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教育相关 >

湮没的"岭南诗宗"黄节 首倡"国学"力求引向现代(4)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南方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常赋石榴词,又寄丁香字”
    白居易《琵琶行》千年之后,一位有着相同遭遇的艺妓,似穿越般邂逅另一位忧闷诗人黄节
    然而辛亥革命的失败,复辟帝制的闹剧,让黄节逐渐对革命失去了信心,由革命重回象牙塔。这或可从他这一时期名士风流的私生活中蠡测其一。
    与陈独秀牢狱之中公行男女之事不同,黄节的感情生活“守旧”,但也风流,让人想起潘安、杜牧。他有三房妻妾,却又常常流连于舞榭歌楼。其诗“榴花渐白,何止过梅黄?”悔过的是自己英姿不再,岁月蹉跎。可叹诗人之情,至真也乎!
    白居易《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之叹,因歌女的妙丽颜容和凄惨身世之对比,格外别致动人。千年之后,一位有着相同遭遇的艺妓,似穿越般邂逅另一位忧闷诗人。
    “秋娘妙曲响遏云,敛气入弦泪如栉。”这位善秦声、也姓杜的姑娘,被黄节比作“秋娘”。她被商人赎身纳妾又遭其妻驱逐的凄遇,“盛丰容,诸姬减艳”的妆容,让诗人顿生爱怜。黄节移居北京之后,“常赋石榴词,又寄丁香字。”半年之后,终于不堪异地相思之苦,“渡江河东君,就我上都驷”。三年后,黄节作《岁暮吟》,结句“奈何三日遽辍歌,使我无诣岁云卒”,暗示诗人不敢期望年轻的姑娘归属自己迟暮之身,即将结束这段感情。
    诗人总是任性而多情。欢愉之际,岂知留守家乡的正室产下的10个儿女中,只存活了三人!
    黄节的名士风范还表现在,作为老资格的同盟会成员,黄节始终没有流连政坛,黄节一生不缺“聘书”,1920年,章炳麟推荐他给阎锡山当教育部长,他坚辞不就;1922年,北洋政府总理王宠惠邀请他出任国务院秘书长,他拒不上任;1923年,孙中山在广州委任他为大元帅府秘书长,他回到广州后见到军纪混乱,政令难行,于是辞职回到北京;1932年,汪精卫电邀他参加“国难会议”,他拒绝出席。黄节唯一一次出任政府官员,是1928年为李济深的诚意所感动,回粤出任广东教育厅厅长兼通志馆馆长。他上任后,立即召开了全省的教育行政会议,提出“救身之道”,“一方宜重视德育教育,一方宜发展职业教育”,广东的“学风遂变,由嚣哗归于敦肃”。
    黄节重视发展女子教育,在任广东省教育厅厅长期间,他创立省立第一女子中学,招收初高中女生千余人。然而这一行为,却遭到大多数人的质疑,好事者想当然地认定黄节搞男女分校,“厉行复古”,径直冠以“遗老”之称,远在北京的周作人大发感叹“中国旧式读书人的头脑始终不能超出封建思想之外,这是一切的病根”。其实,黄节从西方教育了解到,男孩子是竞争文化,而女孩子则是合作文化,故而男女分班便于发挥各自优势和因材施教。其实早在1901年,黄节创办广州“南武两等小学堂”,就开始招收“南武公学社”同仁子女12人就读,那可是广东历史上第一间男女同校的学堂。
        “长忆诗人噙老泪,红楼重说顾亭林”
    “九一八”之后,黄节在课堂里讲顾亭林《海上》诗,诵至“第二联‘名王白马江东去,故国降旙海上来’,他一面念一面慨叹,陪着顾亭林痛哭流涕
    老北大注定要为黄节留名,因为1917年至1925年,1929年至1935年,黄节在这里度过十五年的人生,直至去世。
    红楼的名师,各有其怪杰谑相。蔡元培先生“兼容包并”的大政方针下,新派旧流,各显神通。黄节在北大讲课的印象,大概可以概括为“旧”。然而又不像辜鸿铭背后拖了一根细小焦黄的辫子,还在课堂上带一童仆为他装烟倒茶。
    黄节有“旧”的求学背景,也有“新”的自觉探知,所以他的“旧”中庸而实在。他一贯着长袍,上课郑重其事,连微笑也不曾有;讲诗,用笺注法,都写在讲义上,然后并印成书,《汉魏乐府风笺》便是;做旧诗,集旧书,精于书法,连带还藏砚;课上讲解诗歌,课下与学生来往唱和,这一来一往甚至让高足李韶清变成了自己的女婿,真是皆大欢喜。
    黄节一向教学认真严谨。弟子萧涤非回忆,黄节开过一门选修课,只有两个人选修,有时候一人请假,课堂上就只剩下萧氏一人,黄节照讲不误,依然声如洪钟,隔壁教室也能听见。
    1924年,梁启超在清华讲毛诗和楚辞,黄节则在北大开汉魏六朝诗。两校同学互通有无,却发现两位老师所讲并不一致。黄节得知,要来讲义仔细查看,发觉梁氏所讲谬误不少,于是写信商榷,不料数月之后,如石沉大海。黄节“深叹前辈往复论学之谊,不可复见”,于是又以致函,直批其“轻率从事”、“援引失实”、“自欺误人”。梁启超这下着了慌,忙托自己的弟子林宰平表达自己确有失误:“晦闻对毛诗,及汉魏六朝研究极有心得,论证十分详确,他指出我讲义的错误是经过反复斟酌的,说得很多,我要感谢他的盛意!”
    然而黄节绝非“刻板”的冷老头儿。1934年秋起,黄节有感于国破山河,在北京大学由授毛诗改讲顾亭林诗。张中行先生在《负暄琐话》中,记述了“九一八”之后黄节在课堂里讲顾亭林《海上》诗的情景。诵至“第二联‘名王白马江东去,故国降旙海上来’,他一面念一面慨叹,陪着顾亭林痛哭流涕。我们自然都领会,他口中是说明朝,心中是想现在。”
    2008年,黄节唯一健在的亲炙弟子王越教授接受采访,回忆起恩师当年难掩的真情,王老当场即兴赋诗“长忆诗人噙老泪,红楼重说顾亭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