自始至终的某些基本特性,就具有大体平行的再现现象。现代科学的分形理论和全息科学也在一定意义上支持了这一结论。这一结论显然也同时意味着,个体之人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可以显示种系思维及其哲学的某个对应阶段的特征或状况。故而揭示儿童智慧的某些机理和特性,不仅在一定意义上有助于勾画人类史前思维的踪迹,再现人类哲学发生发展的早期面貌,而且也能够反过来透过哲学的视角深入研究儿童,开发儿童的智慧和潜能。
    此外,儿童思维或精神里还蕴涵着一种长期没有被人破解的价值,就是他以潜在状态蕴涵着人生后来的全部信息特征。就如一首中世纪的阿拉伯诗歌所说的,“最初的泥丸捏成最终的人形,最终的果实源于最初的种子。天地开辟时的老文章,写就了天地掩蔽处的字句。”这是因为童年是个体生命的一个原型,也是个体与祖先联系的纽带,在他的个体身上自然就潜含有一种系统的质。只是人在成熟的过程中恰恰把本有遗失给了童稚,把全面的开放遗失给了童幼的梦寐,其后天发展起来的自我往往都是被挤压过的世界。所以,许多哲学家不惜穷经皓首艰难地返回到人类的童年处去寻觅哲学的真谛,以求通过激发哲学的“童性”来返“古”开新。这显示了儿童哲学研究韵味无穷的启示和意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